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映韶光 色绘行踪

——新加坡第二代水彩画家白荣盛

文图·邹璐

在新加坡画坛,白荣盛被认为是第二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但长期以来画家完全沉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默默耕耘,寂寂无声,除了参加画会的联展,甚至很少举办个人作品展。熟悉他的人会知道,他的每一幅画都不简单,都是有难度的,没有扎实的绘画基础和沉静的性格,踏实的态度是很难完成的。

自从1957年提起画笔学习绘画,78岁的白荣盛已经在艺术创作道路上走过超过半个多世纪。水映流逝的韶光,色绘走过的行踪,水色交融的水彩画创作就是白荣盛的全部艺术世界,也是他生命的全部。

 

水彩《槟城旧屋》(1999) 50x68cm

艺术的起步比较晚

白荣盛(Peh Eng Seng),1940年生于新加坡,祖籍中国福建安溪,这位从小在巴耶利峇(Paya Lebar)乡村长大的孩子,回忆起童年,依稀记得以泥土地为画板,折枝为笔,任意涂画的童趣。印象中,父亲还曾对他说,如果他喜欢画画,长大了就送他进南洋美专读书。

但是,由于家境清贫,白荣盛从小就要参加劳作。12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更是让他提前告别校园生活,进入社会谋生,以便帮忙母亲照顾家庭。白荣盛说,他的艺术兴趣与生俱来,艺术起步却比一般人来得晚。

1957年,当时刚满17岁的他听朋友介绍说赤道艺术研究会招会员,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人也可以学美术,从素描开始。虽然当时交通不便,从巴耶利峇骑脚车到中央医院对面的甘榜巴鲁(Kampong Bahru)赤道艺术研究会会所,距离相当遥远,路上要花费不少时间,但他还是毅然报了名。

庆幸的是,没过多久,赤道艺术研究会的会所转移到芽茏32巷,交通便利许多,他更是如饥似渴,把更多时间留在了“赤道”。也正是在“赤道”活动期间,他认识了“赤道”的邻居,后来也加入“赤道”学习美术的庄宝妹,两个年轻人因为共同爱好走到一起,相互扶携,已经共同走过一甲子。

白荣盛说,赤道艺术研究会虽然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当时的年轻人都很有艺术理想。严于律己、学习认真、做事积极、团体的学术氛围浓郁,对年轻人很有激励作用。学习一段时间后,有一定基础和经验的同学就要提升,帮助新晋没有任何基础的初学者,无形中也锻炼了自己。

白荣盛说,他当时是属于“穿拖鞋的”,经济条件有限。学素描的材料费大约一角五分,学水彩的大约四角到六角,学油画会贵一些,可能是这样的原因,让他长期训练素描,打下良好的绘画基础,并以水彩作为主攻方向,久而久之,在水彩技艺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这位性情随和的艺术家,内心却有一种刻苦和刚毅。43岁那年,他毅然决定辞去全职工作,成为一名职业画家。对于这样的选择和决定,他回忆说,是因为一直以来他喜欢户外写生,常和画友同道在新加坡河、牛车水等地现场作画。80年代初期,新加坡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市区重建工程,很多旧建筑、旧街道面对拆迁,让他痛心不已。为了留住城市记忆,他从急速行驶的人生快车道放慢速度并转换跑道,从此成为一个人生道路和行驶速度完全由自己掌控的自由艺术家,更是一位云游四方的旅行者。

他在自己的城市旅行,也在从东方到西方的不同国度旅行;边走边画,生活就是旅行和画画;一边看着大千世界,一边也在自己的水彩世界观照现实世界,并且大多数时候两夫妇结伴同行。听起来非常惬意浪漫,但实际上他们的经济条件有限,只能苦中作乐。只是因为心里有艺术的理想,宁愿甘苦与共,自得其乐。

水彩《关丹渔村》( 2013) 56x76cm

水彩《观音庙》(2013) 56x76cm

艺术行旅走过东方西方

2013年,为纪念从事艺术生涯超过50年,也是给步入古稀之年的自己一个“礼物”,白荣盛花了一年多时间,将过去数十年来的所有创作,做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回顾、整理,以《情彩50年》为书名,出版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本个人画集。

从这本制作精美的画集,首先让我们看到的是画家对自己艺术创作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其中共收录历年个人创作158幅,从“赤道”以及南洋美专打基础时候画的人物速写和静物写生,不难看出画家早年的刻苦和扎实的基本功。绝大多数作品都是1983年转换人生跑道,作为职业画家所画。因为画家主要是通过户外写生完成创作,因此作品内容以人文风景以及自然风光为主。其中占据大多数的是人文景观,不同国家、城市的街头风景。

画家说,通常他在一个地点完成一幅创作需要一两天的时间,有时候是在无人经过的僻静陋巷,有时候是在人群熙熙攘攘的嘈杂闹市。有时候画家是幸运的,会遇到友善温暖的过路人,甚至会递上一杯咖啡,一包点心,随性聊上几句,虽然素昧平生,却有润物细无声的煦暖和滋润;但有时也会遇上态度恶劣、盛气凌人的陌生人,每每遇到这种情形,明哲保身,只好温婉避开。所以,其实画家的每一幅画,一些场景,一些细节,背后都是有故事的。看尽世态炎凉,体会人间冷暖,难免感慨中来,一言难尽,就全部画到画中了。

这些现场写生的创作,不仅记录了数十年来他与夫人所走过的东西方城市,所看到的风景,也记录了他的日常、人生旅历、生活琐碎。更通过画面,记录了他的心情,他的思想,他对于人间冷暖,人事沧桑的思考。而无论经历了什么,在他的笔下一定是层次分明,光影交错,水色通透,恬静明快,带着水彩画所特有的清澈透明的质感和特性。正如已故新加坡画廊业先驱,热心推动本地艺术创作的德拉布彻(Della Butcher)女士所评价的:“白荣盛的作品独特地展示了一种哲理和发人深省的恬静,不论是本地或海外城市,海洋区域,以及日常生活的情景,他都能以特殊的敏感性,多方面观察和记录这一切,由于这罕有的特别感情,促使白荣盛成为今日新加坡杰出水彩艺术家之一。”

水彩《尼泊尔街景》(2016) 56 x 76cm

艺术追求渐显个人风格

水彩画是以水为调和剂,以透明的水性颜料在纸本上作画而形成,因此有其独特的审美效果。其中又以水韵和色韵成为欣赏的关键。

白荣盛的水彩画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色调柔和,色质含蓄统一。他几乎从来不使用过于鲜艳、明亮、强烈的色彩,而是通过偏暖色调颜色的深浅调适,融合分布,显示出画面及色彩的整体效果、和谐韵味,营造画面的气息和氛围。

由此可以感受到画家对于用色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以及层次分明的操作技巧。画家似乎尤其对明丽柔和的阳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光影对比有刻意的喜好和表现。在他的街景作品中时常会出现遮阳棚、遮阳伞,以及微微倾斜的伸出来的浅浅飞檐,曲折檐廊,让人立刻感受到熟悉的赤道阳光、南洋风情,也带出些许怀旧情调。

正如画家对于自己画集精挑细选的严谨态度,画家在处理他的绘画题材内容,以及构图方面,同样有一种严谨。他有不厌其烦地密密铺陈,细细描绘的耐心与沉稳,同时又有高度概括的洗练和从容,使到画面整体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细致入微处引人入胜,疏朗空旷处又显得空灵含蓄,带给人更多富有诗意的想象。

艺术创作能够有精湛的表现,仰赖于艰苦的技艺磨砺和长年累月的坚持创作,尤其以户外写生作为创作来源,更需要娴熟的技法和生动的表现,心手合一,留住时光。白荣盛的大部分创作是在新马两地或壮游山海,或穿街走巷而完成。他关注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体现贩夫走卒、小人物的日常。这类作品有历史,有当下,有世事变迁,有人间冷暖,久而久之,成为城市岁月容颜的写照,也成为人们的共同记忆和回忆。加上作品不渲染、不造作的柔和色调,总是带给人恬静的共鸣,绵长的回味。

在海外风景部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湘西和巴黎。据说,画家曾在2007年到2009年的三年间多次到访中国湖南湘西凤凰城。在中国众多的古城中,凤凰城风景独特,人文气息浓厚,沱江穿城而过,两岸吊脚楼,古老青石板路的老街,两边密布店铺、摊贩和人家,还有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当地人。由于临水的缘故,湘西凤凰城尤其显得山清水秀,水气氤氲,薄雾轻拢,而水彩中的水色效果,对于表现这类风景和风情又显得极为契合。因此,在画家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山间岚雾飘渺,江上水气萦绕,沱江两岸永远热气腾腾生活着的人们,正如沈从文的研究者赵园在其文章中所描绘的:“那是一个你我都熟悉且并未忘却的极古老而辽远的梦。”

对于每一位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法国巴黎是艺术家心中的殿堂,向往的地方。白荣盛说,对于巴黎,他有着持续已久的向往。2000年,他和夫人来到巴黎,并南下尼斯,在法国长住三个月之久,创作了一大批以巴黎街景为题材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显著特色是临街取景,仰视的视角观察和描绘,画出了古老的旧建筑,教堂的尖顶,繁复花纹的典雅围栏、窗棂以及悠闲漫步街头的行人和咖啡馆里的人群,带出高贵典雅充满浪漫气息的巴黎气质。

人们在观赏画作的时候,基本上首先是被画作的题材和内容所吸引,其次才进入创作技巧、绘画技法、创作水准的品味和欣赏。但对于艺术家而言,可能首要的还是技术和技艺,这是展现艺术,表现艺术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好的作品永远都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思想和情感的交织。白荣盛有着恬静朴实的性格,踏实严谨的艺术修养和扎实深厚的艺术技巧,他的艺术创作必然会随着时间推移,历久弥新,耐人寻味。

(作者为本刊特约撰稿)

注:水彩《小印度》(2010) 50x40cm 见封底

参考资料:

《情彩50年──白荣盛水彩艺术》(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