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道养“心”为要
文图 · 郭俊缃
修炼心性及行为过程,就是改变生命,祛除疾病的过程;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过程;是人、家庭、事业本位一体,天地人合一的过程。
《内经》言:心者君子官,神明出焉;《灵枢·本神》篇:心有所忆谓之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志。故智者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如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人的思想、情感、语言、行为都是由心所主。故君主不明,神无居,“心”就不平静,则可出现胡思乱想,夜寐不安。
心理活动与精神
时代的巨轮快速的飞驰,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生活在这个时代,难免会造成许多人压力倍增。报章新闻:睡死、猝死、劳累死个案已是屡见不鲜。如多年前家健康之道养“心”为要住裕廊东的一位大学生,因学校假期连续几天在家玩电脑游戏而致猝死;有一中年汉到了赌场赢了数千元,在领钱柜台前突然倒下而西。这都是“心”出现问题所致。
是故,正心祛病,通过传统中医内在的调治,配以现代医学、心理学、心身学等学说的借鉴,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找出病理变化的各种根本原因而给予对症下药,方有望使病情缓解或痊愈。然人心之复杂有如蜘蛛结网,乱绳一把,千头万绪。中医把人分为五行人。即:木型人、火型人、土型人、水型人。配以人格分型,才能抽丝剥茧理出头绪,而给予正确的治疗。
中医言“病由心生”故七情失其常度,百病丛生。《内经》言:喜伤心、怒伤肝、忧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惊伤胆。
心与神的关系
养心之道,在于心与神俱,形神兼养。形神既俱论贯穿在《内经》朴素唯物论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始终。一方面《内经》认为,精神活动是由机体派升的,即形生神。如《灵枢·本神》篇所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之往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为之志⋯⋯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它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的精、神、魂、魄、心、意、志等精神活动产生的由来,同时,指出了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这是和唯物主义相一致的。同时,《内经》认为神对形以起主宰作用。如《灵枢·本神》篇所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则指出:“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这说明了心若出现了问题,其他脏腑也会跟着出现问题,只有心神合一,形体不敞,精神不散,才能健康长寿,故言“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百岁乃去。”
养心之要
养“心”之首要即养神。人若要获得健康、长寿,要做到这点,就必须精于摄生之道,遵循一定的养生法则,才能有健康的身体,才能病痊,以求健康长寿乐享天年。生命要想终于天年,一个要点,就是“清净养神”,如《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清净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可见要保持身体健康,先要保持心理健康,最佳之法,就是“清净养神。”
心静法则
心静之法:可以养鱼种花,可以练太极拳。练太极既能让心静气平,也能锻练筋骨。练习书法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既能使心智开阔,也能修身养性。因为书写时的站姿,运笔时的凝神、贯气,均能达到“心静”,而含气功机理。在书写过程中,能使大脑高度自然地集中,“净化杂念,升了清气,降了浊气,运了真气,驱了邪气,怡然自得。”笔者参观了本地书法家洪云生老先生的书法展,看其书法有者龙飞凤舞,有者静如脱兔,书体多变,字字苍劲有力。书者今虽年高80有余,还是精神奕奕,气定神闲,这应该都与书法练习息息相关。书法既能养心静气,亦能提升心智,而且花费不多,即经济又实惠。
结论
今日之人所生的疾病,除环境污染,病毒感染,外伤所致等之外,由心理因素所产生的各种疾患,不胜枚举。这多拜科学进步,城镇发展迅速所致。诸如:头痛、耳鸣、失眠、胃痛、心脑血管疾病、中风、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无不与情绪波动息息相关。 故心宽能容万物;气爽,能令人精神抖擞。如果常忧郁,遇事闷闷不乐,则百病来袭;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像郑板桥先生“糊涂”到与人无争;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优雅、潇洒、怡然自得的情怀,那么人的寿命要达到天年而终,百岁乃去,那绝对是可能的事。诸如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人们虽是生活清苦,但却活得安然自得,开心,与人无争,故百岁老人比比皆是,这就是“养心”的结果。
(作者为本地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