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History, Yuan #157, Yuan Magazine/植物园格洛区洋楼艺廊与游艺场——自游新趣处

植物园格洛区洋楼艺廊与游艺场——自游新趣处

文 图 · 李喜梅

在2015年8月植物园申遗成功的庆祝会上,我国总理宣布植物园将增添八公顷的好消息。美好的事物总需耐心等候,引颈期盼多时,好事终于降临了。

格洛地段两幢保留洋房,经历百余年沧桑岁月,在各界的协助与支援下,终于完成双洋楼内外修缮、策展与规划,准备就绪,于2021年3月以崭新面貌对外开放。

昔日英伦殖民时期留下的稀有洋楼,如今变身植物美术展廊及生态展馆,迎各方鸿儒白丁来作客。

虽然我国土地面积有限,然而位于市区边缘的新加坡植物园却能逐步“长大”,的确难能可贵。加上格洛新地段,植物园总面积扩大至82公顷。

“雅柏拉”的五瓣拱门

路名释义

格洛来自英语Gallop的音译,意为奔驰。格洛路1925年命名,通往泰尔索尔道(Tyersall Avenue)与荷兰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附近茂密林中有柔佛苏丹Abu Bakar的行宫(Istana Tyersall and Istana Woodneuk),另一端通往格洛山(1949年发展私宅,更名为武勒登园Woollerton Park)。早年东陵地区设有英军兵营,常有马匹驰骋此地区。当时汽车还未普及,洋人外出办事,多借马匹或马车代步。 

新区捷径

格洛新区位置相对偏僻。植物园交通四通八达,大门小门颇多。试过分别从植物园东陵门及地铁站步行到格洛访客中心,约须半小时。探索多次,发现利用公交到访的最佳捷径入园处为武勒登门(Woollerton Gate)。

从花拉路地铁站步行只须约10分钟。路经武勒登通道(Woollerton Drive),穿过洋房私宅小区,上述小门即在拐弯处。进门后即置身格洛山坡,循着羊肠石头曲径前进,不久新餐馆建筑在望。

格洛区坐拥珍贵的自然与人文遗产。两幢英殖民地时期的洋楼及新辟的数个大小户外景点:探险游乐场(Como adventure)、华侨银行乔木园(OCBC Arboretum)及明信基金漫步山脊(Mingxin Foundation Rambler’s Ridge)。

端庄优雅的“英华哲瑞”

双楼故事

两幢名楼原是殖民时期旅居本地英伦名人住所,在1939年至1999年间则成为法国驻新大使馆与大使官邸。我国政府在1990年买下双楼地段;法国大使馆仍继续租用至1999年,之后空置;2015年交给国家公园局接管;2021年3月正式成为公共建筑,开放给公众。

两幢洋房保留原名及门牌。一主一副伫立山坡上百余年,犹如气宇轩昂的绅士与秀丽端庄的淑女,相看两不厌。

大片绿色草坪陪衬,周边各色花卉绽放争艳。斜坡下,葱绿树群,数古树矗立托着蓝天白云。室内空调凉风习习,窗明几净,恍如置身高原的避暑胜地,给人远离尘嚣、典雅脱俗的印象。

5号楼“雅柏拉”(Atbara),L形建筑,宏伟壮观。1898年落成,为本地此类保留建筑中历史最久远的一栋。名称来自发源于非洲东北部的一条河流,流经苏丹,英军曾在那里赢得一场重要战役。

翻新后辟为森林探秘馆(Forest Discovery Centre),为保育本区域濒危稀有树种,如龙脑香科等的华侨银行乔木林(OCBC Arboretum)的延伸部分。馆内展示岛国多元的生态环境,以立体图片、多媒体展示、简易说明吸引访客眼球。

具浮脚楼模式的单层建筑,楼底空间有拱门与走廊,穿插淡水热带鱼和水生植物的设置,访客穿梭期间,处处有惊喜。典雅的五瓣叶、弧形拱门,楼梯柱子上突起的洋葱造型与柱子上的花纹,具印度传统建筑风格。前方大门红色台阶,若铺着红色地毯迎宾客。侧面楼梯则建有哥德式风格的马车门廊,是旧日马车停放所在。

此洋房鲜见的趣味造型深受访客青睐,吸引摄影发烧友、彩妆青少年、各族新婚爱侣前来取景留影;也是家长与小孩玩躲猫猫的游戏场,可谓聚民众钟爱于一楼。

7号“英华哲瑞”(Inverturret),现为植物美术艺廊。“雅柏拉”与周围土地于1903年卖给海峡商行最早会长之一、苏格兰人查尔斯·麦克阿瑟(Charles MacArthur)。他于1906年出资建成此楼,命名为“英华哲瑞”。

“英华哲瑞”位处高地,“山谷”间有溪流,如今在武勒登门入口处附近地段,尚蓄着一池塘水。此楼外观对称,曾经是法国大使官邸,屋内保留漩涡形的原玻璃窗。登上二楼,宽阔的阳台窗户处处。阳台上摆放着咖啡桌椅,当年大使及夫人或在此面向着大自然喝过下午茶?

两幢古楼数度易主,蕴含丰富的人文历史,5号楼展廊中有具体介绍。原有围绕山丘的树木,部分虽在20世纪初期被清理过,但一些景致仍有迹可循。如山谷中的石墙、水塘和巨木。

“英华哲瑞”内部楼梯间

植物美术艺廊 区域稀有绘本永久展廊

在大楼紧闭的门前,手指轻按电子开关,嘴念:芝麻开门,大门应声而开,访客即踏入时光隧道的植物绘本宝库中。

橱窗、墙上展示着历史悠远的区域性植物画册,包括新加坡开埠之前的一些稀有画作。开幕期间曾展出一本1678-1703年间来自印度西南岸马拉巴尔海岸地区(Malabar Coast)的植物绘图,介绍诸多植物种类与用途,殊为珍贵。

16世纪或更早以前,欧洲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的探险家,陆续来到东南亚,主要是受到丰富物种与矿物资源的吸引。19世纪初,欧洲殖民者选择了新加坡,为了英伦的经济利益,开发作为吞吐港,这里逐渐发展成为邻近国家资源的集散地。动植物的绘画也集中于此,植物园是早期英国在远东研究与开发经济作物的重要据点。

室内要求有稳定的温度和湿度,确保绘本与画作获得良好保存。稀有绘本收在橱窗里,会定期轮替展示。展品每6月到一年时间便会休息3年,才会重新亮相。

手绘本对植物各部位的细节比后来出现的照片来得更细致。不仅具有美术价值,还有经济、自然历史的科学价值。文物虽然经历数百年的岁月,纸张泛黄,绘图的色彩依然鲜艳夺目。高质量的颜料及绘画技巧呈现的立体感,画功细致精湛,令人惊讶。

建筑属于“混合体”

5号与7号两者相差8岁,风格同中存异。建筑材料用砖块涂漆,加上木料,外观的深色框架为特色。维基百科网及公园局官方宣传资料都将两座古楼归纳为黑白屋。

然而,负责此项目修缮的专家陈家毅却指出,当年来自英伦的年青设计师毕威尔采纳混合体(如都铎、歌德式等)建筑风格;吸收热带庄园式特色,红瓦白墙黑框、高脚楼、宽檐多窗,通风挡雨。早报黄向京专稿《殖民时期私邸变公共建筑 花卉草木文献展颜色》(30/05/2021,早报副刊)亦作了详尽的介绍。

陈家毅提及,已故著名建筑师李急麟(本地音乐家李迪文Dick Lee之父)所撰写的建筑书籍里,就清楚指出两楼并非黑白屋。欧陆风格民宅设计,用于蕉风椰雨的热带雨林间,肯定需要作出调整,配合本土环境与条件。 

设计师毕威尔

造访多次,深刻感受到早年设计师的用心和大胆创意。两楼为殖民时期远离家乡的英国人花心思打造的舒适家园,明亮温暖通风。园地树木布局高低起伏有序,而建筑物的命名,则隐含着欧洲殖民者对家乡的思念情愫。

建筑设计师为英国人毕威尔(R A J Bidwell)。他24岁时应聘来到马来半岛,26岁(1895年)南下新加坡,加入本地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师事务所“双迈”(Swan&Maclaren),1918年在丹绒加东住家病逝(享年49岁)。才华横溢的毕威尔,留下多座欧陆风格融合南洋特色的经典建筑:包括“雅柏拉”(1898年,被称为本地最早的“黑白屋”作品)、莱佛士酒店(1899年)、良木园酒店(1900年)、维多利亚音乐厅(1905年)、史丹福大厦(Stamford House,1904年)等,多已纳入国家保留建筑行列。

草地与树木

两别墅拥有大片绿草地,常有民众席地野餐、画画、放空冥想,以及带宠物来溜达。草地斜坡缓缓的斜度,不时见大人与小孩,大手牵小手,惬意地奔上跑下,发出欢乐、悦耳的笑声!一回听见小孩问大人:我可以从上面滚下来吗?

洋房与草地并不孤单。除了“粉丝”来访,周边还有古树及鸟兽。数棵潇洒魁梧的香灰莉,斜坡处长着三棵年华正茂的相思树,或是近年有心人所栽种。查看树上名牌,居然是马来海红豆。其果为红中带黑的双色相思豆,学名Adenanthera malayana。红心现黑痕,难怪英文名称之“邪恶的心”(Wicked heart)。

一棵古老的芒果树,与7号楼比高。一侧有棵高大茁壮的红柄榕,或是野生的吧?树身基部厚实的板根,主干与支干上密布着隐花绿果,伴着洋楼而立,树巅已快超越洋房屋顶了。 

岁月如歌花开花落,楼房绿地景致如画。法国大使馆曾经吸引不少骚人墨客驻留此间,如今已人事已非,双楼负上了新时代使命。

草坡高处楼角,立着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人形多面体雕塑。艺术家富有想象力,平面组合的作品,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意境,就留给访客去猜测吧!

户外趣味游艺场

相对而言,5号稳重大气,后院拖着一条“长尾巴”,那是无障碍的通行步道。疫情期间访客的进出口,也通往其后花园的户外游艺场。

不远处设有格洛新区访客中心。大片精心设置的花木园地,红石子小径,两旁长着各种蜜源灌木,缤纷花色相间,招蜂引蝶,一路来到COMO野外探险园林。 

躺在沙地上的巨型“小波罗蜜”(马来文Cempedak,音译:尖必辣)令人莞尔。这类热带果树昔日乡间常见,果实挂在主干上,熟时味道浓郁香甜,打开时无数圆果肉连系在果实主轴上,运气好时里头可裹着500颗果肉与种核。

新客或误为榴梿的兄弟?其实,波罗蜜才是其近亲。某日午后造访,虽在新冠疫情笼罩下,游艺场仍有不少各族儿童及家长,在沙地游艺场“放羊”,让小孩尽情嬉戏。场外边缘一株小波罗蜜,正巧有颗开了口的熟果高挂树干上,引来松鼠大快朵颐!

游艺场配合热带植物主题,设有巨型的海红豆(孔雀豆、相思豆)和榕树气根状的游乐设施。海红豆的心形、全红的靓丽外表,民间也称相思豆,深受喜爱。旧时西亚、南亚商人以此豆作为砝码,每四颗为一公克。海红豆具微毒,慎防小孩误食,煮熟则无毒性。据说二战时粮食缺乏,人们采集烹煮食用。而红带黑的双色相思豆则含剧毒,不可食用。

此以沙地、热带树果为主题的游乐场,适合5到12岁的孩童。寓学习于游戏,通过接触沙土,亲近土地,尤其有益城市孩童的身心发展。

植物园格洛新区,动、静两相宜。来个格洛区户外野餐吧,铺着席子,三五成组,不失为老少青年各有所好的休闲好趣处。

山谷间的池塘

小孩子对人形多面体雕塑充满好奇

户外游艺场

配合热带植物主题的巨型海红豆

潇洒魁梧的香灰莉树

游艺场沙地上的巨型尖必辣

作者为新加坡植物园与亚洲文明博物馆中文解说、导览员

Home/History, Yuan #157, Yuan Magazine/植物园格洛区洋楼艺廊与游艺场——自游新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