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于舞台的王秀菊

文 · 章秋燕     图 · 受访者提供

初见王秀菊老师时,除了给人具亲和力的印象外,言谈中的一举手一投足所散发的那份自信更是令我陶醉。她那股自信让她敢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怕家人的唠叨和反对,坚持参加剧团和参与演出。正是这股自信,让她为自己所塑造的角色赋予独到生命力。这种不惧被否定而敢于突破的态度不断地鞭策着她,让她无论是作为一名演员、编剧或导演,都能自信地全力以赴。

人生,勇于迈出自信的步伐,才有后面的无限可能。

王秀菊于60年代出生在一个大家庭,是家中老幺。中学时期,她就读中华女子中学。中二那一年,校内举办了全校班级表演比赛,全班同学都演学生,唯有她被大力推荐饰演老师。虽说初登舞台,但她把代课老师被欺负却仍以宽容的心原谅学生的剧情演得活灵活现,博得全校师生的热泪与赞许,后来该演出也凭此获奖。

高中毕业后,父亲希望她继续到私人学校就读秘书课程,读了一阵子后发现自己完全没兴趣。于是,爸爸便委托当时已从康民中医学院毕业的哥哥向他的导师蔡玉泉中医师推荐,让她也到学院学习当一名中医师。然而,就在她很挣扎不知该何去何从时,翻开报章,看到“创艺剧团”招生,便义无反顾地前去报名,顺利地被录取。

在创艺剧团开步走

王秀菊从1982年选择参加剧团,到最后走上话剧之路,不得不提她的恩师柳明先生以及他所创立的“创艺剧团”。

柳明早期是一名电视台演员,他在1981年成立“创艺剧团”后,把李廉凤1979年文化部主办的剧本创作比赛得奖作品《晚来风急》,搬上维多利亚剧院的舞台。参加创艺剧团后,王秀菊作为学员,每周须上戏剧训练班3次:除了柳明讲授戏剧理论外,电视台配音组的语言专家朱炳权教导学员正确发音、另一名专业老师负责教导化妆。1982年,在接受训练期间,王秀菊被柳明调出来参演处女作《天问》,该剧改编自台湾剧本《女画家》。她在剧中初挑重任,饰演刁蛮的千金小姐,结果不负所望,把角色塑造得惟妙惟肖,也把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得众人赞赏。

70年代,参加新加坡文化部所主办的戏剧节的团体,可以提名演员角逐最佳演员奖。以一个新人来说,当时王秀菊很荣幸地被提名。“多年后,我从柳明先生那里得知,当时我的分数和荣获最佳女主角的分数相差不远。有些评审原有意将奖项颁给我,但是我的哭腔太重,结果影响台词,最后便与奖项无缘。”然而,她认为那次与奖项失之交臂是件好事,毕竟当时自己很年轻,又是一个新人,过早得奖也许会导致她太过自负。“其实,对我来说能否得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在所爱的戏剧天地里尽情地享受、尽情地挥洒自如。”

紧接着,在1983年,王秀菊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下一部演出——独幕剧《不要再走这条路》,这是本地著名剧作家林晨的作品。王秀菊凭着第一出舞台剧《天问》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让她有机会饰演剧中艳红这个充满挑战性的角色。《不要再走这条路》讲述的是一名马来西亚女子艳红因家庭环境不好而被卖到南洋当妓女。后来当她看到一名女生即将遭遇和她相同的命运时,便想方设法搭救,不愿她走上和自己相同的一条路。王秀菊在揣摩艳红这个角色时,以独特的看法与见解,精确地塑造了一个在环境逼迫下,仍有高尚品德的角色。

一般演员在演绎角色时,很自然地使用惯用的手做事。然而,惯用右手的王秀菊却反其道地让角色用左手叼烟。这个看似细小的更动,却赋予艳红这个角色一种新的生命力与想象力。“这个角色让我有很深的体会,它让我看清一个道理,一个人是否变坏,主要看自己的意愿。当年在排练时,道具组准备了什么烟我都必须抽,而我也只在排戏时抽,戏一完我绝不抽。这些舞台经验让我明白:一个人变坏,不能将其责任推卸给他人,说是受他人影响,我们必须自己影响自己。在演戏时,我们赋予角色生命与使命,但我一旦离开舞台我就是我,我要从角色里抽离,不能再受影响。”

破釜沉舟公演《武则天》

王秀菊饰演《武则天》剧中的上官婉儿

同一年,柳明萌起了演出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武则天》的念头。当柳明初次宣布他的想法时,令很多人无法置信,有些老友甚至劝他幡然醒悟,不要坏了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声誉,让剧龄仅有3岁的创艺剧团栽在《武则天》上。然而,柳明

以他那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与勇气,激发了全体团员,上下团结一致,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毫不畏惧地挑战自己的极限,终于让《武则天》这出历史人物多、对白多、演员多的历史名剧于1984年4月28日至29日于维多利亚剧院如期与观众见面。这次演出是创艺剧团艺术上的突破,成为戏剧界的一段佳话。

“感谢柳明团长给我很多演出的机会,所获得的角色也有很好的发挥空间,让我获益良多。《武则天》里的上官婉儿就是其中一个。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不仅花了好大的功夫去牢记那冗长又拗口的台词,也要熟记演古装戏的台步与吐词的方式,可说是一刻也不敢松懈。另外,由于资金有限,除了排戏外,我们也要为《武则天》亲手制作服饰、布景、道具和头饰。对于经验尚浅的我们,是一件艰辛的差事,难免波折重重。然而,天道酬勤,我们的努力最终得到赞许。回想起来,那时虽然每一个人要身兼数职,但我们却很有满足感。剧团宛如一个大家庭,互相帮忙互相扶持。或许就是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对剧团对演戏这么执着与珍惜。”

《七十二家房客》1988年10月21至23日于维多利亚剧院演出,王秀菊(右)在剧中饰演八姑

在1984年的演出后,创艺剧团因人事上的变化,冬眠了3年。1987年,创艺终于苏醒,并在翌年10月21日至23日假维多利剧院演出非常接地气的讽刺大喜剧《七十二家房客》。王秀菊在剧中饰演包租婆八姑,她的性格刁泼鲁莽、虚荣自大、自私自利。她的演绎与艺术剧场的梁巧珍、艺联剧团的谢芝炫有异曲同工之妙。“每次拿到的新角色,我都会细心读剧本,揣摩角色。排练场上进入角色的精神世界。这些经验在沉淀了以后,丰富了我的人生内涵,成为我日后的资源,让我能更好地教导学生。”王秀菊创造角色,要求自己独具一格。她不会刻板、不模仿,尝试要演得和别人不一样。自信成了她的独特力量,让她乐于对着家中镜子边念台词边寻找适当的肢体语言来刻画人物。她凭着细腻的观察精准的演绎,让人物有血有肉地呈现在舞台上。

从福建会馆走上新台阶

上课充电,却有一场邂逅同行的惊喜。话说1989年,在创艺剧团的推荐下,王秀菊报名参加福建会馆与艺联剧团联合开办的剧本创作班。中国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的马惠田教授,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创作一个戏剧小品,在剧本成型后,再找班上同学一起合演。王秀菊通过这个课程意外地发现自己有写作天赋!当时她至少有3篇戏剧小品被选入出版的作品集里。“无心插柳柳成荫,之前我以为自己只会演戏而已,却出乎意料之外地发掘到自己的另一个亮点。”

王秀菊在1990年创作班结业后,福建会馆儿童演艺班正在找一名导师。当时福建文化艺术团副执行总监的黄秀玲与王秀菊同在创作班一起上过课。独具慧眼的黄秀玲力邀王秀菊加入福建会馆儿童演艺班的教学团队。

1991年,创艺剧团为庆祝成立10周年准备公演《林谋盛烈士》。柳明点名要王秀菊挑起导演重任。“在筹备的过程中,虽说压力甚大,但这何尝不是一种磨练呢?”排除重重困难,《林谋盛烈士》终于在1992年1月9日至11日在戏剧中心演出。当时,演新加坡历史人物不多见,这个尝试引起话剧界的关注。

1992年1月,时任部长符喜泉(前排右八)与王秀菊导演
(前排右七)于《林谋盛烈士》演出前,在戏剧中心合影

之后,王秀菊成为福建会馆儿童演艺班的主要导师。她教课生动活泼、要求明确、亦庄亦谐,深受学生爱戴。她的第一部短剧《Roti Prata》在1994年于世界贸易中心礼堂公演。本地色彩浓厚,风趣幽默。她自成一格的导戏手法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当时,前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晓钟也在观众席中,对她清新的导戏手法颇为赞赏,给她极大的鼓励。《Roti Prata》也曾被邀请到马来西亚、中国厦门等国家进行交流,彰显新加坡色彩。

导演著名儿童歌舞剧《森林里的宴会》,是王秀菊在福建会馆文化艺术团里的另一个新尝试。该剧在1996年7月26日至28日于维多利亚剧院演出时,口碑甚好,鼓舞了文化艺术团向更大型的剧目挑战,而导演的棒子自然落在王秀菊手上。两年后,她导的第一出大型音乐剧《阿里巴巴和21大小盗》在维多利亚剧院共演4场,场场满座,广受青少年观众的欢迎。“我每一次都以正能量的态度去面对每个新尝试每个新挑战,我心里会告诉自己既然文化艺术团信任我,我又怕什么呢?即使真搞砸了,对方也就知道我已竭尽所能。一旦接过新任务,我一定设法以积极的新思路来突破自己的极限。”

王秀菊在福建会馆儿童演艺班进行示范教学

王秀菊在教课之余,也积极参与创作和排演多项精彩绝伦的大型儿童剧。如2000年和2012年的《神笔马良》,2003年的《巫婆山传奇》和2007年的《童言儿戏画20》等。身为导演兼老师的同时,难免让她有自相矛盾的想法,开始时令她觉得非常苦恼。“作为导演,我希望把演出做得有创意,把它推向高峰。然而,我不单是导演,我同时也是一名老师,我不能完全以我想要的创意构思,要求年幼的孩子们去完成高难度的动作,我同时也要照顾到孩子们的安全。”幸好这一路走来,她渐渐适应了自己的双重身份,在工作中不断吸取经验,从中取得了平衡。

目前,王秀菊把重心放在负责李光耀双语基金旗下的演出《宝贝宝贝小心啊》,为在籍的小一小二学生主办“戏里戏外”活动。此项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室,步入剧场,体验华语戏剧表演的舞台魅力。该活动也让学生在观看表演后参加延伸语文或演艺课,试图在潜移默化中灌输学童们正确的价值观。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但是成功是给有作为的人。王秀菊感谢早期柳明带路,让她稳步地走进戏剧的广阔世界里。一步一脚印,她把握每一个机缘,也努力把每一个项目做好。王秀菊庆幸自己有机会把戏剧当作一种工作来经营,通过自己热爱戏剧的傻劲与毅力,以戏剧为教学题材影响年轻一代。“想当年在追梦时,我从没想过自己能当戏剧老师。今天有幸能和学生一起继续圆梦在舞台上,并通过戏剧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华族语言和文化,我觉得是一件很美的事。所以,我认为我的人生是丰富且有意义的。”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