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的转捩点
——《历史的抉择─“二战”后新加坡华侨争取公民权运动》读后

文·欧雅丽 (本刊记者) 图·编辑部

2019年,新加坡将迎来“开埠200周年”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政府早在2017年10月就成立了新加坡开埠200年工作组,提前一年多开始筹备纪念开埠200周年的工作。社会各界也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举办各项纪念活动。李总理在2018年的新年献词中说:

早在14世纪,新加坡已经是海上商业中心,但后来逐渐没落,莱佛士爵士于1819年登陆新加坡是一个关键转捩点。他带领新加坡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让新加坡得以成就今日光景。⋯⋯但我们的发展不是直线向上的,我们经历了不少混乱与破坏,包括战争与和平、经济衰退与繁荣、奋斗与成功。不过我们还是熬过来了,并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我们的先辈背井离乡来到新加坡谋生。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与传统,相互影响,交织成丰富而多元的社会体系。这些共同的经历渐渐衍生出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一份扎根于新加坡的共同信念。在先辈为自己和家人的未来打拼时,他们也把这个商业中心打造成家园,最终变成一个国家。

总理的献词中提到了构建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共同的经历,而对新加坡的华人社群而言,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转换,其关键点在于1947年至1957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发动与领导的新加坡华人争取公民权运动。这项运动是新加坡华人的政治认同由倾向中国改变为倾向新加坡,身份认同由中国人转换为新加坡人的重要转折点。在今天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年,让国人通过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开创未来的当儿,这项历时10年争取公民权的运动就非常值得花笔墨去书写,让更多新加坡华人了解当年的新加坡华侨如何成为新加坡人。

遗憾的是,此前并无专门的著述是以这项运动为考察对象, 全面深入地研究这一课题。直到今年3月,本地历史研究学者李奕志博士的学术专著《历史的抉择──“二战”后新加坡华侨争取公民权运动》由中国的人民出版社出版,才填补了这项研究的空白。这一重要学术著作的出版恰好是在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周年前夕,也可谓正逢其时。

李奕志博士

本书作者李奕志祖籍广东大埔县,出生于新加坡被日本占领后的“昭南岛”时代。从求学时代开始,他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1970年代,他就与本地知名的历史学者柯木林、林孝胜等人合著了《石叻古迹》一书,这本书是研究新华社会的结构与变迁的一本重要著作。

李奕志历任香港《南华早报》发行总监、中国业务顾问,新加坡《星洲日报》(《联合早报》前身)记者、商业特辑主任,新加坡报业集团报章服务公司企业关系经理、培训经理、发行经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导师等职务。尽管他后来并没有专业从事历史研究,但是他有着他那一代人特有的历史责任感,在获得了英国与澳洲的工商管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之后,他再以七十高龄重返校园,师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玲教授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而《历史的抉择── “二战”后新加坡华侨争取公民权运动》一书正是在他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完成的著作。

与其他研究者不同的是,作者本身是这场运动的亲历者,作为新加坡华人移民第二代,在他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目睹了二战后乃至新加坡建国初期华人因国籍、身份与国家认同等问题所遭遇到的困境,也经历了父辈们为争取生存空间与政治权利而进行的艰难抗争,最终实现了从“华侨”转变为“华人”、以新加坡为永久家园的奋斗历程。对于这一研究对象,他有着深刻的体验,从而能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现场。

另一方面,李奕志精通华语和英语,这种语言上的优势让他收集了大量与这项运动相关的第一手中英文文献资料,以中华总商会董事会会议记录及该会出版物、英国殖民部解密档案,以及官方文献为基本资料,并参考新加坡当地的中英文报章的报道,利用历史学和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这项历时10年的运动进行全面的、多视角的梳理、分析、叙述与解读,并探讨了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发起与领导该运动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所采取的策略与所作出的贡献。

这本书共有6个章节,作者先从莱佛士开拓新加坡起笔,从二战前后英国在新加坡殖民统治制度的演变和新加坡华侨社会的发展、中华总商会的历史、华侨身份认同的改变、国际形势与中国时局变迁等时空背景切入,通过对各类文献的梳理与解读,以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演变脉络,分三个历史阶段对这场争取公民权运动进行考察和讨论。最后一章则论证了多语言制议会与华侨公民权的实质落实。作者在书中强调,1956年,新加坡立法议院通过了该议院采用多种语言制的议案,确保了于1957年10月16日通过的公民权法令使所有公民都能享有平等的参政权,未将不通晓英语的公民排斥在议会门外,为本地各种族的语言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促成了后来新加坡制定四种官方语文的政策,并为新加坡建立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这本著作也有很多新颖之处,作者通过对重大史实的考证,纠正了前人研究中的一些错误,比如一般认为中华总商会领导新加坡华人争取公民权运动开始于1951年,但李奕志根据中华总商会和英国殖民部等相关档案,确认该运动开始于1947年。在“结语”部分,作者论证了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从法律层面确认华侨落地生根的在地认同;促进二战后新加坡华侨社会的重新整合;奠定了华语华文作为新加坡官方语文之一的地位;促进华商网络拓展与华人参政意愿,以及对海外华侨争取政治权利的启示。

曾玲教授在该书的序文中评价这本著作:

李奕志先生的《历史的抉择》,是一部在海内外学术界首次运用各类历史档案与文献资料、全面阐述与研究“二战”后新加坡华侨争取公民权运动的学术著作。这项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学界和社会了解新加坡华人社会历史演化提供了一幅历史画像。这幅历史图像真实而具体地展示了在二战后的时空情境下,南来拓荒的中国华南移民,如何从“落叶归根”的华侨转变成为“落地生根”的新加坡华人的历史进程。

今天,对于土生土长的本地华人而言,“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李奕志博士的这本书会让今天的新加坡华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本地华人在成为“新加坡人”的这条道路上曾走过了一段多么艰辛的路程,而华人的母语能继续在本地传承和发展也同样少不了先辈们的努力争取。而作为一名新移民读者,尽管今天第一代移民和当年下南洋的先辈们面临着完全不同的时空,但身份认同的困扰依然存在,相信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会引发读者思考,并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