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镜头下的新常态 

用镜头探索生活,用心态突破局限。 

文│钟芝娜   图│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iStock

2019年底开始,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颠覆了一贯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犹记得20204月到6月的封城期间,大家被迫待在家,外面一片沉寂。居家办公、居家学习,一边应付孩子的网课,一边线上开会,家里一片嘈杂中隐约透着压抑。 

在导演的镜头中,疫情又会拉开怎样的人情故事?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及《联合早报》联办的我的新加坡新常态微电影大赛,吸引了多达122件参赛作品,创历届新高。参赛作品百花齐放,内容也更加多元化,除了故事片和纪录片,还有以动画、喜剧、惊悚等题材 创作。 

在华语和英语之外,也有作品采用方言和旁遮普语呈现,使得本届大赛更添色彩。一部部精彩短片,透过不同视角让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新加坡的各种风貌,也感受到新加坡的独特文化。当中不乏艰辛和无奈,也有坦然和乐观,并给予我们踏出舒适圈,探索新机遇的动力 

72日,第四届微电影大赛颁奖礼在华族文化中心举行,12份作品获选。交通部兼财政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在会上致辞时说,微电影大赛提醒我们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中生存并继续蓬勃发展,也鼓励各种族保留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同时促进国人间的相互欣赏与尊重。 

微电影大赛联合主席兼宗乡总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周兆呈博士希望,透过微电影大赛鼓励国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抱新常态。他也希望通过这些影片传递温情,把正能量辐射到更多地方。 

第四届“我的新加坡新常态”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圆满落幕,得奖者与主办方开心合照。

 

 

新常态下的郁闷与积极 

公开组金奖《在家担心》反映了在难以捉摸的疫情下,叫人在家也难安的感觉。居家办公的主人翁Chris,在作息规律被打乱后,忘了时间,忘了该回公司的日子,更因担心会感染冠病而变得神经兮兮。 

首次参赛的导演蔡绍渠说:我想用略带夸张的手法,让大家不用太多思考,就能感受到主角的心情。即使这是喜剧,也能感受到那种有点郁闷、有点担心,又害怕自己被感染的普遍心态。这应该是对疫情新常态的其中一种诠释。 

新常态也是在经历过混乱、紧张和恐惧后,一如既往地吃饭、赶车、上班。不同的是每当看到电梯里供大家免费使用的消毒搓手液,便利店外供大家免费索取的小零食时,会突然觉得生活并不阴暗,很多人依然积极乐观地贡献着各自微薄的力量,为生活添一抹晴天的 颜色。 

《晴天的颜色》获得学生组的金奖和网络人气奖的金奖,创作者张启明是北京大学三年级的学生。21岁的她读的是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却爱拍电影,曾拍过讲述新加坡独特文化的纪录片《华丽狮城》。 

《晴天的颜色》

她去年得知微电影比赛的消息后,开始策划创作。我想体现社会小人物在新常态下的状态,突出小人物对社会的贡献和他们的善良。镜头下真实呈现国人虽然面对疫情,但仍继续乐观地生活。从写剧本到拍摄,团队六人历时约半年才完成。 

《在家担心》

 

人生新阶段的常态 

疫情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生活的不同色彩。疫情下我们更加珍惜亲情,《父亲》用镜头讲述一名卖烧腊父亲的日常。父亲以一摊港式烧腊,将三个孩子抚养成人,如今三兄妹都已组建小家庭。父亲虽然开始考虑退休,但还是有很多事放心不下,他要么起早开档,要么在家为孩子做饭,朴实的衣着和鬓角的白发,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父亲》获得公开组的银奖,创作者刘奕宏表示,疫情有新常态,人生也是有新常态,人到了某个人生阶段,就要改变和顺应一些新的常态。像作品中这个父亲,到了要退休的人生阶段,就有很多要考虑的事。 

《父亲》

刘奕宏说,在决定参赛时正好认识了这个大叔,看到他染头发的细节,深受感动,决定以此为题材。这短短几分钟的视频拍了一年,他说,小贩最忙碌的就是除夕,他是在腊月廿九拍摄这个摊位,为了捕捉最好的镜头,跟了一整个通宵。拍摄期间聚餐有人数限制,好不容易等到限制放宽才能拍一家团聚吃饭的镜头。还要等这个父亲刚染的黑发褪色后露出白发,才能拍其他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