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50年 见证国家医学的进步
文图:何乃强
1965年新加坡独立,我正在医学院修读最后一年。弹指之间,我在医学殿堂已超过半个世纪。回首过去,行医的苦与乐,成就与满足,挫败与失望都令我毕生难忘。
医疗水平 今非昔比
刚独立后的新加坡,问题无数,各行各业面临困境与难题。我在医学领域,也面对过不少问题:经费,人手都短缺(尤其是受训过有经验的)。我也见证过无数改变,克服了很多医疗上难题。目前新加坡人均寿命为82.5岁(2013年),列世界第四。在独立那一年,人均寿命只有70.4岁。新加坡医疗水平的进步,虽然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但政府在清洁食水,预防医学如免疫注射、保健教育、环境卫生、妇孺医学等方面的重视和投入是有目共睹的。
时至今日,要寻“古老”的病例,如脚气病(beriberi)、白喉症(diphtheria)、小儿麻痹症(poliomyelitis)甚至是肺结核(tuberculosis)等让医科学生做临床教材就困难得多。我所说的“古老”病例,是指七八十年前所常见的致命疾病。当时,人人谈病色变。如今这些病几乎绝迹了。 我在儿科领域30年,一辈子投身于儿科医疗事业,经历无数变化。就以婴儿出生后,活不过周岁的婴儿死亡率(IMR=Infant Mortality Rate)来说,1965年的IMR,每千个孩子是25.5;到了2013年是2.0。 至于新生婴儿,60年代活不过满月的婴儿死亡率(NMR=Neonatal Mortality Rate)是每千人超过15-20人;到了1990年,NMR 是4.0。在2011年,NMF是 1.2了。这些统计数字,反映出新加坡达到很高的医疗水平,令人刮目。 回首当年 举步维艰
|
(作者为建国一代的医生)

历史性一刻,1991年3月,新加坡第一例使用表面活性物质Exosurf治疗RDS

1977年,自制木箱光疗“仪器

1970年代,只有用手泵入混有氧的空气,替婴儿呼吸的配备

作者1992-在牛津大学报告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实验结果。全部共37个国家参与此项临床实验-各国报告结果.-作者是唯一亚洲国家参与者

1977年,作者为严重黄疸病婴儿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