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闻其声 难见其人 王宗翰

——访语音工作者李荣德

文·王宗翰
图·受访者提供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回中以典型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来介绍王熙凤,引发读者对这个重要人物的好奇心。我相信,许多新加坡人和我一样,是通过电视与电台节目里的那一口字正腔圆的华语和宛如天籁的声音,第一次知道李荣德这个名字。

小学6年级照片—参加丽的呼声少儿组

李荣德小时候很喜欢听少儿广播剧。他在小学6年级的时候,参加了“丽的呼声”电台的少年儿童话剧组,他的标准华语就是在那里学的。1981年,他在新加坡电视台的第一期演员训练班毕业后就成为全职配音员。当时新加坡推行了“讲华语运动”,希望新加坡人少说方言,多讲华语, 这一批配音员后来在毛威和王玫二位老师的领导下,为本地电视剧和香港电视剧配音。 后来, 李荣德到台湾深造, 成为第一位在台湾为美国、日本、台湾以及香港电影电视剧和卡通片配音的新加坡人。1993年, 他回到新加坡,加入了刚刚成立的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中文组)担任导播兼播音员,后升任音乐总监兼副节目总监, 一共14年有余。从台湾归来至今,李荣德也再度回到配音岗位上,参与纪录片旁述和重大活动如电视直播的国庆庆典的现场报道。

李荣德自认是一位幸运的声音工作者,有机会尝试各种各样与声音有关的任务如配音、节目主持、旁述、朗诵、新闻播报等。他更是一位热爱传唱客家歌谣的“阿德古”, 是领导茶阳(大埔)会馆客韵团的支柱!李荣德感恩他此生能以献声为生,出名与否并不重要,希望旧友介绍他时只要说他是个语音工作者就好,因为许多人只闻其声不知其名。

我受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口述历史中心委托,近日对李荣德进行采访,记录他的声音工作生涯,现将部分内容摘录,以飨读者。

为本地电视剧配音(1985年)

广播和配音之路

王宗翰(以下简称:“王”):请问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对中文配音工作产生兴趣的?

李荣德(以下简称:“李”):我非常幸运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就加入了新加坡电视台的第一期配音及演员训练班。当时为什么要成立这个配音组呢?是因为新加坡推出了“讲华语运动”,希望新加坡人少说方言,多讲华语。那时候大家很喜欢看的电视剧是香港电视剧,香港电视剧就是说粤语,成立这个配音组,首先就是要把这些香港电视剧配成华语。进入这个配音及演员训练班之后,经过了一些训练,也非常荣幸的邀请到香港邵氏电影公司的配音领班毛威老师,还有他的太太王玫老师来给我们训练。在训练班之后,就有一批去当演员、有一批就选做配音员。我很幸运的是新加坡第一批首三位被签约的全职配音员,这就包括了我、李雅梅和谢协成。其实,能够进入第一期演员和配音训练班的学员都是有语音基础的,他们都是参加过广播剧或是话剧团的成员,所以大家在语音基础方面都没什么大问题。

:你谈到了语音基础,请问你的语音基础是在什么时候打下来的呢?

:在小学的时候,我就参加了一个商业电台“丽的呼声”少儿话剧组。我很喜欢听儿童广播剧,后来叫少儿广播剧。有一天我听说他们要招收了,就鼓起勇气自己写信去报名试音。经过三四个月的训练,我就成为了正式的组员。少儿组的活动非常多姿多彩,每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们就在播音室里面一起录制广播剧,后来还录制一些综合性的节目如《我们的天地》,内容包括歌唱、诗歌朗诵、相声、快板等,当时我们除了录广播剧之外,还要学唱歌。在歌唱方面后来也分童声和男女声,因为有些儿童长大后变声,那我很幸运,因为我是从童声唱起,一直唱到男女声。所以我都记得我唱的童声第一首歌和男女声第一首歌是什么歌。

:你觉得“丽的呼声”这个少儿组的训练对你以后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它改变了我的一生。从那开始我就很喜欢演戏、声音的艺术,还有歌唱。没想到后来竟然有机缘走向广播和配音的路。因为自从加入后,我就一直录广播剧,一直录到我成年之后还去“丽的呼声”等电台录广播剧及广播小说。也许我要感谢我的父母赐给我这么好的声音吧!因为我刚变声的时候,我的恩师曾鹏翔大哥就说:“你将来的声音很适合走广播的路。”我觉得他很厉害,也给了我信心,当时自己刚变声,声音都不稳定、而且很难听,说得太激动的时候还会破声,那时是读中二。

:电台对配音组学员的要求是什么?

:配音组的学员,语音必须要标准。当时,毛威和王玫老师觉得我们的华语,听起来字音都很标准,但整体来听就觉得语气怪怪的。因为有严重的轻重音问题,但经过老师的调教后,电视台配音组的语音、语气和轻重音都没有问题了。其实,配音最重要的技巧是对口型,所以经验很重要。如果你是那种很紧张的人呢,你是很难成为一个好的配音员的。我曾经在台湾半工半读四年,我也看到许多很优秀的广播员想来赚外快做配音员,可是他们跟了一年半载之后,自己放弃了,因为不够镇定。配音必须要对着嘴型,那你一慌,“爸爸”两个字已经过去了,再配“爸爸”两个字就来不及了。而且当时是用带子配音的,也许现在的高科技可以帮忙他,但可能还是不够自然。一般对口型是很重要的,你必须在演员开口前的半秒要准备说话,他结束之后呢,你不能超过他半秒,要不然人家就觉得嘴型很怪了。这个技巧是比较难学的,所以,要找一个好的配音员,要比找一个好的广播员还要难,因为配音是经验的积累。

:你能回忆一下当时一起参加这个训练班的同学吗?

:因为是跟演员训练班一起上课,当时比较出名的是何洁,她据说是当时电视台签约的第一个演员。后来签约的也包括了邬伟强、王相钦、陈娟娟等好几位。张永权后来也成为了很出色的双语主持。为什么当时第一批选的比较不注重外表,而是看你的语音?从第二期、第三期开始就主要是看外表?因为那时从第三期开始,我们已经可以开始帮他们配音了。所以,第一期的在颜值方面来说,不是很高分了,哈哈!

:在新广播出的电视剧里面,您觉得哪一部是比较有挑战性的?

:在新加坡自己拍的方面,我觉得基本上对我们有经验的配音员来说应该都能够应付了。反而是早期我们配比较多的是香港电视剧。像《大内群英》,我就配姜大卫演的曾静;《武侠帝女花》配刘松仁;后来我配了万梓良的《太极张三丰》及《游侠张三丰》,从他年轻配到老。记得当时我不太会狂笑,后来还是毛威老师教我们怎么笑。我觉得哭比笑容易,所以像这种狂笑,要懂得气是怎么运用的,这也算是一种挑战。到了我配本地戏的时候,倒觉得没有什么挑战了。因为我说过配音演员,经验很重要。当你的经验累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你到底有多少料,你一张嘴就知道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当时去了台湾之后,那么容易进入台湾配音圈。我也算是第一个进入台湾配音圈的新加坡人。

:在训练班的时候,有没有对你们的声音有个规划?或者说你的声音是为某种角色做一个定型?

:基本上一个好的配音员是什么角色都能够配的,但当然,你的声音会比较适合哪种角色,在我加入配音组后,配的都是正派小生,像姜大卫、林嘉华,后来还配了周润发的《狂潮》、《奋斗》、《家变》等,都是好人。日本戏我配的第一部是山口百惠主演的《疑惑》,我配三浦友和,当然我也配过比较另类的角色,比如新加坡电视剧《新兵小传》,泰国电影《人妖打排球》配的是娘娘腔的角色。在台湾则多数配一些在美国电视剧或电影中打不死的硬汉如阿诺施瓦辛格,也曾在本地电视剧《荒原》同时为黄文永及陈澍承配音。其实,如果一个配音员的声音能够多变的话,那他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配音员,我们都往这个方向去要求自己。

在台湾为美国电视剧《黑白双雄》男主角配音(1991年)。

台湾和新加坡配音之差别

:能不能分享一下你是在什么机缘巧合下得到台湾受训班的邀约?

:其实在1988年的时候,我已经在新加坡电视台配音组待了7年、快8年了。我想寻求突破,而且一直有个心愿,想读中文系。但很不巧的是1980年我当完兵后,南洋大学关闭,我就先去当配音演员了。我是被台湾的国立政治大学录取,去念中文系。更开心的是,因为王玫老师曾经是台湾很红的广播员,她认识一些配音界的朋友,推荐我去看看能不能加入他们的配音组。因为她觉得,如果我放弃配音会很可惜,经过她朋友的介绍,我大概坐了几次冷板凳,因为他们不相信,认为“来自新加坡的人能当配音演员?”、“国语会不会说呀?”,他们那种眼神可以告诉你,他们在怀疑。

:之前是没有新加坡人做配音吗?

:没有,我是第一个。去了一两次后,他们的领班就说:“荣德,你进去试试这个侍者。”当时他们主要配的都是美国的电视剧,那个侍者说:“先生,请问要什么?”就这几个字,我进去,出来后,(领班说):“为什么你的嘴型对得这么好?为什么你的语气配得这么好?”我就说:“因为我已经在新加坡配了8年了。”因为他们那里是领班制,不属于任何电视台,所以他们只要觉得你声音适合,时间能配合,就会找你配音。其实,当时好的男声,不管在新加坡还是台湾都是比较缺的。一般我都只接电视班,只在暑假、寒假才敢接电影班,因为电影通常都是在晚上配,白天都是配电视剧。若平时偶尔接电影班,领班很照顾我,都让我在12点前收工。因为第二天还要上课,但这样就不能配主要演员。很奇怪的是,我之前在新加坡配的都是小生,而到台湾之后,我配的多数是是硬汉,像香港电影《监狱风云2》我配的是监狱官徐锦江,也配过方中信、尊龙等。

与董素华四度合作为国庆庆典电视转播旁述(2015)

参与纪录片和现场旁述制作

:你第一次为纪录片旁述是什么时候?

:那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那个片子受到很多人喜欢,是日本NHK拍摄的《丝绸之路》,我非常荣幸。当时80年代我们配音组主要是配一些剧情片:有日本、香港还有新加坡的电视剧,很少有机会配纪录片。所以当时我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非常高兴。那时一边配音,一边看,非常激动,因为丝绸之路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遥远。后来,配音组也很少配纪录片。我大概1992年从台湾回来的时候,配了大量的电视台节目,包括《星期二特写》、《焦点》还有当时刚刚成立的《财经追击》,当时几乎都是我的声音。

:据我了解,你也用你的声音,为政府部门做了

一些事情?

:我有帮教育部录一些教材,考试的话是属于考评局。他们可能觉得我发音比较清楚,而节奏也掌握的比较恰当,所以从小六到高中教材,我帮他们录了好多年了。所以有些新加坡年轻人碰到我就说:“Oh My God!你就是那个……”也很多人说我声红,人不红。因为当我在外面介绍说“我是李荣德”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你是谁呀?”可当我再多说几句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哦!原来你就是那个用声音陪伴我们成长的人。所以新加坡的学生对我应该是不会陌生的,如果你是在新加坡生活过、学习过,就一定听过我的声音。而我在录的时候都尽量用柔和的语调,让学生们不那么紧张。1995年我接到一个通知,那时我已经在国际电台了,就说:“你被选中了,去录李光耀先生的回忆录光碟,而且跟你搭档的是以前配音组的王玫老师,据说还是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钦点的。”很幸运那时就去录了这个,而且也是在电视台录的。2015年的时候,电视台时事组要做一个纪念专辑《光耀一生》,也由我旁述,后来还出版成DVD。

:谈谈你现场旁述的一些经验?

:现场旁述主要是国庆庆典。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刚成立的时候,我记得在1994年做过一次,1995年是跟“958城市频道”一起合作,我代表国际电台,梁平代表FM958。后来,我就被选去电视的现场旁述。电视的国庆旁述我前后做过6次,其实现场旁述时最难讲的就是那些战备,如装甲车之类的,所以当检阅队经过的时候,我们就很紧张,有一年还请职业军人在一旁现场给我们提示。而且,我们还要密切留意导播的镜头切换,拍到什么我们就得说什么,所以我们会准备很多后备资料,以备不时之需。

:那你对想从事配音的年轻人有什么忠告吗?

:想当个好的配音员,语音标准是基本条件。发音清晰、语气多变、语调生动、声音表情丰富、掌握好轻重音等都很重要。最重要不能紧张,一紧张嘴型就对不上了。当观众觉得那些台词是由你配音的演员自己说出来的,你就成功了.

(作者为口述历史中心义务采访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