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城幽谷——近百年的粤剧音乐社
文图 · 刘家明
新加坡的劳明达街(Lavender Street,规范前译为劳明拉街)是一条有趣的历史老街。根据吴鸿彦的《新加坡街名由来》一书和档案局的资料,街道是在1858年3月8日被正式命名的。当时那一带主要是华人的菜园区,而用作肥料的粪便和腐烂农作物发出的味道,使得那地区臭气熏天。于是才有人提议用“薰衣草”(Lavender)来为街道命名做为讽刺,还居然被市政局接受了,所以该路才有了这个“香名”。1864年加冷煤气在那里设厂后,大家都俗称那里为“火城”。
到了20世纪40年代,随着新加坡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实龙岗和劳明达街一带的交通日趋繁忙,劳明达街已发展成连接加冷和实龙岗之间的交通要道。当时大家都把大街与加冷路之间的交叉路口,称为“火城十字路”。在有缆电车穿行的年代,电车在火城十字路还得靠劳工把电缆纳入到另一轨道才能转弯继续行程。如果翻查当时的报章,常会看到火城十字路交通意外的报导,除了交通警长呼吁驾车者要注意安全,甚至立法议员也向议会要求改善交通。
幽谷音乐剧社
广东平县商人胡炳荣和一班对粤曲有浓厚兴趣的朋友,于1936年在劳明达街46A设立了一间音乐社,为热爱粤曲的居民,在这繁忙的火城十字路,提供了一个健康娱乐的幽谷。这个在闹市的粤曲幽谷就是“幽谷音乐社”了。30年代民众的娱乐生活简单,幽谷就是会员在工余和茶余饭后喝茶、谈天、打麻将和听、唱粤曲的地方。4年后因为对粤剧有兴趣的会员增加了,音乐社于是改名为“幽谷音乐剧社”,活动从唱粤曲提升到演粤剧。据悉当时的劳明达街每年都有做九天的酬神大戏,粤、潮、福建剧各三天,吸引了全岛各地的居民到来看戏,非常热闹。幽谷音乐剧社每年的周年庆也组织会员“交功课”演大戏,在粤剧界非常活跃。
根据胡炳荣的回忆,早年在那一带还有其他乐社如“悠扬”和“银月”等,所以在火城十字路可以说是“夜夜笙歌”。幽谷音乐剧社的创社宗旨是研究粤剧音乐戏剧,发展健康文娱和参与社会福利工作,所以剧社非常积极参与慈善演出,常为各慈善团体筹募捐款。除了社员间的互相观摩学习,剧社也常请粤剧界前辈指导学员。早期社员还常常参与“丽的呼声”的《社团粤曲》演唱节目以及新加坡广播电台的粤曲播放节目。幽谷音乐剧社在1970年被邀请上电视首演粤剧《紫金钗》,一时传为佳话,当时的《南洋商报》还特别为此写了一篇评论。
1975是幽谷音乐社的一个小分水岭,胡炳荣创社主席卸下重任,把主席棒子交给了胡华亨,他们还邀请到我国当时的副总理吴庆瑞博士当名誉顾问。也趁着剧社这次的39周年庆,推出了几项“新尝试”。首先是首次在社庆不演极受欢迎的袍甲武打戏,而是演特考演技的伦理剧《鸳鸯泪》。跟着是反串《六国大封相》,也就是说六国元帅全由花旦反串,而推正车、过场车和罗伞架等的花旦则由小生反串,颠倒乾坤,挑战角色功架!剧社也首次为这个特别的演出印刷了纪念特刊,还请到“讲古大师”李大傻先生在剧里先后饰演两个角色。
剧社主席胡华亨
胡华亨是文友行油厂(主要产品是“555清香油”)的厂长,他和家人就住在劳明达街工厂的宿舍里,距离火城十字路非常近。胡华亨对粤剧表演和乐器演奏都有极浓厚的兴趣和心得,一有空就会去音乐社。他是文武生,到了后期则演“须生”,也就是在台上扮演中年以上的男子,演戏时要戴上所谓的“髯口”(假胡须),特别注重唱功。胡华亨带领幽谷音乐剧社近入了80年代,过后也一直留在社里,继续参与乐队和舞台表演。
幽谷淡出粤剧界
从80年代开始,剧社的粤剧活动渐渐减少。1984年于维多利亚剧院,为新加坡痉挛儿童协会筹款演出了剧情扣人心弦、娱乐性高的粤剧《八宝公主》后,在报章上就很少看到剧社的活动讯息了。反倒是剧社的体育活动略有斩获,它的乒乓队在1988年战胜报业控股俱乐部赢得了“王邦文宿将杯”。幽谷音乐剧社到了2003年还仍然设有音乐和剧务部,不过没听到或看到其有关粤剧的活动了。
业余粤剧的传承
胡华亨的女儿胡慧芳从小就爱跟着奶奶到新世界游乐场看广东大戏,耳濡目染之下也对粤剧产生了兴趣,就吵着爸爸教唱戏。因为父亲是文武生,不像花旦那样要飙“假音”唱“子喉”,所以就教她唱男生的“平喉”,无意中就定下了日后她成为文武生的基础。胡慧芳父女都用功好学,当时有份叫《真栏日报》的香港娱乐报纸,常常登载一些粤曲曲谱,那是比工尺谱更加简略的文字谱,父女就把它们剪下来收藏,当成自学的工具书。幽谷音乐剧社还常安排胡慧芳到“丽的呼声”和广播电台的粤曲节目演唱。一有机会,他们还会父女同台演出,这都为胡慧芳提供了宝贵的上台经验。
胡慧芳在婚后“息演”了10年,重新归队业余粤剧表演后,她积极参与南顺会馆和冈州会馆的演出,多年来的无偿演出不下300场。胡慧芳于2004年在维多利亚剧场举办了《舞台春秋四十年》的真情专场之夜,是她做为业余演出40年的一个里程碑。除了不断拜师,增强学习和积极参与演出外,胡慧芳也从2007年开始,在冈州会馆和星洲梁氏总会同时开设了三个粤曲教唱班,开始为推广国人的粤剧学习努力。
一直以来,胡慧芳也曾多次随团到国外义演,除了德国西柏林的国际艺术节,也参加了三届的广州羊城国际粤剧节的演出。
2017年,她以国声音乐社艺术总监以及星洲梁氏总会曲艺顾问的身份,整合三个教唱班为一体,继续在梁氏总会开班教唱。2018年受中国广西南宁文化厅的邀请,她带领众学生到南宁参加“中国——东盟戏剧周”,参与了东盟(亚细安)各国团体的演出。难能可贵的是在演出过后,胡慧芳获颁2018年中国——东盟戏剧周“朱槿花·优秀演员”奖,对新加坡一个业余戏剧演员来说,可算是一个殊荣。胡慧芳目前已是国声音乐社的副社长兼艺术总监,星洲梁氏总会的曲艺顾问,以及冈州会馆的名誉理事。
结语
昭华荏苒,火城十字老街在164年来已换了几次新貌,早已今非昔比。幽谷音乐剧社的创立也已是86年前的往事了。粤剧早在150多年前就跟着移民到了新加坡,这里还曾经有过“粤剧第二故乡”的美誉。可惜随着时代潮流,粤剧也和其他地方戏剧一样慢慢走入历史。幸好目前还是有很多粤剧的“铁粉”和业余的表演者,在不同的乐社、联络所、会馆和民间组织里孜孜不倦,默默耕耘和传承着粤剧文化。
(作者为本地电子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