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1日

用人工智能引领新时代

2024-07-03T16:22:08+08:00

5月11日(星期六),“一季一谈•青年论坛”之“AI每天在进步,‘钱’途在何方?”讲座于宗乡总会2楼礼堂举行,吸引了超过50名公众出席。宗乡总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王玥担任主持人,介绍嘉宾王小雨女士(Castbox创始人及CEO)、吴健博士(源码资本合伙人)和邵宗佑先生(AgentLayer核心贡献者)。 王小雨介绍AI在多媒体方面的多样化应用 王小雨介绍了AI在图片、视频、音频、代码等方面的应用。作为创业者,小雨对市场情绪把控敏锐,她先提及如何使用开源模型,在新企业的草创期善用开源技术提高生产力,助公司起航。她诙谐地说:“之前以为是AI帮我们包办不想做的事,其实是我们在做AI不太擅长的事。AI把工作流程改变了 ,但依然需要人来筛选、微调,就业不减反增。” 随之,她示范如何用使用LCM,以简单图形和颜色摆出造型,生成美轮美奂的图片。Castbox 去年推出Suno,让用户输入文字,形容主题或意境,便可生成歌曲。小雨当场播放一首由AI制作的爱国歌曲,令观众赞叹不已。小雨鼓励听众,很多AI软件都是免费的,只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资源相当充足。 吴健对华人在AI领域的未来发展颇为乐观 吴健博士就“AI前沿趋势与就业机会”进行阐述。时代虽变化快速,互联网的潜能依然巨大。有别于王小雨的见微知著,他以更宏观的角度看待市场变化。吴健表示,中国虽然在芯片、信息技术领域被限制,但弯道超车的能力不容小觑,电动车的崛起便是个例子。比亚迪在中国市场风头盖过特斯拉、TikTok在欧美市场的成功都证明中国人、华人在AI应用创新方面的领衔地位。他提及,此前去美国调研,发现其AI团队的华人占比相当高,且硬件对中国的依赖颇大。他认为,华人圈的AI发展如今是“肌肉”领先,“脑子”的优势不明显,但终将迎头赶上。 吴健表示,AI发展对数据有着莫大的依赖,而新加坡具有优势。数据和算法可以跨境流动,作为“中立国”的新加坡或许能吃到红利。他认为,AI前景广阔,新加坡的半导体产业相当齐全,对此类人才有强烈吸引力。他将之形容为“新一代的下南洋”。应对瞬息万变的时代,他的忠告是:投资自己、终身学习、多学习新事物。 邵宗佑认为,在Web 3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点中,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中心 邵宗佑先生重点论述Web3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点,每个人都维护着自己的网络,都是自己世界的中心。他指出,AI在工具价值外,也开始输出情绪价值,对用户提供倾听、陪伴等“人类专属”的服务。甚至“清官难断”的家务事,也可请客观中立的AI给出分析和建议,促成家庭和谐。谈到AI在职场上的应用,他认为未来各个产业都会有专用模型。 对谈环节中,吴健再度回应AI对工作岗位造成的威胁的顾虑。他说,人们总会高估AI短期的影响,而忽略其长期的影响。AI是很好的劳动力,在人口老龄化的东亚,它或许能发挥积极的效用。王玥颇具哲理地总结,当人的工具性被AI取代,或许能从工作中解放出来,重新成为人。 观众聚精会神地聆听嘉宾的讲解,拨开AI神秘的面纱 讲座圆满落幕,观众收获了不少AI的知识和思考,对如何利用AI提高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有了更深的体会。

用人工智能引领新时代2024-07-03T16:22:08+08:00

《新嘉坡风土记校释》新书发布会 晚清学者游记带读者领略十九世纪石叻风情

2024-06-06T18:00:28+08:00

  5月10日(星期五),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宗乡总会)和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联合出版的《新嘉坡风土记校释》,在国家图书馆大厦16楼观景阁举行了新书发布会,吸引了近120位公众出席。国家文物局局长章慧霓女士莅临现场并主持了新书发布仪式。 《新嘉坡风土记》出版于1895年,记载了清末上海名仕李钟珏旅新时的观察,包括地理、政治、民生、文化和风俗。原书珍藏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缮本珍藏部。《新嘉坡风土记校释》由宗乡总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柯木林,及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廖文辉博士编注,以白话文和英文呈现,旨在让更广泛的读者了解新加坡华人社群早期的生活、言语面貌。   国家文物局局长章慧霓致辞中表示,历史遗迹、文化习俗形成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通过追溯历史,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化根源 ,实现中华美德跨越时空的传承。   宗乡总会副会长钟声坚在致辞中表示,《新嘉坡风土记》是研究东南亚史海外华人史的重要典籍,再版以白话文与英文增加通俗易懂性,鼓励更多、更广泛的读者对文史的兴趣。   宗乡总会副会长钟声坚在致辞中提到,未来将继续挖掘具有参考价值的历史文献,推进新马历史研究。   廖文辉特意对柯木林致谢,并对柯木林在文化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感到鼓舞。   柯木林(左)和廖文辉(右)虽然典校的过程中屡屡纠结不已,但苦中作乐,别有意义。   柯木林谈到了书中的三个亮点:繁体变简体,并加上标点符号和横向排版;古文译为白话文,并加上英文翻译;根据书中所描述的场景,查找历史图片并到现场拍摄,进行今昔对比,也将百年前所记录的地名街道、峇峇语言、民间俚语等做了注释,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柯木林提到,在欢迎中国游客到来的同时,希望中新两国人民都能从书籍中体会到思古之幽情。   问答环节中,公众问及柯木林校注本书时最大的感慨。他说,新加坡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发展神速。他颇为唏嘘地说:“如果新加坡人不研究自己的历史,以后就要到国外找资料了。”   欲订购《新嘉坡风土记校释》,请点击此链接: https://sfcca.sg/%e3%80%8a%e6%96%b0%e5%98%89%e5%9d%a1%e9%a3%8e%e5%9c%9f%e8%ae%b0%e6%a0%a1%e9%87%8a%e3%80%8b/ 观看新书发布会的精彩片段 https://youtu.be/5Uj0-Q0yLFw

《新嘉坡风土记校释》新书发布会 晚清学者游记带读者领略十九世纪石叻风情2024-06-06T18:00:28+08:00

2024 “健康与科技同行”讲座 让生活习惯和科技共助老年健康

2024-06-19T13:56:27+08:00

2024年5月4日下午3点,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主办的“健康与科技同行”讲座在总会1楼的礼堂举行,吸引逾150名公众参加,座无虚席。讲座的合作伙伴为新加坡数码转型办事处(SG Digital Office)和国立健保集团(National Health Group)。数码转型办事处也在现场设台,为公众答疑解难。 讲座的第一部分“营造安全与舒适的居家环境”由资深高级职能治疗师李得愷先生主讲,旨在分享如何降低年长者居家跌倒的风险,第二部分“一键管理所需的医疗服务”由数码大使吕开茂先生与姚美玲女士主讲,旨在帮助年长者敲开健保资讯网(HealthHub)应用程序的大门。   现场气氛热烈,听众交头接耳讨论讲座内容       许多公众到场聆听,座无虚席   现于国立健保集团任职的李得愷从事医疗领域工作十余年,专注于社区与老年护理。他诙谐地说:“人在每个阶段任务不同,作为年长者,保持自理能力是头等要务。”他列出一系列的数据,“65岁以上的年长者,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个跌倒”、“80岁过后,平均两人里就有一个跌倒”。 李得愷说最常见的跌倒地方便是自己家,年长者一旦骨折,不仅有医疗开销上的负担,还需要人照看和负责三餐。不过,跌倒是可以预防的,家中有许多潜在的危险。他分析了跌倒的原因,并建议对家居环境稍作处理。 他举出实用的防跌窍门:一是将风扇电线换成吊扇;二是尽量购买较硬的沙发(太软的沙发虽然舒服,却会导致驼背),选择较高的椅子;三是厨房地上的油腻或水印,得养成立刻清抹干的习惯;四是旧时厕所门口都有门槛或跨栏,可在门槛处粘上色带,作视觉提醒;五是安轮椅使用者也能考虑安装斜道,方便移动。   资深高级职能治疗师李得愷声情并茂地分享实用的防跌窍门   李得愷还强调,独居老人需借助科技,在家中安装摄像头、感应系统。若出意外,方便家人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前往协助。他也提及政府于4月1日欲为民众提供更多亲乐龄设施选项而新展开的“乐龄易计划2.0”,鼓励民众了解情况并从中受惠。 随后,数码转型办事处数码大使吕开茂先生与姚美玲女士讲解健保资讯网应用程序的功能,带着观众捋了一遍注册、登陆、预约、订药、付款的步骤。健保资讯网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好处众多。只需使用Singpass(电子政府密码)登陆,便可足不出户做预约、改预约,无需致电或亲自去医院。此外,还能在药物用尽时线上订药,药物将免费送达年长者家。软件还具有备忘录功能,能够登陆查看预约的日期和地点、是否有尚未缴清的医药费等。 两位大使带观众通过图标,识别并使用健保资讯网的主页、预约、药物、付费功能。不少年长者格外关心付费流程,大使细致耐心地讲解。现场也分发中文和英文册子,以便公众听完后能再度查阅,以从容和自信的步伐迈向数码化。讲座结束前,大使亮出二维码,鼓励公众进行“学习如何做预约”小游戏,测试自己的数码技能程度。   数码大使与听众分享健保咨询网(HealthHub)的功能   讲座圆满结束,宗乡总会会员事务委员会主任尹崇明分别向主讲人李得愷、呂开茂和姚美玲颁发感谢状。公众收获满满,在利用科技促进老年健康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

2024 “健康与科技同行”讲座 让生活习惯和科技共助老年健康2024-06-19T13:56:27+08:00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曹忠明走访宗乡总会

2024-05-06T15:09:18+08:00

5月3日(星期五)下午,新任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曹忠明阁下,带领使馆代表团一行六人走访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宗乡总会),并与宗乡总会名誉会长蔡天宝、会长 蔡其生和部分理事进行交流。 蔡天宝名誉会长、蔡其生会长等祝贺曹大使履新,双方亦就文化议题交流借鉴。蔡其生会长表示,中国表演团大力支持“春到河畔”,赴华留学的宗乡总会奖学金得主等形式皆促进了两地的文化交流。蔡会长也提及,各个会员团体积极举办各项活动,致力推动文化交流。曹忠明大使认为新加坡作为多元社会的国家,华族在传承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中扮演重要角色,并赞赏宗乡总会在推进新中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交流环节结束前,双方也商讨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热衷于文化事业,以期延续传统友谊,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曹忠明(前排左三)、朱憬公参(前排左二)、杨刚公参兼总领事(前排左一)与宗乡总会名誉会长蔡天宝(前排左四)、会长蔡其生(前排左五)及双方代表合照 双方互赠纪念品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曹忠明走访宗乡总会2024-05-06T15:09:18+08:00

2024年04月20日

500多名乐龄人士畅游飞禽公园

2024-05-17T09:53:09+08:00

4月20日(星期六),约530多名年长者在近100名华社自助理事会和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义工的陪同下,共同踏上了一场令人难忘的新加坡飞禽公园之旅。本次“关怀乐龄计划“旨在感谢年长者们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同时也鼓励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和支持乐龄人士的志愿服务。 这些乐龄人士来自16家活跃乐龄中心。为了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充分享受这趟旅程,活动分为两个时段进行:上午有9家活跃乐龄中心的参与者,下午则是来自另外7家中心的乐龄人士。 在飞禽公园内,参与者们搭乘电车,以更舒适的方式游览各个展区 参与者各个笑容满面,尽情享受着飞禽公园的优美环境 其中,观赏飞禽表演是最令人期待的环节!乐龄人士们也纷纷参与其中,尽情享受这场视觉盛宴 活动结束后,参与的乐龄人士与义工们合影留念!

500多名乐龄人士畅游飞禽公园2024-05-17T09:53:09+08:00

140名摄影爱好者齐聚滨海湾花园 探索创意花卉摄影之旅

2024-05-08T13:18:36+08:00

在第四届“心系新加坡”摄影比赛展开之际,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以及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于4月7日(星期天)上午在滨海湾花园举办了摄影工作坊。此次活动吸引了140名摄影发烧友参与,他们通过户外摄影指导和专业分享,深入探索了如何在花卉摄影中发挥创意,运用数码单反相机和智能手机捕捉绚丽多彩的画面。 摄影爱好者们兴致勃勃地捕捉着身穿传统服饰的模特,为活动增添了独特的拍摄氛围 下半场,新加坡摄影学会荣誉秘书林良吉(右)分享了关于运用DSLR和手机拍来摄花卉的技巧,与会者们认真聆听并积极学习 第四届“心系新加坡”摄影比赛工作坊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经验和拍摄灵感 本届“心系新加坡”摄影比赛是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和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联合主办,鼓励公众透过摄影镜头,记录华族文化以及捕捉新加坡的多元社会风貌。比赛分为“心系中华文化”、“心系多元文化”及“心系特选系列:我们的绿色家园(滨海湾花园的生态)”三个类别。热爱摄影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欲了解更多详情,请点击 https://sfcca.sg/heartstrings/ 。

140名摄影爱好者齐聚滨海湾花园 探索创意花卉摄影之旅2024-05-08T13:18:36+08:00

《源》杂志“2023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获奖作品揭晓

2024-04-24T17:11:52+08:00

《源》杂志“2023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颁奖典礼于4月6日上午在宗乡总会二楼礼堂举行 《源》杂志“2023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获奖作品于4月6日上午在宗乡总会二楼礼堂举办的颁奖典礼上揭晓结果,曾国平的小说《不见的神像》脱颖而出,获得殊荣。包括宗乡总会理事、《源》杂志编委会成员、入围“2023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的作者,“2023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的评审,以及来自新加坡作家协会、新加坡文艺协会的文友在内的约40位嘉宾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奖项的诞生。 颁奖嘉宾宗乡总会副会长曾建权致辞  颁奖嘉宾宗乡总会副会长曾建权在致辞中表示,《源》杂志“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已经迈入第九个年头,自奖项创立以来,已经累积了不少佳作。这些作品将新加坡的文化凝结成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体现了本地华文文学创作的高水平。希望能借此发掘更多本地华文创作人才,同时也激励更多年轻学子投身创作的行列,为本地文坛贡献新力量。 获奖作者曾国平(左)从曾建权副会长(中)手中接过奖杯,右为《源》杂志编委会主任严孟达 “2023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自2022年底开始接受投稿后,《源》杂志编委会收到多篇小说作品,最终有6篇作品入围,它们分别是《喜帖》(齐亚蓉)、《长寿秘诀》(茹穗穗)、《大妹回来了》(怀鹰)、《庆生日》(李选楼)、《云中谁寄锦书来》(林然)、《不见的神像》(曾国平)。 入围作者、评审与颁奖嘉宾合影,左起依次是评审李伟雄博士,入围作者林然、齐亚蓉、曾国平,宗乡总会副会长曾建权,入围作者茹穗穗,文友依凌、唐金华(两位入围者怀鹰、李选楼因故无法出席,由两位文友代领奖牌),严孟达主任 《源》杂志特邀新加坡社科大学人文与行为科学学院中文系主任李伟雄博士,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学者兼作家陈志锐博士,以及《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源》杂志编委会主任严孟达担任本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评审。经过评审们细致的评选,《不见的神像》以最高分荣获“2023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 《源》杂志优秀文学作品奖创设于2016年,其目的是为了鼓励本土文学创作,按年度征集小说、散文、诗歌三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入选的作品按期刊登在《源》杂志上,每年从这些入选的作品中评出优胜者。除了稿费之外,优胜者还会获得奖牌和2000元奖金。 2024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征集的是散文,目前已经开始接收投稿,欢迎大家踊跃投稿,详情请参见以下海报:

《源》杂志“2023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获奖作品揭晓2024-04-24T17:11:52+08:00

2024年03月13日

宗乡总会、民情联系组联办“2024年财政预算案”华语对话会

2024-03-27T15:14:51+08:00

“2024年财政预算案”对话会圆满成功!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宗乡总会)连同民情联系组(REACH)于3月13日(星期三)晚上7点30分,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七楼多功能礼堂举办了一场闭门对话会。本次对话会邀请交通部长兼财政部第二部长徐芳达和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高级政务次长蔡瑞隆就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与国人进行对话。共有120 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国人参与本次活动,共商民生课题。 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发表致辞 对话会开始前,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发表致辞。蔡会长指出,今年的财政预算案包罗万象,从各方面回应国人的急切需求及新加坡的发展需要。按黄循财副总理在公布2024年财政预算时表示,这项财政预算案也是落实新加坡携手前进(Forward Singapore)运动的第一步,充分体现了政策制定中对于加强公众沟通的重视程度。因此,宗乡总会将长期致力于促进政府与国人之间的沟通,为政府部门与社会群体搭建交流平台,共筑新加坡的美好未来。一向以来,一年一度的财政预算案是国人关切的议题,蔡会长鼓励大家把握机会,集思广益、畅所欲言。 协调员引导小组讨论 徐部长与宗乡总会副秘书长卜清鍾(左一)、产业委员会主任曾宪民(左二)聆听公众的意见 徐部长观察小组讨论所关切的问题 徐部长和蔡次长在提问环节回应参与者的问题 本次对话会分为两部分进行。首先,参与者被分到各个小组,在组内展开讨论。民情联系组的协调员也在每个小组的白板上负责记录意见,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了解彼此的观点,形成积极的讨论氛围。参与者围绕着今年财政预算案的重点,如:消费压力、退休保障、人力资本以及加强韧性等展开讨论,加深了对政策的理解,也简括要向嘉宾提出的问题。 对话会的第二部分则是问答环节,参与者向徐芳达部长和蔡瑞隆高级政务次长提问,两位嘉宾就不同课题进行回应和解答。问答环节的内容非常广泛,包含大政方针和具体的政策落实,如:科技与技能提升、社区与文化、育儿成本、公积金户口改革等。 “2024年财政预算案”对话会上,参与者都积极发言,反应热烈,起到了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作用。宗乡总会期待展开更多交流活动,为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尽一份力!

宗乡总会、民情联系组联办“2024年财政预算案”华语对话会2024-03-27T15:14:51+08:00

2024年02月12日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与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携手举办新春团拜喜迎龙年

2024-02-21T11:02:31+08:00

由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与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携手举办的“新春团拜2024”在大年初三(2024年2月12日)举行。约900位嘉宾齐聚一堂,欢庆甲辰龙年的到来。 主宾尚达曼总统携总统夫人珍一藤木莅临现场为嘉宾献上新年祝福。此外,陈振声部长、杨莉明部长、徐芳达部长、沈颖高级政务部长、许宝琨高级政务部长、王志豪高级政务部长、陈杰豪高级政务部长、刘燕玲政务部长、颜晓芳政务部长、陈国明政务部长、任梓铭市长、潘丽萍市长、马炎庆高级政务次长、蔡瑞隆高级政务次长、多位国会议员、外交使节、艺术及文化团体代表、本地会馆等华社领袖及代表,以及各族群代表也出席新春团拜。 主宾尚达曼总统以中文和潮州方言为现场嘉宾送上新春祝福,得到现场来宾的热烈回应。他在致辞中强调了巩固新加坡身份认同的重要性。新加坡向来强调各族群之间要相互尊重,因此成功打造了多元种族、文化、宗教的和平社会。在建国近60年后,我国应以此为基础、立足于国人共同的历史和经验,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多元文化。为此,国人不仅需要传承各自的文化,还应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挑战在于如何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为达到其中一项目标而牺牲另外的一项目标。继续深耕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有利于加强我国各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能提升国人,尤其是青年的文化灵活性。这最终将强化我国独特的身份认同并巩固社会和谐。尚达曼总统也肯定了宗乡总会与华族文化中心为发扬本土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及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为主宾尚达曼送上“大吉”,祝愿总统大吉大利。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主席吴绍均先生在致辞中提到,中心持续与艺术和社区伙伴合作保留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方言文化及戏曲表演。中心也和新签署谅解备忘录的伙伴,如新加坡华乐团、教育部旗下的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以及南洋艺术学院,共同推出新计划与项目。同时,吴主席表示研究小组的网上知识库将如期于2024年中旬开通。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会长蔡其生先生则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开放型的城市国家,新加坡加强国民意识的建国工作不断接受新的挑战。宗乡总会肩负着弘扬本地华族文化与价值观、团结新加坡社群和会馆的使命,将不断与社会各界合作,强化国民意识,建设更美好的新加坡。为此,宗乡总会开展多种活动,如提倡环保、帮助年长者与数码时代接轨等等,从而发扬宗乡团体自成立以来就热心公益的精神。 新春团拜以南华潮剧社欢腾的潮州大锣鼓表演《龙腾盛世》开场。南洋女中的学生们则呈现了华族舞蹈《醉春风》、16节令鼓以及舞龙舞狮表演《祥龙瑞狮迎龙年》,即高尚雅致又活力四射。主宾尚达曼也与现场嘉宾进行新春大团拜,互道恭喜,祝愿大家龙年大吉。 主宾尚达曼总统携总统夫人珍一藤木与多位本地政要和华社领袖互道恭喜 主宾尚达曼总统携总统夫人珍一藤木莅临新春团拜与本地多位本地政要和华社领袖共庆甲辰龙年的到来 主宾尚达曼总统致辞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主席吴绍均先生致辞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会长蔡其生先生致辞 南华潮剧社献上欢腾的潮州大锣鼓《龙腾盛世》为开场表演 南洋女呈现美丽动人的华族舞蹈《醉春风》 南洋女中献上16节令鼓以及舞龙舞狮表演《祥龙瑞狮迎龙年》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与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携手举办新春团拜喜迎龙年2024-02-21T11:02:31+08:00

巨龙灯饰悬空滨海湾花园 春到河畔喜迎甲辰龙年 2024

2024-02-21T10:38:39+08:00

盘绕在擎天树上的巨龙与五福财神尽显磅礴之势 本地一年一度的新年盛典“春到河畔2024” 于2月8日小年夜在滨海湾花园正式开幕,在一片片鞭炮声中喜迎甲辰龙年。迈入第38个年头的“春到河畔”有别于往年的烟花表演,今年选择以点燃鞭炮的形式迎接新年。 春到河畔工委会节目主任方百成提及:“上一次春到河畔用鞭炮欢庆新年已经是十几年前的形式,而且以前都是放小小的鞭炮,今年是我们第一次引进大规模的鞭炮,场面会非常震撼。” 不过,为了确保公众的安全,主办方将围栏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拉开至15米以外,比规定的10米还要远。 在长达三分钟的鞭炮声中,氲烟袅袅升起笼罩在擎天树的周围,让盘绕在树周围的140米、象征国运昌隆的巨龙与五福财神爷尽显磅礴之气势,十分壮观。30串各18米长的鞭炮在小年夜点燃的时刻,在场的嘉宾与观众纷纷高举摄像头,记录这难得一见的视觉与听觉的盛宴。除了小年夜,访客在除夕和大年初一也目睹了燃放鞭炮的盛景。 开幕典礼当晚,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先生向公众拜早年,并祝大家龙年行大运,幸福满满、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当天的演出类型繁多,包括武术、华族舞蹈、阿卡贝拉等,也有来自贵州和台湾的表演团体呈现文艺表演。国人与游客欢聚一堂,多样的节目令人大饱眼福。 开幕当晚,主宾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左二)和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左一)、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右二)、人民协会总执行理事长卓荣能(右一)一起点燃鞭炮 精彩的舞台表演 | 新加坡华族舞蹈剧场 Singapore Chinese Dance Theatre 除了丰富多彩的开幕表演,滨海湾花园也有许多颇有巧思的装饰及游戏以烘托过年的气氛。现场展示超过25组的花灯,让公众拍照留念,记录温馨的时刻。值得一提的是,每组花灯都讲述着一段独特的故事。除了花灯,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也策划50年代起年货市场的展览,让公众进一步了解新加坡华族欢庆新年的方式。 今年的春到河畔从2月8日举行至17日,一连十日,每晚的活动内容也有所不同,有意者可通过春到河畔的官网 (https://riverhongbao.sg/) 了解更多详情。春到河畔2024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新加坡旅游局和人民协会联办。 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策划的年货市场展览 更生美术研究会的书画家现场作画   公众与虚拟人物晓河互动

巨龙灯饰悬空滨海湾花园 春到河畔喜迎甲辰龙年 20242024-02-21T10:38:39+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