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满面好吗?

脸红,不一定是气色好,也可能是健康警报。

文│ 林景春中医博士  新加坡北京同仁堂中医师     图│ iStock

“红光满面”一词,常被当成健康的标志来称赞他人,指对方脸色红润有光泽,气色好。可是从中医的角度,这可不是一个吉兆。脸色发“红”,不等同于健康,可能是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征兆,不一定意味着气色好。

人的寿命无法操控,但人的健康和生活品质,可以人为的改善。不如学习如何察看脸色,改善自己的身体健康。

从五色察看脏腑健康

中医的望诊有他特有的方式,凡是谈到中国文化,就离不开阴阳五行。中医辩证阴阳为总纲,以五色五行象五脏:白属金象肺,黑属水象肾,红色属火象心,黄色属土象脾,青色属木象肝。

人体头部为诸阳之首,十二经络皆上荣于头面,观察脸部部位的色泽,可以判断人的内部机能。脸色青主肝脏有疾患;脸色红主心脏疾患;也主内热;脸色黄主脾脏疾患;脸色白主肺脏疾患;黑主肾脏疾患。观色配合其它症状如小便黄;大便干结等等。

面部色诊,主要是通过望诊来观察面部各部位的色泽变化,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面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观,也是疾病变化的反映。正常人的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略有光泽,称为“常色”。有病时,皮肤的光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为常色,表示人体精神气血津液的充盈与脏腑功能的正常。

由于先天禀赋的不同,地域、气候、环境的差异,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主色具有种族特征,终生不会改变。正常人的主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但由于禀赋的原因,也有偏赤、白、青、黄、黑的差异。随着季节、气候、时间的不同,微有变化的面色称客色。

赤 —— 养心

面部颜色红于正常人,通常是体内有热的象征。

满面通红者,多见于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之实热证;两颧潮红者,多见于阴虚阳亢之虚热证;若是久病、重病患者,原本面色苍白,突见颧红如妆,游移不定,为虚阳浮越于上的戴阳证,属危重症候。

药膳食疗:多吃红色、苦味的食物。如胡萝卜、草莓、红豆、西红柿、苦瓜、西瓜等。

白 —— 养肺

面部缺乏血色而发白,为营血不荣于面所致。面部白常见于虚证、寒证或失血证。

面色淡白无华而略带黄色,多属气血不足;面色光白而虚浮者,多属阳虚水泛;面色白中透青者,可见于阳气暴脱之亡阳证,或里寒证剧烈疼痛之征象,或大失血病人。

药膳食疗:多吃白色、辛味的食物。如白萝卜、大蒜、雪梨、洋葱、生姜、白果等。

青 —— 养肝

面部显露青色是寒凝气滞,脉络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面色青可见于寒证、痛证、气滞、瘀血和惊风。

面色青灰,口唇紫暗,胸部刺痛者,见于心阳不振,心血瘀阻;面色青黄,多见于肝郁脾虚;小儿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色青者,多属惊风或惊风先兆。

药膳食疗:多吃黄绿色、酸味的食物。如菠菜、油菜、芹菜、橄榄、橘子等。

黄 —— 养脾

面色比正常人发黄,为脾虚湿蕴之征象。面色黄一般见于虚证和湿证。

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为“萎黄”,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面色黄而虚浮,称为“黄胖”,为脾虚湿泛;面目肌肤俱黄,称为“黄疸”。其中黄色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是湿热熏蒸,胆汁外溢所致;黄色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是寒湿郁阻之故。

药膳食疗:多吃黄色、甘味食物。如南瓜、红薯、玉米、香蕉、山药等。

黑 —— 养肾

面部显露晦黑色,为阴寒水盛或气血凝滞的病色。面色黑见于肾虚、寒证、瘀血和水饮。

面黑而浅淡者,为肾阳虚;面黑而干焦,为肾阴虚;眼眶周围晦黑者,肾虚水泛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皮肤枯燥如鳞甲交错之状)者,为瘀血日久所致。

药膳食疗:多吃黑色、咸味或腻滑的食物。如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紫菜、海参等。

五色中,不论何色,凡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病变尚轻,脏腑气血阴阳未衰,胃气尚荣于面,其病易治,预后较好。凡枯槁晦暗者为“恶色”,说明病情深重,脏腑气血阴阳已衰,胃气已竭,治疗较难。

养气功六字诀

这个目前流行的养生法,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中医名家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一书。它以“嘘、呵、呼、呬、吹、嘻”六个汉字发音时的呼吸吐纳,导引人体气息的出入,辅以相应简单的肢体动作,从而调理五脏六腑。

嘘字治肝气、呵(hē)字治心气、呼字治脾气、呬(sī)字治肺气、吹字治肾气、嘻字治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