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同心缔造书业传

——访周星衢之子周曾锷

文·莫美颜

周曾锷近照

在新马港三地为人熟知的大众书局成立已94年,创办人是周星衢(已故1905-1986)。在商言商,但他开书店不只是为了赚钱,还为了推广文化事业,而接手其业务的儿子周曾锷(80岁)跟他一样,经营书店既为了赚钱也执着于文化传承。

贵为南洋华文书业先驱的周星衢,祖籍浙江平湖乍浦。他出身贫寒,只受过三年正规教育,靠自修掌握华文和基本英文,辍学后在上海书店当学徒。1924年南来新加坡,创办正兴公司以销售书画、文房四宝为业。1934年,他顺应当时上海的白话文及标点书热潮创办了世界书局,1936年另设大众书局,开始涉足图书零售市场,以新加坡为据点,在吉隆坡、槟城、泗水等地发售华文书籍。1994年,世界书局并入大众书局,并发展为拥有众多分行的东南亚最大的连锁书店。

周星衢经营书局当然希望为自己和家人奠定稳定的经济基础,但他同时也利用书店这个平台推动本地的华文、甚至是马来文的发展。

周星衢对文化事业的贡献

说到父亲对文化事业的贡献,现为大众控股集团总裁的周曾锷认为,主要可分为四大块。

其一是设立大众图书馆。周曾锷说:父亲是一个很有理想、又会替人着想的人。那时图书很便宜,但仍有人买不起。为了提供力求上进者进修的机会,他于1936年6月成立“大众图书馆”。

据《南洋商报》报道,图书馆是周星衢的心血,他花费了许多精神、时间及物质来创办,还每月自掏腰包负担图书馆的开支。图书馆成立一年半后会员人数已达千名。馆内的图书不断扩充,各地出版社也自动邮寄报章杂志,种类不下50种。

周曾锷说:“那时读书、买书的风气很盛,新书一到就被抢购一空。人人都要买书,不愿意借书,以致大众图书馆也难以维持下去。结果图书馆坚持到1946年便结束了。但在那个多事之秋,本地民众确实从中获益不浅。”

其二是重印中国旧版书籍,回销新加坡。1949年中国大陆成为“共产国家”后,新马当局对从中国输入本地的出版物更加严格管制,并颁布了禁书令,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58年10月22日,那次共有53家出版社被点名。

本地华文书局面临断货危机,周星衢突发奇想,向香港三联书局提出租借1949年以前,没有政治色彩的版本,例如文化、历史、地理、诗词曲赋拿到香港重印,销售新马。

周曾锷说,父亲的这一提议,不但解决了五六十年代中国出版物不能外销,新马华文书籍没书卖的问题,还使香港书籍出版业兴旺起来。这项合作直到1966年中国展开文化大革命后才告终。

其三是努力推广本土文化。随着整个政治大环境的改变,周星衢认为移居本地的中国人必须在此落叶生根,于是他便开始致力于推广本地文化,出版本土作家作品。

其中上世纪风行一时的《世界儿童》及《世界少年》,更是无数本地华文读者年少时的集体回忆。《世界儿童》于1950年4月创刊直到1978年停刊,这本专为南洋儿童量身打造的刊物,共发行了28年。《世界少年》则创刊于1952年,辟有“少年园地”供少年读者投稿。在1978年停刊前,还曾设立“世界少年清寒子弟助学金”,资助穷人家的孩子就学。

周星衢也效法上海的《小说月报》于1960年创办《南洋文艺》,以填补本地文学刊物的空缺。为了进一步培养南洋读者的“本土意识”,同年他又推出了《南洋文摘》。1962年至1965年期间周星衢再接再厉出版了方修编著的《马华新文学史稿》上中下三册。在本土出版物中还有轰动新马文坛的《马华新文学大系》的面世。这部涵盖了1919年至1942年新马文坛主要事件和作品的巨著,被当时的《南洋商报》誉为“可媲美郑振铎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为华文书局空前所仅有”。

周曾锷说,父亲不仅积极推动华文文化,在马来语文出版方面也非常尽力。他不只出版马来语词典,也出版马来连环图和《马来语月刊》。其中创刊于1960年共发行了11年的《马来语月刊》,是新马华人出版历时最久的马来语月刊,在推广本地马来文学习与文化交流上影响深远。

其四是栽培了不少书业人才。有人形容周星衢经营的世界书局就好像一个母体,人才辈出。本地有至少10家书局及10间学校的文具小卖部,还有出版社和印刷行是世界书局的前员工开设的。周曾锷说,可见父亲胸怀宽大。

不忘初心 默默耕耘

周星衢育有三子二女,周曾锷为三子。虽然周星衢大力推广华文,但他除了送两名长子进华校,却让周曾锷和他的两名姐妹接受英文教育。周曾锷在加东一带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光,1964年在美国取得政治学硕士学位。

周曾锷说,大学毕业后,他原想回到新加坡来,但父亲担心他年少气盛爱发表意见,不让他回来,而要他到香港管理书店业务。就这样,他落脚香港,在那里结婚生子。他的一子一女都是专业人士,目前有四个内外孙。

周曾锷坦言:“我从来就没想过要经商,更没有想过要经营书店,而我念的是英校,对华文和华文书店非常陌生,起初真的很痛苦。”

他说:“幸亏那时仍是华文书业的黄金时期,只要新马有市场,香港的业务就不必太过担心,我跟着做就是了。”就这样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书局的业务。

书业在本地曾是个令人羡慕的行业,但80年代初情况开始变化。受新加坡教育政策改变的影响,华文书读者大幅减少,周曾锷也一度面临经营不下去的危机。

为了力挽狂澜,周曾锷推出了前所未有的“双语书局”和“一站式”经营理念。

周曾锷说:“现在这个年代你不能只做书店生意,一定要多元化,我现在经营的书局仍以书籍、文具为主要业务,兼营生活文化产品,一方面是为了生存,一方面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比如我们卖食谱,食谱离不开烹饪,烹饪离不开炊具和餐具,所以我们也卖锅子和碗盘。”

尽管面对重重困难,周曾锷并没忘记当年父亲经营华文书店的初衷,仍为推广文化默默耕耘。

铜臭多过书香?

2004年他以父亲之名成立了非营利文化机构“周星衢基金”,就是希望通过出版及主办文学性质的活动,延续父亲推广华文文化、教育及语言的理想。出版方面主要以中英文两种版本,重新出版世界书局一些绝版书籍。基金会的对象主要是幼龄儿童,以保证他们对华文的兴趣。除出版双语儿童书、培训义工到不同的图书馆或学校给儿童讲故事,基金会也举办中小学生书法比赛,并与国家图书馆签订协议,定于2016至2021年间捐赠淡滨尼区域图书馆5万6000本华文儿童图书。基金会也办文学讲座、文化展览等活动。

2006年大众书局也开始举办“年度海外华文书市”。书市每年分别在新马港三地举行,这不只是大众书局零售业务的延伸,每年还设定不同主题,以推广华文文化及阅读为目的,并引进优质华文文学作品。

2016年在本地推出的海外华文书市,还首次在新加坡举办双语文化展览——“字在人家”。展览以四合院为架构,呈现汉字的日常面貌与“非常”特色。现场还辟设“墨池”,让公众在池边临帖《三字经》。

大众书局于1984年进军马来西亚市场,那里的年度海外华文书市,除主打中英文书籍外,也加入马来文,三语策略成功吸引了大批马来族顾客。2016年的马来西亚海外华文书市,还凭“最大规模书展”的殊荣被收录在马来西亚纪录大全中。

2011年在香港办的海外华文书市让公众免费入场,成了香港首个免付入门费的大型书市。该次书市展销超过百万本中外书籍,还举行了百余场著名作家的讲座和签名会。

据知,周星衢基金是周曾锷用自己的钱维持的,至今投入的资金已超过500万元,这个数目还不包括项目资金。海外华文书市一样赔钱,最初几年还蒙受巨额亏损。

周曾锷说,做生意就是要赚钱,并说自己铜臭多过书香。他很清楚,因为大环境的关系,在本地凡是冠上“华文”二字的生意都是不赚钱的;他也很明白,他推广华文的努力就像大海的一滴水,不管他付出多少心血,对前途暗淡的华文书业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爱开玩笑的周曾锷经常“语出惊人”,问他为何还如此坚持华文文化和教育的推广工作?他说:“因为有一个傻父亲,所以有一个傻儿子。”其实周曾锷心里非常明白,正如他说的:“这很简单,因为我知道我的‘根’。”原来那是一种追寻自己文化与民族根源的执着使然。

周曾锷掌管的大众控股集团,业务主要分成零售、出版和房地产三大块。作为集团的领军人物,周曾锷从不言休,仍然新加坡和香港两地忙。他闲暇要么逛逛大众书局,要么带上行囊到人烟罕至的偏远地方放空自己,然后与友人合作出版旅游摄影集,与好友分享自己的旅游体验,是一个很懂得生活的人。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