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老师

—访主导教师高丽云

文图 · 顾楠楠

“请抢答!”,话音刚落,全班起立,“石头、剪刀、布”,剩下一个同学开始回答问题。如果你走进圣尼各拉女校主导教师高丽云老师的课室,你会惊喜地发现,这里没有哈欠连天、没有嗡嗡嗡的聊天声,更不是死气沉沉、无精打采,有的只是积极抢答问题和欢声笑语,一反许多的年轻一代华语基础薄弱,感觉华语难学、无趣的常态,显得生气勃勃。

“很久以前我看过一篇教育理论的文章,课室里面隔段时间适当的‘动’,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缓解压力,所以我会经常提问,学生‘起立’ 进行抢答。一开始他们没有自信,不愿意发言,但后来通过我不断的鼓励以及小奖品的刺激,他们慢慢都变得积极了,即使对问题把握不准,也愿意表达自己,几乎全部都起立参与抢答,我觉得这样做有利于语言学习。”“现在的学生,在学校在家都讲英语,华文本来就难学,学生没有语言环境,更没有兴趣去学,老师们在课堂上再不搞点变化,学生就只会睡觉和讲话了。我就是想把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增加他们的发言机会,尽可能地让他们在课上多开口讲华语。我觉得华文老师首先应当解决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问题,只有让学生主观上先接受这门课程,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高丽云近照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动起来,高老师可谓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她半路接手的学生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配合回答问题,比刚开始时大有改观。

2019年学校国庆节庆祝日与中四双文化学生合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为提高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下了不少功夫。比如我们每年会为全校学生组织‘阅读计划’活动,并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阅读计划希望通过我们‘激、荐、导、搭’的阅读框架鼓励学生成为自己阅读的主人。我们相信必须先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才能够培养她们阅读的习惯。我校四年的阅读计划希望给学生不同的选择,让她们从接受她人的推荐到最后能够推荐书籍给同学,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与能力,提高她们的华语水平。再比如,我们每年的母语双周,也会推出丰富多彩的学习华文主题相关活动。曾经举办过一个‘宏茂桥寻宝活动’也很有意思, 活动内容参考韩国知名的电视节目‘Running Man 跑男’,参加活动的中二学生被分成每组十人,总共十组。游戏分为四站,宏茂桥中央舞台是游戏的起点和终点,每组必须完成每站的任务后才能前进到下一站。第一站是‘听录音找书本’,学生必须在图书馆聆听录音,把听到的内容一个接一个传达给下一位同学听。之后每组派一位组员到图书馆去找出和录音内容有关的书籍,并且回答和那本书有关的问题。这项活动除让学生接触更多华文外,还培养学生的略读、速读能力。第二站是‘超市学华 文’,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超市里找出物品的华文名,找得越多越好。第三站是‘路人来帮忙’, 学生在组屋楼下寻求居民的帮助,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该组屋的历史资料,请居民在最快的时间内念完,学生再跟着重复念一遍。这一项目主要是训练学生使用华语沟通交流的胆量。第四站是‘小贩中心找美食’,小组在小贩中心玩接龙游戏,比如炒蛋、蛋糕、糕饼等,然后在小贩中心找出该食物,并拍照。另类游戏学华文旨在加深学生对宏茂桥社区历史的认识,多用华语与他人互动, 促进同学之间的团队精神。”

除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外,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SAP特选学校(1979年政府推行特别辅助计划 Special Assistance Plan,简称SAP,为学术成绩 优异并精通母语及英语的学生设立中学教育课程提供双语并重的教育,让学生除了英文之外可使用母语为第一语文,开办华文与英文同为第一语文的源流),圣尼各拉在2015年受邀开办双文化课程。 高丽云老师是圣尼各拉女校双文化课程的负责老师之一,她说课程根据教育部大纲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涉及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不同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对现当代中国发展的概括性认识,包括其与新加坡华族文化,亚细安视角和西方国情的联系;培养学生 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双文化课程确实给学生打开了面向美国与中国这两个大国的一扇窗,让他们有机会通过社会、经济、外交和政治课题认识这两个大国与新加坡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课程中因为有机会到中国与美国浸濡,更能够深刻体会两国文化上的差异,与对待世界课题的观点。

采访的时候我很担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课程。在少用华语的背景下,别说十几岁的孩子,就是成人都很有可能难以理解如此深奥的课题,何况还要用这些论题去做论文。对此高老师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说:“华语在新加坡也称为学生的母语 (mother tongue),但它实际上不等同于其他国家学习第一语言。我认为在新加坡,华语教学应被视为第1.5语言教学,是介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语言教学,虽然有些尴尬,但我们不能用传统的二 语教学思维模式去思考本地的华文教学。我们学生的 问题是缺乏语言环境,缺乏兴趣,以至于无法掌握这门语言,也无法使用它深入思考。学生的思维其实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了,但是华语词汇量贫乏,阅读量不够,没有语感,无法用华语去思考问题。我认为不能简化内容去配合词汇量,而是要想办法增加他们的词汇量,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大量阅读,哪怕用英文辅助理解,但不要轻易降低难度”。

双文化课程就是先选拔出一批程度不错,且对华文有兴趣的学生,从纵深方向拓展他们学习华文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得以加强,语言能力得以提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从小家里是讲英语的,但我喜欢华文,这是受到小学华文老师的影响,她的课很有趣,让我从一 开始的排斥变成了后来的热爱。她吟唱唐诗宋词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在她的带动下,我小五就开始接触诗歌。可是上中学后,我却遇到了一位很沉闷的华文老师,我很不喜欢他的教学方式,以至于一度对华文失去了兴趣。也就是在那时,我意识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立志当一名华文老师。 我高中毕业就拿到了教育部的奖学金,当时还可以选择教数学还是华文,那时候的新加坡,华文老师正处 于青黄不接的时期,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华文,并把它当作我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国大中文系毕业后我教了几年书,又去香港中文大学完成了‘语言学与语言获得’的硕士学位,之后回到圣尼各拉中学教华文。”

高老师现在是教育部主导教师,曾在2015年被评为全国模范华文教师,她同时还负责特优生的发展项目,即研究特优生的特征,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及需求,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法,帮助这部 分“高精尖”学生更好地发展。全国负责这一项目只有两位主导教师,一位在小学,另一位就是高老师,她说:“这个项目是跨学科的,我会进入到不同科目的课室观课,研究这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他们的特征很多时候都是相同的,比如跳跃性思维、联想力很强。我们会根据学科特征替学生总结出一个规律 性方法,训练他们的思维技能,让他们运用到不同的科目中。这也符合新加坡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筹划中,预计成熟后即将展开实施。

从2006年起,高老师已经站在讲台13年了。当老师是个重复性很强的职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讲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内容,时间久了难免会觉得疲倦和厌烦,但高老师却有她自己的调节方式。比如教同一篇课文时,她会尝试不同的方式,而不同的学生需求也不一样,她会根据班级学生的水平随时调整内容与进度,让学生有兴趣而又有期待,永远不知道她接下来要讲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来讲,随时随地给学生带来惊喜。

“谁都知道新加坡的老师很辛苦,作业批改量大,还要经常带学生参加活动。教书育人是个长期的工作,无法立刻看到反馈和效果,有时候难免有些灰心。我会从学生身上寻找正能量和动力,调整自己的步伐,适当的时候也会休息,看到学生哪怕有一点点的改变,我都会很开心。几年前我曾经教过三个转校生,他们的基础很差。我给他们从句子结构开始补起,年中考试情景作文居然拿到了不错的成绩,这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年尾高华考试成绩也大有进步。最后他们把会考成绩单框起来,当成 宝贝送给我,我珍藏至今。很多时候与差生在一起的成就感更大,帮他们建立自信心比急于提高成绩更重要,后来其中一名学生还去了中国发展,在很多人面前用中文做报告。”

“如果我的学生在离开我,离开学校以后,还能喜欢华文,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运用自如,就是我最欣慰的事情。”高老师,就是这样倾其一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成为一名自己希望成为的老师。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中国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