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海洋里的鱼

文·尤今

许多学校在年中或者年尾的假期里,都会主办海外浸濡课程,华文部门一般上会选择到中国去,这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是一种“语文视野”的开拓。

那一年,我带一批初级学院的学生到四川某所大学进行访问,该所大学的书记设宴招待,散会之前,我请学生代表葛丹敏(化名)向书记致谢词。葛丹敏在校内是出类拔萃的学生,她当着大家,信心满满地以异常洪亮的声音说道:

“张秘书,非常感谢您设宴招待我们⋯⋯”

我一听,差点昏厥在地。

事后,我问她:

“丹敏,我明明告诉你是张书记,为什么你会竟然会改称他为张秘书呢?”

她嗫嚅地说:

“在新加坡,书记通常是做一些比较简单的文书处理工作;而秘书呢,承担的是比较重要的任务,所以,我觉得,称呼他为秘书,好像比较有礼貌耶!”

葛丹敏不明白,在新加坡,“书记”指的是“办理文书及缮写工作的人员”,然而,在中国,“书记”指的却是“党、团等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同样的一个词,但是,在不同的地方,意思却有天渊之别。

经过我清楚的解释后,脸红耳赤的葛丹敏,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

语文学习,永远不能单单囿限于课室。课堂的学习,只能帮助我们扎稳初步的基础;课堂之外,有个辽阔而又有趣的世界,等着大家去发掘。学然后知不足,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啊!

有一个在家里以英语为沟通语言的学生黄莹莹(化名),参加了中国浸濡课程而大开眼界,回来后,惊诧地告诉我,她从来没有想到,华文居然是“活生生的语文”!在她简单的意念里,华文仅仅只是学校的一门科目,考试过后,把课本束之高阁,人与书就分道扬镳了。然而,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里,方块字竟然渗透入现实生活每一个犄角旮旯内——它和生活休戚相关、它和生活一起呼吸;它,就是生活。

“在新加坡,餐馆的菜单,都是英文和中文并列的,而许多西餐馆,仅列英文,而我也习惯了在翻阅菜单时,只看英文。但是,在中国,大部分的餐馆,菜单上只有单一的中文。许多菜名,我连看都看不懂,想要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都做不到呢!”黄莹莹满脸遗憾地说道:“还有啊,街道的名字、街上的招牌和广告、公共场所的告示,全都是中文,走在街上,我就好像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文盲,被文字包围着,但是,一个个落入眼中的文字,却全都是陌生的⋯⋯”

这一回走出国门的经验,让黄莹莹深切地了解,英文固然重要,华文也绝对不可以忽视、更不可以漠视,唯有双语并重,一把刀子才能享有两边锐利的优势。

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式是让语文像一尾鱼一样,悠游于浩瀚的生活海洋里。

有一回,我到锦茂菜市去,看到一个母亲带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兜转于各大摊贩间,只见孩子抓起一把青菜,问妈妈:“这是什么菜啊?”妈妈答道:“这是菜心。”小男孩又问:“你昨天用来炒牛肉的,是菜心吗?”妈妈耐心地答道:“不是的,我炒的是芥兰。”说着,拿起了一把芥兰,说:“你瞧,这就是芥兰了。”小男孩接过了妈妈手里的芥兰,看了看,非常有礼貌地问摊贩:“叔叔,请问芥兰多少钱一公斤?” 摊贩说:“一公斤三块钱。”小男孩赶紧用笔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妈妈问:“芥兰,你要炒蒜泥,还是牛肉?”小男孩不假思索地应道:“我要炒牛肉。”妈妈说:“那我们得到牛肉摊子上问问价钱 !”在一旁把这一幕收诸眼底的我,忍不住好奇地趋前问道:“请问,你是在教导他烹饪吗?”那个年轻的女士笑了起来,说:“不是的,他在国际学校读书,语文老师每周都给学生出一道有关生活的课题,要求他们自行解决。这一周的课题是要他们设计一道可供四个人吃的美味佳肴,仔细写出来,同时,还要求他们计算烹煮每道菜肴需要多少钱。”

老师新颖的教学构思令我击节叹赏。

生活,原本就离不开“柴米酱醋茶”,而现在,老师将语文学习和开门七件事挂钩——首先,让学生到菜市去见识各类瓜果蔬菜、肉类海鲜;接着,又给他们的脑子灌进数字的概念,再次,让他们知道美味不是从天而降的,必须付出相应的劳力,才能享受得到。布置一个简单的作业,却让学生得到辐射状的学习经验,一石多鸟。试想想,如果单单在课堂上学习“芥兰”这个词汇,小学生对着图画,口中机械化地念道:“芥兰。芥兰。”又怎么比得上手中拿着一把“活生生”的芥兰,问摊贩:“叔叔,请问芥兰多少钱一公斤?”前者可能是“过目即忘”的刻板学习,后者却是“寓教于生活”的美好学习经验。

最近阅报,欣闻新加坡有多达60所“学前教育中心”参与了“娃娃游园乐”计划。教师们自行发挥创意,规划导览行程和教学内容,让入学前的小娃娃们到河川生态园观赏可爱的大熊猫凯凯和嘉嘉,为娃娃们讲解大熊猫的饮食和习性,借以引导他们走进大自然里,在玩乐中学习华文华语。

对于略识之无的娃娃们来说,没有什么比玩乐更重要了,而在这个重要的启蒙时期,如果教师们能把娃娃们带进现实生活里,通过上述趣味横溢的方式,让娃娃们爱上华文华语,那么,以后引导他们学习,势必事半功倍。

记得好几年前,我到巴基斯坦旅行时,邂逅了一名来自苏格兰的教师巴比。25岁的巴比,在大学毕业后,便通过国际教育援助计划前来北部城市白沙瓦(PESHAWAR),教导英语。他最喜欢的一种方式是将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密切地挂钩。大雪飘飞时,他带学生去玩积雪,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堆雪人、抛雪球时,他便将有关冬季和霜雪的一切名词不着痕迹地灌输给他们,寓教于学,大家玩得起劲、学得热切。有时,巴比会带他们到闹市去,掏钱给他们买零食,然后,再将食物的名称一一教给他们。学生们边吃边学,全都乐开了怀。学习语文,再也不是苦差了。

身为语文老师,我们不要把语文死板地禁锢于课室内,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尽量让语文这尾鱼快活地游进菜市和闹市、畅快地游入动物园和植物园、庄严地游入博物馆和美术馆⋯⋯

唯有让语文和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引起莘莘学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再进一步让他们了解语文的实用价值,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和语文缔结终生的缘分。如果我们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母语和他们,将像油和水一样,水是水、油是油,永远掺和不到一块儿去。

 

(作者为本地作家、新加坡文化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