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eople, Yuan #129, Yuan Issue, Yuan Magazine, /怀念艺术家的艺术

怀念艺术家的艺术

文图·  张夏幃

蔡斯民的装置雕塑《怀念黄荣庭》

 在新加坡,我们应该怎样纪念有重大贡献的先驱艺术家,向来都未曾成为大众议论的话题。

比如,生前受国人尊崇为国宝的杰出诗人兼书法家潘受先生,自1999年逝世后,似乎渐渐被人淡忘。他的诗作并没有成为大众传诵的篇章,学校里也未曾将之列入必读的文学教材。他在武吉知马的故居已经变卖,如今许多人已不记得其位置在哪里。2015年当媒体报道他的骨灰移至澳大利亚珀斯(Perth)安葬,墓碑上刻上的文字当中竟连一个汉字也没有的新闻,在本地文化界似乎没有激起涟漪,也未曾引起舆论。他的书法虽随处可见,有时还展示在公共场所显著的地方,但是许多人即使经过也视若无睹,更不用说辨认出是出自他手笔了。

今年8月间,本地有两项怀念先驱艺术家的美术活动,极具意义。让人深感欣慰之外还觉得作品所引发的确是个严肃的议题,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

于8月12日,新加坡著名摄影家蔡斯民在他东海岸路私宅的花园里,为他与蒋才雄合作完成的一座装置雕塑,举行了一项简单的落成仪式,纪念已故雕塑家黄荣庭。

蔡先生原本的计划是想利用雕塑家故居拆除后遗留下来的木材,创作一座雕塑竖立于公共空间。黄荣庭生前在如切区居住与工作的旧式老房子,主要以坚实的木料建成,但他于2001年去世后,房子于2012年拆除,原址已筑起新的房子。蔡先生2014年偶然在一个旧货仓里见到这批木材,毫不犹豫地把150块木头全买下来。他觉得用这样的材料可以完成一件富有纪念意义的公共雕塑,接着找来了艺术家蒋才雄与几位建筑设计师朋友,跟各公共机构商议,共同研究与探讨合作的可能。他跟团队多方面努力地筹划,雄心勃勃地要创作一件有相当规模的公共艺术作品,几番辗转最后却落空,仅能完成一件安置于他私宅花园里比例相称的雕塑。这段屡经波折的艰难历程,如果记录下来或也可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社会上有慷慨热心人士,愿意以个人的才华与财力,在私人的空间里装置一件纪念艺术家的作品,当然是件好事。但是,我们更希望,这样的工程由公共机构来倡导,让作品更具规模,以激发公众的参与感。

另一项怀念艺术家的活动,是8月间在南洋艺术学院举行的唐大雾个人展览《学大弓麦脑池》。展出的作品当中有两件大型的,就是纪念南洋艺术学院(旧称南洋美术专科学校)创始人林学大以及拉萨艺术学院创始人约瑟·麦纳利修士。艺术家对这两位前辈推崇备至,通过作品表达感激之心意。

《麦脑池》是一座由几个屏风连起来的圆形围栏,代表一座水池,当中摆着从麦纳利修士工作室搬来的石头,作品象征这位学院创办人(雕塑家兼教育家)致力于拓展美术教育的苦心。

图:唐大雾作品《学大弓》

  《学大弓》相对来说规模最大,占了展览厅一大半的空间,主要的部分是6架比原型稍大的骏马骨骼,它们之间都有一片竖立的玻璃镜,正好将展厅外的景物摄入。另外还有一个大型竖立的弓,弓的下半部是用钢铸成的“弓”字,表示其汉字象形的特色。

那么,6匹马的骨骼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组用钢铸成震慑人心的雕塑代表林学大当年办南洋美术专科学校(简称“南洋美专”)的6大纲领。马的原型来自2015年展出相同题目的水墨画《学大弓》。唐大雾在那幅水墨画里画了一位英姿飒爽、将军打扮的人物,背着箭筒张着弓,看起来似是骑着6匹马的战车,但仔细一看,人物的右唐大雾作品《学大弓》局部 脚却踏着莲座。

为什么用6匹马代表南洋美专6

大纲领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分析这幅画的内容,才会有答案。唐大雾从印度教众神图像里选取的苏里耶(Surya) 即太阳神,被尊为神圣的活力给予者。他激发凡人的理解力,呼风唤雨,支配运动与静止的一切,甚至其他众神。苏利耶马车上操弓的形象,以林学大的肖像取而代之。

另外一种说法是:驾驭群马操弓的神明可以解读为湿婆(Shiva)。湿婆是印度教三位一体至尊神明之一:梵天 (Brahma)主宰创造、毗湿奴(Vishnu)主宰守护、湿婆主宰毁灭,概括了整个宇宙生命周而复始的恒常规律。印度教的宇宙观里,湿婆虽是主宰毁灭,但由于创造、守护与毁灭相互循环不息,他代表的即是“破旧立新”的意义。

在印度教的图谱里,弓象征王者之权威,弓的弦必须上得恰到好处 ─绷得太紧不行、太宽松也不行。意味着领导必须具有公正判断的智慧。足踏着的莲座象征宇宙中创造力的能量。

为什么把林学大画成一位印度教的神明呢?林学大1938年创办南洋美专时立下沟通东西艺术与建立马来亚新艺术的教育目标。战后1955年他又制定六大纲领:即“融汇各民族文化风尚、沟通东西艺术、发挥20世纪科学精神与社会思潮、反映本邦人民大众需求,表现当地热带情调及配合教育意义、社会功能”。纲领当中包含浓厚的本土与区域的文化意识,而东南亚各族的文化曾深受古代印度文明的影响,都与印度传统有共同的渊源。

图:唐大雾近照

  唐大雾在水墨画《学大弓》里巧妙地利用印度教里的图像,衬托出林学大创办南洋美专以区域为本位多元文化的精神。他个人非常敬佩林学大,认为新加坡今天美术的蓬勃气象,很大的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位先驱当初立下的6大纲领中的远见。就因为自己也积极参与教育工作,唐大雾更能体会林学大所作贡献的历史意义。他在教学中了解到,有学生竟然不知道新加坡美术史上有位林学大,这种情况令他非常震惊,觉得难以接受。

也许,一幅不过两米高一米宽的画要充分表达艺术家对这个课题的感受与想法,有很大的局限,所以艺术家才诉诸大型三维形式的雕塑来呈现。那画里六匹骏马转化成雕塑时为何仅存骨骼而无肉身?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血肉之躯短暂的生命消失之后,遗留下来的骨骼可以让后人纪念、研究与探索骏马曾经生存的状态。

“林学大的贡献的确了不起。”唐大雾再三强调。他历经南洋美专草创初期种种艰难,有时甚至还把自己的薪酬捐献出来作为学院的经费。他1963年临终前告诉儿子林有权说:“我这一生做对了一件事,就是创办了南洋美专。”林学大的办学精神还启发了美专校友钟正山,导致他于1967年在吉隆坡按照南洋美专的模式创办了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后来,钟正山的女儿钟瑜从自己植物学专业转向美术史研究,出版了《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书中追溯马来亚华人美术发展起源于新加坡的情况。

图:南洋艺术学院校园内的林学大塑像

  南洋美专的几位杰出讲师如陈文希、钟泗滨、陈宗瑞与张荔英都是由林学大聘请来的。他们其中几位于1952年赴印尼峇厘岛写生寻找新的绘画艺术风格,也是得到林学大的启发。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南洋美术之父”。

唐大雾将画里的旨意扩大后完成一件丰碑式的装置雕塑,雄辩地阐释并高度肯定林学大多元开放的精神。具有如此丰富内涵及深刻意义的作品在展览结束之后,该如何处置呢?

最令人担忧而且可惜的结果就是:让它从此冷藏于仓库里,经岁月尘封,久而久之渐渐被人淡忘。其实,最理想的结果是:将这座《学大弓》的雕塑正式设置于一个公共的空间里,或者长久展示于美术馆内。

此外,有关当局还可以考虑以林学大的名字来命名街道,纪念他对新加坡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已经有纪念拉萨艺术学院创始人约瑟·麦纳利修士的“麦纳利街”,还有纪念国歌《前进吧,新加坡!》的作曲家朱比赛的路。如今,若有“林学大街”的话,确是再恰当不过了。

(作者为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顾问)

The Art of Remembering Artists

The month of August saw two events honouring the legacy of artists whose contributions were outstanding through meaningful art projects that make us reflect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lives and work.

On August 12th, photographer Chua Soo Bin launched an installation made with timber from Ng Eng Teng’s demolished house in memory of the late sculptor.

August also saw artist Tang Da Wu open his exhibition Hak Tai’s Bow, McNally’s Pool at the 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NAFA), paying homage to the respective founders of NAFA and the 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 Tang feels the vibrancy of our visual arts scene is due to their pioneering work in education.

In Hak Tai’s Bow, six sets of steel skeletons of horses represent the six guiding principles in NAFA’s mission accompanied by a huge bow with half of it in the form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gong (bow) in steel. McNally’s Pool consists of a circular enclosure symbolising a pool filled with creative energy in the form of rocks from Brother Joseph McNally’s studio.

Tang finds NAFA’s founder Lim Hak Tai much lesser known than McNally despite his relative importance and feels shocked that too many Singaporeans have never heard of Lim.

Indeed, Lim Hak Tai’s vision is at the core of Tang’s installation presented on a monumental scale of public art. The six horses in the form of steel skeletons, which stresses the fact that this is what endures when the body is long gone, are symbols from an earlier painting in ink of the same title depicting Lim as Shiva, a Hindu god, holding a bow with six galloping horses.

The horses give form to Lim’s six guiding principles laid down in 1955 as : integration of cultures and customs of the various races; bridging the art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 of science and current social thinking of the 20th century; expression of the local flavour through art; reflections of popular demands of local people ; and emphasis on the educational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fine art.

It was Lim who encouraged artists to travel to Bali in 1952 in search of a new art. That is why he is known as “the father of Nanyang art”.

Tang’s painting makes a powerful point about Lim’s foresight and aspirations in his multicultural vision for the academy serving the region with a common Indian heritage. The idea is even stronger in the larger-than-life sculpture as a fitting tribute to NAFA’s founder.

The work deserves to be installed for public display either in an open space or in an art museum. It is also time for Singapore to consider naming a road after Lim Hak T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