街头智慧可否从小培养?
一般人都重视学院智慧(Book smart),忽略街头智慧(Street smart),不是说街头智慧不重要,而是学校不教。是学校教不了,还是学生学不好?街头智慧是否可以从小培养,且看社会人士各抒己见。
图│iStock
许海艳
临床心理咨询与创伤治疗师
街头智慧概括地说,是指一个人能快速适应环境,或迅速地做出一些判断,识别一些潜在危险及解决问题。对比学院智慧,它更注重的是生活实践的能力和应用。
至于说,它是否能从小培养?答案是可以的,其中涉及先天与后天因素。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一些人,生活环境不是那么好,却从经验中积累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可也有一些人,生长在比较受保护的环境,但他可能天生大脑运转比较快,适应能力比较强,对事情的判断能力比较高。
街头智慧跟天生的本质是有一定的关系,但也可通过后天培养。例如父母可以提供小孩一些基本的应对技巧、生活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与人对应时的一些互动技巧等。比如说不可以拿陌生人的糖果,如果有陌生人带你去什么地方,你要怎样回应?这些都是培养机警应对的基础。
孩子还未进入社会前,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父母可以针对性地去引导,并且让孩子去操练,这样可让孩子从小发展出适应群体、适应社群的一些方式,为将来步入社会提供一个基础。对于孩子,我们提供一个机会让他去操练,让他自由发展而不要照顾得太周全。
网友@77:街头智慧可从小培养,如通过实践教育、独立思考、多样化体验和模拟真实情境等方式,帮助孩子在安全环境中提升应变能力。真正的教育应注重两者平衡,让学生全面发展。
梁宗磊
视频博主
据我的理解,街头智慧是一种生存的技能,是可以培养的。
现在的父母都视孩子为宝,为他们遮风挡雨,其实生活就是教室,如果什么都不让他做,他永远是一个学生模样,付出的代价是孩子出来工作后,不知道怎么去跟别人打交道。
当然,这并不是定型,面对新的环境,他们仍然可以成长,碰钉子之后快速学习,从经验中让自己成长。但是一个人想要突破自己的性格,其实很难。
就拿我来说,是个比较被动的人,出来做事后,经常被迫出席某些场合或即兴演说,虽然会因此感受到压力,但我不会躲避,甚至愿意去做,去改变。这个转折点是改变的关键,愿意改变并不意味一定成功。这就要回看个人的成长环境。
我那一代的父母,都是跟孩子说,把书读好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就这么简单。可是,要做好一份工作,必须要说话灵活、处事机灵、人脉广阔,总而言之,在社会上做事,总要带有一点圆滑。把书读好,应付考试没问题,但要把工作做好,就不是整天坐在办公室这么单纯,很多时候谈妥一笔交易,是在酒桌上或高尔夫球场上,而不是在办公室。
我建议父母早一点让孩子进入一些场景,让他们早点适应,父母也可以一旁疏导。但话说回来,如果父母本身不具备“街头智慧”,孩子也很难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
网友@一寸草:当环境逼得你不得不去面对时,自然就有了学习街头智慧的条件,至于能否得心应手,取决于性格。有的,一学就会;也有的,学来学去,总是搞不懂情况。
符绩丰
自雇人士
街头智慧来自社会,自然学习自社会。或许这样说吧,把一个人丢进复杂多变的环境,他自然就有了学习街头智慧的条件,但能不能够上手却因人而异。
就拿我的侄儿为例,他学历不高,很早就出来做事。有一次他急需一批货,如果按正常程序,例如通过行政安排提货单、支付支票等,可能要花上一周时间。而他却直接找供应商洽谈,大家有商有量,就把问题给解决了。
当你不能从正常渠道去解决问题时,往往就是考验你街头智慧的时刻。可有些人无论身在任何环境,都不懂得,或不愿意变通。
我有个朋友每天准时上班,准时下班,从这一点看,他是标准员工。后来,老板有意派他出国,他断然拒绝,理由是
“老婆做工,我必须帮忙照顾孩子。”结果他被老板炒了。
有别于学院智慧,街头智慧不是从书中学到的,它是一种适应社会的技巧,而我们必须从生活中,通过与人交流、处事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就如上述例子,仅仅有高学历是不行的,还要靠街头智慧去解决问题。
当人处在不同的环境,处事方式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所谓从生活中汲取知识。如果本质上是个懂得应变的人,自然容易多了;如果思维固执不变通,加上不懂人情世故,可能被人整了都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更别谈街头智慧了。
网友@Olivia:大部分好学生习惯循规蹈矩,服从性更高,而传统意义上的
“坏学生”则有更多的街头智慧,不墨守陈规,喜欢挑战权威, 也能更快融入社会环境。由于社会和街头的规则很多是隐性的,我认为这两种智慧都应该从小培养,既尊重学院规则,也接受“社会大学”的教育。
网友@Miki:作为刚毕业的学生,学校给了我们很多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的很多事,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像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快速适应新环境。培养街头智慧可通过实习、志愿活动或日常的社交,提升应变能力。这种智慧是学院知识的补充,以便更有效地应对挑战。
陈莹莹
私营公司老板
街头智慧教得来吗?我想这包含两方面:一是本身的性格,一是周围的环境。
我认为性格外向的人,比较容易察言观色,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学会与他人相处。反之,性格内向的人,喜欢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本性上不愿意迈出第一步。像这样的人,要他突破自己是很困难的,除非他在生活上经历了一些大的变动,否则基本上本性难移。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本来是一个关键推手,可现代父母对孩子保护得无微不至,早已为孩子铺好一条路。久而久之,孩子会习惯于对他人的依附感,自身没有发展出应对生活的能力。其实,让孩子受挫折,让他尝试失败的滋味,然后从中学习,反而是一件好事。
环境上的改变,其实是对个人是否拥有街头智慧的一种考验。如果从小就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自然会发展出一套生存准则。
反观,新加坡的环境太舒适了,加上繁文缛节过多,在条条框框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做起事来多是一板一眼,不敢越雷池半步,更别说用创意来解决问题。不过话说回来,新加坡的国民服役倒是让孩子从学校过度到社会的桥梁,严谨的军训和各种突发的军事训练,将有助加强孩子解决困难的能力。
网友@77:街头智慧可从小培养,如通过实践教育、独立思考、多样化体验和模拟真实情境等方式,帮助孩子在安全环境中提升应变能力。真正的教育应注重两者平衡,让学生全面发展。
贾立明
教育中心教师
跟学院智慧的教育体系不同,街头智慧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一种能力,这让我想起金庸笔下的一个人物——韦小宝。他学识不高,但出身市井的他有绝佳的应变能力与人际关系,所以能够比一些高官将领做的还好。
我先从对比两种智慧说起。
学院智慧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由幼至长、由浅至深地由教师传授孩子知识与技能;街头智慧则需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体会身边的人和事,然后变现成一种灵活的应对能力,包括人情世故、临场应变、实践能力、创意解决难题等。没有指引、没有评分,而是从自己的体验中去发展的一种能力。总的来说,我觉得街头智慧是培养不出来的。
在学校里,传统上的好学生,必须考虑到学校的要求、教师的要求,还有家长的要求,对吧?当他把这些因素都顾及到了,还有多少“自我”的部分?另外,教师不也都疼爱那种比较听话的、服从的学生吗?这无形中鼓励学生习惯于按计划行事,反而限制了他们灵活处事的机会。
我不是说学院派的人就没有街头智慧,在社会中取得成功的人,往往两者兼具。他们不仅能落实课堂所学,也懂得顺应环境作出调整。
街头智慧教是教不来的,即便是自学也是因人而异。在复杂与不可预测的现实中,个人必须通过观察、体验、分析,并配合自身性格培养出一种应对方式,这种应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环境而异,因人而异,学得来吗?
网友@树蜂:街头智慧不比课堂知识。同一招用在A身上或许行得通,用在B身上就不行。要系统性地教导街头智慧,很难!它是社会经验的积累,包括与人互动与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谢舌尖上的狮城
及其粉丝参与话题讨论。期待更多人参与这个跨平台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