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港“六块石”

文图·符泰

上个世纪50年代的新加坡算是东南亚的大城市,半靠转口贸易半靠农耕为生。

实龙岗路以竹脚为起点,垂直而上,直到港脚海滩为止,每隔一英里,总有一个小镇。譬如说,六英里处有个颇热闹的小镇,潮州福建人称之为“六块石”,即是客家人广府人所说的“六条石”。

六块石恰好处在三叉路口,巴刹沿着西蒙(Simon)路山坡而筑,巴剎对面是淡滨尼(Tampines)路的起点,向洛阳樟宜方向伸展开去。

一九五三年的时代,鸡农向村妇兜售鸡只的情景。该地点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西门路(Simen Road)巴剎的确实地点

我1953年初到新加坡,跟随先母到六块石来找旧邻居。三叉路口有一条大沟渠,沟渠边有一排旧店铺,他就在一间裁缝店工作。

往返坡底的绿色的STC(新加坡电车公司)巴士以巴刹前为终站,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很多,马路两旁有许多店铺。终站旁也是一条大水沟,巨大的青龙木浓荫蔽日,树下笫一间是高档理发店,第二间是“吴亚咪”。吴亚咪是身材瘦小的中年潮州人,终年穿件背心短裤,店里摆卖火水炉和大光灯之类的。常常看到他蹲在五脚基,全心贯注修理灯炉和更换零件。

邻店老板娘是大埔人,卖洋货,讲华语,很健谈。顾客与她谈得兴高采烈,问起货品的价钱,问来问去,没有买,就会被她臭骂一顿。海南阿哥在咖啡店摆卖什菜饭,他擅长煎pork chop和煮咖喱,尤其是煮血蚶紫茄子咖喱。要一盘五毛钱的蚶茄咖喱饭,可吩咐他淋多一点咖喱汁,味道好得很。食客会唏里哗拉地吃,会吃到一粒饭都不剩。

还记得一间卖洋杂货的小店也代卖邮票,我年轻时常去光顾。偶尔也去旁边那间药材店,为的是买牛皮胶。牛皮胶煮融了,混合玻璃碎,涂在线上,在暑假期间放风筝,和别人的线扯在一起拉割,如果对方的线被割掉了,颓然飘落,自己就感到胜利的喜悦。

罗年(Lowland)路口有座“华英戏院”,放映邵氏院线发行的中英旧片。再上一点,是延陵宗亲会所,旁边有座鱷鱼皮厂,业主是位姓许的潮州人,周边土地好些都是他的产业。旁边那间“人民米店”是他老婆开的。五年前,我和他在实龙岗花园乡村俱乐部的泳池边认识,他已是80左右的人了,人和霭健谈。他说鱷皮厂已搬迁到杜富径(Dufu Lane),在该行业上,他公司举世闻名,己上市。

到了坡上,是占地颇广的“新民学校”,该小学有教无类,广收学生。如今建筑物还在,改为“半途家”(half way home),供戒毒者寄宿和学一技之长,比如修理家俱和汽车等。

“支援之家”(The Helping Hand)的工坊及办公大楼。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此座建筑物曾是新民小学的教室

“新民学校”对面是疏林道(Surin Avenue),在椰林果树下的农村有千家万户。村民日常走过崎岖小路,为了各种活动到坡下的小镇来。在现今高文(Kovan)地铁站的“Heartland Mall”的门前,当年正是走入六块石街场的出口处。路边的沙地有一口 井,不深,洁净清凉的水却取之不尽。从早到晚总有三三两两村姑来挑水、洗衣和闲话家常,过着十足的市井生活。

沿着淡滨尼路也有一条颇深的大水沟,很直,经过“永泰制衣厂”,流往咸水芭窑。六块石小镇原本是锅底低地,却不曾有过水灾,这可要感谢市镇策划师,未雨绸缪,老早在重要地点,挖了沟渠。惹兰福财(Jalan Hock Chye)在淡滨尼路的起点,那条红石子路凹凸起伏,下雨凹洞就积水。路边有间枋廊,卖砖石、沙、钉和木块等建材。还从西马运来亚答叶,雇女工在棚下织亚答片。村民买了建材,通常雇牛车载送。两匹壮牛各就各位,车厢建材装妥,那锡克籍车夫举起青竹枝,吆喝一声:“嘿,打你骂你⋯⋯”竹枝还没打到身上,两牛已举步向前了,颈上铜铃丁丁当当响着,铃声清脆。

荣美饮食中心所处的咖啡店建于公元1936年,见证了82年周遭人事的变迁

实龙岗路和淡滨尼路交叉处形成的三角坡,是鸡鸭拍卖市场。天麻麻亮,农民从四方八面运来成箩成筐的鸡鸭,在灯火下,喊价声、还价声、加上鸡啼鸭叫,形成充满活力的晨光曲。

现在,那排旧店铺早拆了。在巴剎旧址的路旁,竖立起鸡贩和村妇在买卖时情景的黑色雕像,活灵活现,勾起人们对往日生活的回忆。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