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Oneness #39, Oneness Magazine, /疫中离职潮,寻找新方向?

疫中离职潮,寻找新方向?

张琳

张琳: 人力资源公司老板

“离职潮”在去年从美国大范围掀起,而新加坡也明显地受到影响。

根据全球就业门户网站Indeed于 2021年12月初委托对1002名年龄介于 16至55岁的新加坡人进行调查的最新统计,近四分之一(24%)的人打算在未来六个月也就是2022年上半年离职;近一半的人(49%)不确定他们是否会在未来六个月内继续目前的工作。

结合新加坡的国情以及对近一年的离职情况分析,我认为原因可能有几点。

从大环境看,疫情下的工作压力增加、工作量增大,甚至产生挫败感与孤立,这些都是促使离职的重要因素。

疫情也促使新加坡总人口骤减,尤其餐饮、酒店、零售、建筑、制造和卫生服务业等成了离职潮的“重灾区”,可能这些行业具有高感染风险、或低收入以及高度流动率的特点吧!

此外,上述所提及的行业正处于“僧多粥少”的状况,空缺多员工少的因素促使新加坡人有更多的选择,他们会根据薪水高低随时准备跳槽。

至于个人的因素,有部分的人可能早就有更换工作的打算,却因各种原因并未实现,疫情促使他们对真正价值产生了思考,重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

另外,在经历过疫情期间的远程办公后,大家逐渐喜欢上这种自由感觉而不太愿意回去上班。

值得庆幸的是对比欧美离职潮,新加坡人普遍是理性辞职。一般都是接到了下一份工作的聘用才会离职,也有少数已经离职的员工是在两份工作的空档期做着合约工或兼职工,一般较不会“裸辞”!

张喜文

张喜文: 自由撰稿人

过去一年对我而言是别具意义的。我买下了人生的第一套房子,我也辞掉了做了七年的工作,成为单飞的自由业者,同一时间发生这么多事,说没有压力是骗人的,但我现在感觉不错。

我之所有有这一份突如其来的“勇气”,或许应该是“归功”于新冠病毒吧!特别是在2020年阻断措施期间,困在家里的我实在有窒息的感觉,我本来就是一个经常往外跑的人,而购买新房子的动力就是它能给予我新的空间,让我可以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至于离职的想法一直都在,但每每思前想后,没能付诸实现。反复的疫情让我感觉到对生活的失控,我觉得是做出果断决定的时候了。对于这个决定,我并没有后悔,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我给自己一年时间,如果此路不通,到时再作打算,但至少我尝试过。

为扩大生活圈,我在自媒体上创建了@stayingonthehill账号分享了我的经验,让我惊讶的是,竟有不少新加坡人跟我有同样的想法。他们纷纷留言发表意见,更多的是向我取“贴士”,问我是如何做得到的。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我很难给具体建议,不过我想说的是,很多事情仅仅是“想”是不够的,你还必须“行动”起来。至于是不是应该辞职?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但你又是否想过,当你问别人这句话时,答案已然在你心中,你所缺的只是临门一脚的勇气罢了。

李莲

李莲: 资深心理咨询师

这两年大家都生活在疫情的阴影下,这个突如其来的挑战,除了带给我们压力、焦虑,也同时带给了我们一些思考和突破的契机。社会上之所以掀起离职潮,不外几个原因。

原本熟悉的工作环境被迫改变,包括以往常态的面对面沟通、协作、提供服务等工作方式。这反倒给了我们一个提醒:目前公司有怎样的应变能力?如果未来始终处于变化之中,那自身还需要发展哪些能力来应对?下一个变动来临之前,需要做好怎样的准备?目前从事的工作和自己长期的规划是否一致?

疫情前,我们的生活工作一切如常,因为惯性,始终被日常推着走,也没有机会好好停下审视自己。这两年在家办公,限制出门,反倒给了每个人一些时间和机会来静心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与工作应如何平衡?自己心中憧憬的生活愿景,到底是怎样的?

随着疫情的反反复复,很多人的生活茫然找不到方向。于是人们开始意识到:要从一味地向外追求,转而向内心探索。越来越多人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精神诉求,探寻内在的稳定感,转而向自我要答案。

这些思考机会给人带来了勇气,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人有时在困境中,会爆发出平时所没有的创意和决心。因为意识到对抗变化的方式就是寻求突破,干脆放手一搏,放弃原本的工作,根据内心的声音,寻找突破口。

洪益兴

洪益兴: 教育平台经营者

我原是一名电视节目监制,同时也是理工学院的兼职讲师。去年12月,我转换了跑道,在网上创办了教育平台。疫情期间,手头上很多拍摄工作被迫停止,很多项目因此都被卡住,突然多出了时间让我深思。

我已经40多岁了,在事业上感到面临瓶颈,加上电视制作是一份负荷重的工作,我是否还有足够的精力去应付,接下来20年的职场生涯又该如何走下去呢?

在家“躺平”的日子里,我每天看着孩子,孩子也看着我,我开始总结过去,思考未来。这段时间,我看了很多书,本想再考一张文凭,但自上了个人成长课程后,我有了新的想法。

我是新加坡第二批特选课程的学生,接受的是双语文、双文化的教育,在毕业后也一直朝向与华文有关的方面发展。事业上可说是如鱼得水,可当我看到着自己的孩子讨厌华文时,总让我有种无力感,特别是他们对华文的负面情绪很强,根本无法教导。我突然起一个念头,跟业内的朋友开拓华文教育平台“维他命M”,通过故事、游戏、戏剧与互动模式,加强孩子们的中文“维生素”。

我的想法是希望在往后的20年,把我的华文知识,我对华文的情感传承给下一代,很多人有感于社会环境而致使华文水平低落,但我们也不能只顾着叹气而什么都不做吧!辞去以前的工作,我是为了在行动上去实践我的价值观。

这段期间,的确让很多人对事业、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我也一样。

黄祖祥

黄祖祥: 招聘顾问

从一个招聘中介的角度来看,“离职潮”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其实,我手头上的空缺蛮多的,可就是找不到人,本地人对工作一向都很挑,疫情更把这个情形给放大了。

现在的就业市场,对执行人员或经理级的需求量的确不多,要不就是同样的职位薪水减半,好比有些空姐、空少来找工作,转业到其他的服务领域,他们即便能够接受薪水大幅下调,也不能适应新的工作性质,所以干脆不做,呆在家里等机会,或是利用空挡进修,学新的技能。

年长员工的流失也加剧了“离职潮“,特别是60多岁的员工,这一群人在过去二三十年里曾是制造业的强力支柱,现在年龄大了,宁可留在家里带孙子。即便有些人愿意尝试,但做不到一两天,就觉得体力难以支撑不能继续,毕竟有些工作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还有外来员工的离职也是原因之一。不管白领还是蓝领,很多都是来自马来西亚柔佛的,他们习惯每日进出关卡,赚了新元后回到马来西亚花费。现在关卡限制自由进出,加上他们家中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只好回到马国找工。

另一方面,网购量的增加也为失业者提供了机会,很多人加入grab成为送货司机,有空就帮人送货,要不就在家里躺着,这样的工作形式提供了自主分配时间的自由度。

其实工作是有的,只是没有适合的工作给适合的人,所以造成了“工作等人,人等工作”的这一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