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 magazine
2021年04月30日
良木园酒店
虎威2023-01-13T09:09:58+08:00良木园酒店 文图·虎威 在我国74 项国家古迹中,仅两项为酒店,其一是创立于1887年的莱佛士酒店, 其二是本期主角 —— 创立于 1900年的良木园酒店,它较之前者年轻一点, 但也已经121岁了。 由于历史悠久,且耸立于三岔路口边的山岗上位置优越,再加上建筑造型异常出众,人们即使没进入它里面,也不可能忽略它的存在。 良木园酒店因而投影在许多本国人乃至外国游客心中。 原是德国人会所 良木园酒店在生命旅程中曾经历大规模扩建。被纳入国家古迹名册而受到法律保护的,仅是它的主楼。这栋楼的用途原非酒店而是会所——条顿人会所,供外来的德国人聚会。它是在落成18年后易主,摇身一变而成为集餐馆、咖啡 座、娱乐于一炉的场地,并以英国的Goodwood 赛马场命名古德伍德厅,至1929年转变为 Good wood Park酒店。 查Goodwood House乃是英国南部山明水秀的西萨塞克斯郡一位公爵的庄园,附近的古德伍德赛马场即由其家族管理,在英殖民地时期将 Goodwood Park用作酒店名称何其贴切!而我特别欣赏它的意译中文名,不但想起谚语“良禽 择木而栖”,亦幻想假如旅人是飞来飞去的鸟 儿,便都会选择这家“良木”酒店作为旅途中的落脚处。多好的意象,难怪酒店多年来屹立不倒! 然而,它却历经风雨。在日治时期为日本高官府第,和平后曾是军事法庭。主人也数次更换,1968年为本地已故银行家邱德拔收购,目前由其家族拥有和管理。 位于史各士路22号的良木园酒店主入口气派不凡 德国文艺复兴风格 由英国建筑师比德韦尔(R A J Bidwell)设计的良木园酒店主楼,令我想起德国文艺复兴风格。它仿佛不断地在述说它为德国人会所的前身。 看主楼旧照片,怦然心动。只见建筑物的原样,比现在还要吸睛。它的焦点元素 —— 一个高 耸的八角塔,比目前的更壮观。这是因为它的攒尖顶不但比较高,其上还添一小塔 (lantern)。 另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原建筑外墙的饰面并非全是灰泥加涂料。大部分的墙乃是用饰面砖砌成,仅窗框、隅石例外,因而在色泽、质感上产生对比。吉布斯框(Gibbs Surround),一种 以18 世纪英国建筑师吉布斯命名,凹凸分明的装饰主题,大量应用于窗户,更增强了建筑物的个性。 现有主入口大圆拱所框着的门廊,两侧两个半园山墙及其上的灰泥装饰,则大致和从前的相同。主入口原本供车子落客的门廊连接一道壮阔的楼梯,使整个“进入” 的过程气派非凡。 不寻常的工作导览 小时候看莱佛士酒店、良木园酒店,总觉得 它们高不可攀,就如当年经过不久前走入历史的罗敏申百货公司,仅看橱窗,即使走进里面也只是看而不买。而上述两家酒店简直连进也没进去过,仿佛它们是属于另一阶层人士的“领土”。 进入良木园酒店应该是工作之后的事了。 第一次结缘是因一个特别的任务:上司指定当向导,带领两位将设计一处新加坡大使馆的美国建筑师作狮城一日游,让他们了解我国建筑传统获取灵感。记得那是1990年,我是年轻建筑师,从未做过向导但对此任务极感兴趣。先设计路线——离不开市区里一些出色的老建筑和几个主要的保留区,但也涵盖市中心以外值得一看的精品。先亲自走一趟“彩排”,方信心满满“上 [...]
走进姚瑞明的“百宝箱“
沈芯蕊2023-01-13T09:09:06+08:00在新加坡有一个集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木偶团体——新加坡木偶剧团 (Mascots and Puppets Specialists), 它的创办者就是姚瑞明和他的伙伴们。 [全 文]
平淡天真的艺术家:林子平
赵宏2023-01-13T09:06:48+08:00如果说林子平先生是新加坡的国宝级艺术 家,恐怕没有什么人反对。如此高寿,堪为人瑞,自古罕有,而且,在如此的年龄,依然可 以每天抽出4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从容、专注地 进行创作,不需要帮手,每年也能拿出足够数 量的新作品举办艺术展览,这在当今世界范围 内,几乎不可能找出第二个人。 [全 文]
书香、墨香、茶香交融的年代: 华文书店与美术活动的渊源
张夏帏2023-01-13T09:04:41+08:00在实体书店已式微的大趋势下,人们熟悉的书店早已纷纷走入历史,成为美丽的回忆,久而久之也逐渐被人淡忘了。新加坡于2020年庚子 岁末竟见证了一家新书店,在闹市中心的乌节路盛大开张,迎接爱书的人们前来或浏览或购买以外,还可以欣赏店内画廊展出的美术作品,也可顺便品尝店里的咖啡和糕点。 [全 文]
新马学者共同编注百年古籍 《三州府文件修集》
廖文辉2023-01-13T09:03:21+08:00事缘2018年2月,宗乡总会与新纪元大学学院签署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学术交流合作备忘录》。 [全 文]
服务人生 回馈社会 – 中医师张磊
孙宽2023-01-13T09:02:16+08:00服务人生 回馈社会 - 中医师张磊 文·孙宽 | 图·受访者提供 在新加坡拥有国大医学硕士学位和中国西医学士学位的中医师张磊,是对新加坡华文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教育家、书法家张瘦石先生之孙,曾在2010年第二期《源》杂志做过特别专访。今年5月正好是张磊从中国到新加坡,落地生根30年。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1年3月9日,张磊医师在诊所前(孙宽摄) 祖父托梦 情定南洋 张磊从未见过祖父张瘦石,他是吃祖父从新加坡寄来的奶粉长大的。在中国资源尚且匮乏的 六十年代,他从小就润泽于祖父厚爱的海洋。在他心目中,祖父是慈爱而神秘的。1988年,张磊在中国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正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的父亲, 已帮他办好了去美国留学的所有手续,但申请签证时, 却被拒签。 张瘦石(1898-1969)书法家。祖籍江苏省嘉定县(今属上海市嘉庆县)。曾任教于中正中学,后转任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中国文学流变史纲》、《文化概论讲话》 去美留学多番努力都无果,他正在一筹莫展之际, 祖父给他托了一个梦,梦境至今异常清晰。祖父的样貌就像照片上一样鲜活而亲切,他跟张磊说:“张磊,来新加坡吧!免得将来没有后人为我扫墓。” 1991年张磊作为较早来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奖学金攻读硕士学位,来新后与祖母胡云华同住。祖母早年毕业于南京国术学院,南来曾任教于福建会馆属下的崇福学校、道南小学,退休后传授吴氏太极拳。 其学生林玉英与奶奶同住在一条街,暗暗为女儿相中了张磊,千里姻缘一线牵。 1993年,在国大硕士毕业的张磊,与澳洲墨尔本大学毕业归来的会计师、林玉英的女儿黄丽菁喜结连理。张磊夫妇婚后一直与岳母一家同住。 30年后, 张磊拥有一个八口之家 —— 9 0岁高龄的父亲、一直帮他照顾老少三代的岳母、4 个乖巧的孩子、缘定终生的夫妻俩。三代人,三个家庭,同一屋檐下,和谐温馨,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张磊非常感恩岳母和妻子为这个大家庭无私地付出,他也30年如一日,星期天只在家陪伴家人。3个女儿以先祖为榜样,从道南小学、 中正中学到南洋理工大学,都已学业有成踏入社 会。大女儿传承父业,南大中医系毕业后,成为中医师。今年9岁的儿子也就读于祖母任教过、 姐姐们都读过的道南小学。 2021年春节全家福 中西结合 服务人生 张磊国大硕士毕业后,在新加坡中央医院肿瘤内科从事癌症的临床研究。 在中央医院工作期间,他受到来自中国科学院肿瘤医院、世界卫生组织肿瘤部顾问、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专家孙艳教授及其团队影响,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被政府成立的第一间针灸研究诊所,选为针灸研究所研究员。专家教授云集,中医临床学习如虎添翼。张磊迅速进入状态, 转入中医领域。 4 年后,张磊开创自己的中医诊所“新中 医”—— 新理念的中医。诊所开业得到祖父学生们的大力支持。本地各大媒体广泛报道张磊这位西医出身的中医师,在本地多数传统中医的诊所中独树一帜。引起本地大众关注的,除好奇这位中医如何将中西医的优势结合外,也好奇瘦石先生的孙子到底是谁?张磊不否认他很有名人之孙的荣誉感,然而,他更有强烈的责任感。 30年前,许多人还不了解什么是中西医结合的新中医。张磊把中西理论、治疗方法结合起来,独创了属于自己的,切实可行的理论、方法,甚至改变了许多人固化的思维方式。比如, 张磊对中医的“气”,有更贴切的理解,他认为中医的精华,完全在于了解什么是“气”。就像西医用电生理学来解释一切一样,西医认为细胞是带电的,所有的生理活动都是电的活动。更深入具体下去,就可以通过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呈现出来。这就是西医的电生理,张磊将它应用在中医的“气”的解释。“气”的本质就是电、磁场、电磁波的运作。人体的电路图,就是我们常说的奇经八脉。因此中西医并不对立,而是相通的多元互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