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当“无冕皇帝”
文 · 尤今
教学多年,我注意到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许多在写作上有几分潜能的学生,在离开校门之后,就永永远远地弃笔了。追溯原因,是因为他们存有一个错误的概念,以为创作就是躲在斗室里和文字苦苦地搏斗,他们自觉想象力贫乏、生活内容苍白,无法在纸上制造一个个璀璨的世界,所以,当了创作的逃兵。
创作,不是闭门造车,我们不能守株待兔,必须主动出击。为了让莘莘学子具体地学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掇取素材,我决定通过一连串计划完善的活动,把学生带出斗室,进行采访工作。
对于习惯于命题作文的学生来说,实地采访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
选定了访问的对象之后,在采访工作开展前,他们必须搜集齐全的资料。比方说,写地方戏伶的辛酸,就得对新加坡社会的变迁有所了解;介绍减肥院,便必须对人体消减脂肪的医学原理有所认识;抒写小贩生涯的喜怒哀乐,就得对社会人士的消费情况有基本的认识,等等,以此类推。接着,他们便得根据搜寻而得的资料,拟定采访的题目。题目越多,便越能避免临场无话的尴尬或是访问不全的狼狈。此外,学生还得根据访问对象和现场情况而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应对,华语、英语和方言,可能都得轮番使用。因此,应变能力对于采访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万事具备后,学生就走出斗室,进行实地采访了。
访问技巧,宛若孙悟空变戏法,七十二变,招招不同。然而,当记者有四大要诀,缺一不可:脸皮要厚、耐性要强、缠功要够、口才要好。此外,还得具备不畏困难的精神、不耻下问的态度、不怕风吹雨打的能耐。有时,一家访问不成,还得连续跑上两三家,或者,不断地寻找新的采访对象,才能把资料汇合成一篇完整的访问记。
访问回来后,我会召开一个报告会,让学生畅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发现有不足之处,他们便得重新出发,添补资料。
有一回,我选择古老的行业作为撰写的主题。我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四人至五人不等,要求他们去访问入殓师、拾荒者、补鞋匠和地方戏曲老伶人。采访过后,学员们都做了精彩万分的报告。
甲组学员访问入殓师,组长滔滔不绝地说道:
“入殓师杰律把访问的地点安排在棺材店,好让我们对他的工作有更切实的感受。我们这一组学员,就坐在棺材店里进行采访工作。根据杰律表示,入殓师的工作,是相当复杂的。尸体送到他那儿时,他必须以柔和的手势把死者的眼睛和嘴巴合上,使脸容看起来自然一些;接着,切开颈部,透过血管为尸体放血,再清除体内的尿液和残食;再下来,为尸身注射防腐剂,并把切割的伤口完整地缝好,把尸身清洗干净;最后一个步骤才是为死者脸容化妆。化妆的浓淡,视家属的要求而定。入殓师最大的挑战是,不要让死者呈现晦暗无光的死相,应该为他注入光彩,设法使他看起来安详而又平静。杰律说,为死者化一个完美的妆容,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安抚家属心里的伤痛。”
我单刀直入地问学生们:
“访问入殓师,你们是否会觉得忐忑不安呢?”
他们坦白地应道:
“起初,坐在气氛阴森的棺材店里,我们的确是有点害怕的。可是,杰律却让我们知道,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我们应该以平常心来面对。访问结束后,杰律还建议我们轮流去棺材里躺一躺呢!他说,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棺材也只不过是我们未来必定要躺的一张床,根本没有什么可忌讳、可害怕的!”
我至感欣慰,学生们有了这一层体悟,便没有枉费这一趟访问了。
乙组学员访问的是拾荒的老妪,组长条理分明地报告着说:
“这个老妪,年过八旬。年轻的时候,带着六岁的孩子,千里迢迢地从中国乡下到新加坡来寻找丈夫,几经波折,才和丈夫重逢了。丈夫当建筑工人,她当清洁工人,夫妻俩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大成人。大学毕业的孩子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她本可安享晚年,可丈夫去世之后,媳妇和她形同水火,日日争吵。当媳妇对她大喊大叫时,儿子又和媳妇站在同一阵线,对她冷脸相待。她一分零花钱也没有,只好每天在街头巷尾一拐一拐地捡拾纸皮和纸箱来赚取微薄的生活费。她艰苦地养大了孩子,孩子却不肯反哺,她已经年过80了,还得自力更生。最惨的是,辛辛苦苦地工作,回返家里之后,却又感受不到任何温暖……”
平日不识愁滋味的学员,透过对老妪的访问,接触到一个全然陌生的悲凉世界,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无形中也丰富了自我的成长历程。
丙组学生访问街头的补鞋匠,组长口沫横飞地说道:
“这个补鞋匠陈伯,年过七旬,做这一行已经长达30年了。他表示,往昔生意非常好,顾客络绎不绝,他应接不暇,做到手都酸了。然而现在,一天才稀稀落落的两三个顾客。今非昔比,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宽裕了,人们的态度也改变了。过去,生活简朴,东西能用则用,不能用则补。可现在,鞋子还没有坏,只要款式过时或者看起来较为陈旧,便咚的一声往垃圾桶扔,反正大小鞋店比比皆是,要买什么便有什么。陈伯每天上午十一时在马路旁开摊,工作至傍晚七时才收摊回家。补鞋这工作,他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不觉辛苦,反之,看着一双双残破的鞋子经他修补之后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他有无限的满足感。他还幽默地表示,补鞋匠做的,其实是环保的工作。他唯一感觉辛苦的是,下午阳光暴烈,他常常被晒得臭汗淋漓、头昏脑胀。陈伯有儿有女,但却不要儿女供养。他说他现在身强体壮,自食其力,心安理得。”
补鞋匠敬业乐业和自力更生的精神,给予这组学员终身受惠的大启示。
丁组学员访问地方戏剧团的老伶人,组长娓娓地说道:
“何老伯参加地方戏剧的演出,已经有将近40年的历史了,他曾挑大梁,演小生,最受落的一出戏是《樊梨花三戏薛丁山》,每回演出,总是满堂喝彩。在巅峰时期,剧团还曾受邀到马来西亚、文莱等等地方演出。现在,他年纪大了,就只能演老生了,不过,他表示,不管演什么角色,他都会全情投入,只要鼓锣声一起,他全身的细胞便跃跃欲动了。他难过地指出:在新加坡,地方戏剧吸引不了年轻的一代,已是日落西山了。现在,戏剧团里,没有全职的演员,全都是兼职的。莫说出国表演,即连在本地想要有演出的机会都不容易。不过,本着对戏剧的热爱,一有演出的机会,就算有天大的事情,大家都一定会推掉,把演出摆在第一位。何老伯领我们到后台去看,那儿垂吊着几个摇篮,原来初生婴孩在家没人照顾,母亲为了演出,只好把婴儿也带来,由后台的工作人员帮忙照顾。何老伯乐观地认定,只要一丝热忱在,地方戏便不会死亡。”
何老伯逆境求存的精神,让这一组学员意识到,不管做什么,都得具备“愚公移山”的毅力,永不言败。
采访工作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当然就是动笔撰写了。资料浩如烟海,他们面对的是剪裁的苦恼。有者不舍得删除辛苦得来的资料,交上来的访问稿厚厚一大叠,长达八九千字,好似他们撰写的是大学的毕业论文!我要求该组学生浓缩为两三千字,他们都觉得难以取舍——辛苦采访而得的资料,都是文字的金银珠宝啊!钻石璀璨、黄金灿亮、宝石瑰丽,何以选择?这种情况,与他们在课堂上搜尽枯肠而难以成文的情况相比较,着实大异其趣!
粗砺的矿石,经过长久的磨砺,才能转化为美丽的手工艺品;学生最初完成的访问稿,可能粗糙不堪、拖泥带水,可是,经过师生双方一再地讨论、一再地修改,取菁去芜,最终完成的稿子,用字洗练、感情充沛,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训练莘莘学子当无冕皇帝,能在“听说读写”这四大层面给予他们深入的、具体的、灵活的、全面的、富于启迪性而又趣味横溢的训练。虽然过程艰辛,然而,“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捧着“千锤百炼”而写成的访问报告,学生们脸上都露出了苦尽甘来的笑容!
(作者为本地作家、新加坡文化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