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应时代之变 开拓宗乡新格局
图文 · 编辑部
李国基:让华社的精神延续下去
2010年,应蔡天宝会长之邀,华社领袖李国基加入宗乡总会,担任秘书长一职。他与蔡会长将多年经营企业所积累的经验带入宗乡总会,为总会建立了系统化的管理方式与制度,更推出了多项计划来提升总会的社会影响力。这对宗乡总会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宗乡总会不仅担任了团结华社的领袖角色,更在弘扬华族文化,促进新移民融入,加强社会凝聚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出任宗乡总会秘书长之时,李国基是星纶控股的董事长,同时也是岡州会馆的副理事长。谈到当时的情况,他表示,那时宗乡总会尚未能真正凝聚各宗乡会馆,也面临因缺乏年轻会员而难以发展和交接的问题。此外,资金不充裕也导致总会无法有效推动各种计划。
对此,配合蔡天宝会长,李国基与新一届理事们一边展开筹款活动,一边推行以目标为导向的改革方案。他们深信,一个舒适、具有归属感的会所,是吸引会员交流和凝聚情感的第一步。通过筹募善款,他们重新装修了会所,扩展活动空间,并设立“历史走廊”,营造更具文化氛围的环境。同时,他们也着手建立了一支能有效推动计划的秘书处团队,并设立数码管理系统和网站。
“我们说服所有的会馆加入成为会员,并制定长期固定的活动时间表,以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我们希望集合大家的力量来弘扬华社精神,做着做着,后来就成立了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此外,李国基和新一届理事团队也带头与新移民团体建立联系,通过活动让新移民团体与本地的会馆产生交集。李国基说:“早期,会馆成立的使命就是接济从中国南来的移民和帮助他们融入,隔了百多年,它们仍在负起这个责任。”
他表示,帮助新移民融入的其中一个方法是建立“兴趣圈”,让年轻新移民因兴趣而聚集,这样既能打破会馆地缘和血缘的传统限制,也能为其注入新活力。他们也与中国不同大学的本地校友会定期进行对话,逐步建立起联系。
对于宗乡总会未来的发展,李国基亦表达了自己的期许。他希望总会能进一步提升整体形象,吸引更多本地年轻人和新移民加入,带领会馆迈入新的篇章。他表示,推动新移民融入本地的工作也必须持续进行,这不仅是表面上的融入,而是价值观的相互交融。
“年轻人或新移民加入会馆,不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就是想要提升自己的生活和前途,这无可厚非。会馆可以提供他们展现领导力和建立联络网的机会,让他们逐渐找到归属感,继而让华社精神延续下去。希望大家的努力能继续下去,宗乡总会的会员持续增长,会馆文化不断壮大,文化薪火相传。”
代表宗乡总会与现场观众互动-600x402.jpg)
2013年5月,宗乡总会、中华总商会、华社自助理事会和通商中国首次联办“华社分享大会”,时任秘书长李国基(左二)代表宗乡总会与现场观众互动
陈奕福:宗乡团体应改变形象
2018年10月,年仅49岁的陈奕福出任宗乡总会的第三任会长,成为总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会长。他表示,宗乡总会在前任会长蔡天宝的领导下,已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架构,整体工作流程与发展方向清晰稳健。
然而,他上任不久便迎来了冠病疫情的突袭。疫情的爆发打乱了全球秩序,也给新加坡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边境封锁、社交限制的情况下,宗乡总会必须迅速应对与调整。陈奕福清楚记得,2020年“春到河畔”开幕当天,正是新加坡发现首例输入型冠病病例的日子。面对突发局势,他与团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完成活动。虽然当年入场人数较往年减少,但“春到河畔2020”仍顺利、圆满地落幕。
2021年,疫情进入第二年。尽管线下活动受限,但在各方不懈的努力配合下,“春到河畔2021”如期照常举行,举办地点也首次迁至滨海湾花园。陈奕福回忆说,总会为举办这一年的“春到河畔”投入了大量时间、人力和资源,想最大程度上把它办好。“那时候有访客的管制,我们花了很多钱,很多心思来做,比如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舞台表演通过预录方式在现场和网上播出,入场需在网上申请门票,请安全距离大使维护安全距离等等。”这年的舞台表演共有4万5000人在线上观看,远超往年实体的规模。为方便更多访客参观,活动还特别延长了四天。
疫情虽带来挑战,但宗乡总会的会务运作并未受到严重影响。陈奕福表示,当时秘书处与会员团体紧密配合政府指示,将多项活动转为线上举行。同时,总会也积极开展公益行动——号召会员及公众捐款捐物,为前线人员送上慰问礼包,并与红十字会合作举办捐血活动。宗乡总会在疫情期间的积极表现,最终获政府颁发“应对冠病坚韧奖状”,令他深感欣慰。
陈奕福认为,冠病疫情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次契机。疫情期间,许多会馆将活动改为线上进行后,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他们接触到更广泛的人群,其中包括年轻群体和海外人士。他认为,“疫情可以说从另一角度促进了宗乡团体的数码化转型。疫情之后,大家在线上开会、举办线上活动,反而变成了很自然的事。”
号召会员团体捐赠抗疫物资-600x450.jpg)
疫情期间,陈奕福会长(右四)号召会员团体捐赠抗疫物资
谈到吸引年轻人的问题,曾担任过宗乡总会青年委员会主任的陈奕福表示,要吸引年轻人,最重要的是会馆本身的会务和活动必须要与时俱进。宗乡社团要尽可能地去改变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若一提到会馆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印象,就很难去吸引年轻人。也应该思考“为什么还需要会馆的存在”这个问题,宗乡社团唯有找到价值点,才能继续走下去。
如今虽已卸任会长职务,陈奕福依然关注宗乡总会和宗乡社团的未来。他希望总会能继续带领那些资源有限、规模较小的会馆重新定位,凝聚力量,集中资源、人力与资金,共同推动更具影响力的项目。同时,他也强调,宗乡团体应走出会馆,积极回馈社会,鼓励会员团体投身社区服务,“这样的活动反而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让他们看到宗乡精神的当代意义”。
吴绍均:宗乡会馆必须重新寻找定位
2012年,吴绍均在时任会长蔡天宝的引荐下,与宗乡总会结缘,出任副财政一职。此后,他历任副秘书长、财政,并于2021年起担任宗乡总会秘书长一职,持续至今。
任职期间,吴绍均见证了宗乡总会一步步走向“专业化”的历程。他回忆,蔡天宝会长自2010年上任后,和秘书长李国基携手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为总会行政程序制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后,总会公布的指引和措施都有明文规定,不仅让理事、会员与职员在执行时有章可循,也使得总会的会务运作更加透明与专业。
“当然,宗乡总会的条例也并非一成不变。”吴绍均补充道,为了确保总会与时俱进,相关条例每隔数年会进行检讨与调整,避免程序过于繁琐,影响会员参与的积极性。“一切改革与规范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会员的整体利益。”
吴绍均说,蔡天宝会长任内首次提出举办“集思营”,安排理事和执委会一起出国,在轻松的氛围中集思广益,讨论总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认为,“集思营”不同于平时开会,它通过营造一个放松的环境,鼓励大家提出想法,打破彼此之间的隔阂,促进互动和了解,增进凝聚力。这能确保参与者通过积极地讨论,对总会未来规划达成共识,办起事情来才会事半功倍。
吴绍均表示,自己有幸在制度更新后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总会前进。“改革需要时间,也难免会遇到阻力。毕竟大家习惯了旧有的做法,如今有了明文规定,起初会觉得受限制,但久而久之,决策反而更清晰、更有效。”他指出,总会成立之初只有60多家会员,如今已发展至230多家。随着会员数量和活动规模的扩大,总会的会务日益繁重,这就很难凭一两个人的判断做决策,更需要制度化。如今,总会的管理更趋成熟进步,可说是一届做得比一届好。而作为领导机构,总会的确应该为会员树立一个好榜样。
谈及宗乡团体所面临的挑战,吴绍均直言,最棘手的挑战是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会馆,并协助会馆传承。他指出,政府已经提出支持华社展开“青年领袖培训计划”,这对会馆的传承具有激励作用,不过要落实起来也并不容易,因为这不仅是开设课程的问题,也关系到如何改变年轻人的思维,吸引既有能力又有意愿的年轻人,让他们心系华社,真心想为华社服务。
“此外,宗乡社团的定位和意义,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吴绍均说,早期殖民地时代,会馆为南来的移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其后又开办学校、医院,为社群民众服务。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与政府完善的民生保障,会馆的传统功能逐渐被取代。加之科技与时代变迁,单凭宗情、乡情聚集的意义,对现代人而言并非必要。
“宗乡会馆必须重新寻找定位,确认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才能继续发挥实质作用,在社会中拥有立足之地。这是个现实的问题,唯有不断寻求突破,才能看到传承的希望”。

第三十八届常年会员大会,吴绍均与其他理事会成员展现团结的精神,从左依次是郑桂发、洪宝兴、钟声坚、蔡其生、吴绍均、潘家海、梁善源
马进强:学习前辈们服务社群的精神
宗乡总会第二任执行总秘书马进强于2014年起接替林文丹,领导宗乡总会秘书处长达十年之久。马进强的父亲马贞煊曾是马氏总会会长,在他加入宗乡总会前,虽没有参与过会馆事务,但从小耳濡目染,使他对会馆的运作并不陌生。
上任后,马进强着力于加强同政府机构的联系,配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协助新移民融入,并积极提升宗乡总会的知名度。他感恩于此前在麦当劳任职时所积累的管理经验,让他能根据员工的专长与资历合理分配工作、下放权限。谈及人事管理,他坦言前任执行总秘书林文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他能够顺利接手。在任十年间,他与秘书处多位经理紧密协作,正是有赖他们的配合与支持,他才能专注推动总会的发展。
马进强认为,宗乡总会作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机构,必须与多个利益相关方保持沟通,加强民政层面的联系,而在这一过程中,“情商”至关重要。他表示,总会一方面为会员服务,另一方面配合国家政策,承担起会员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角色,既要真实反映会员的心声,也要帮助政府更深入地了解华社,并以“接地气”的方式把信息传达给会员。他强调,宗乡总会虽是宗乡团体的领导机构,但绝非他们的“老板”,而是应成为协助与支持的伙伴,让各会馆感受到总会的尊重与重视。
疫情期间,宗乡总会的运作一度受到影响。所幸在疫情爆发前一两年,马进强前瞻性地引入一款名为“Salesforce CRM”的中央处理系统,并将会员资料完整数码化,使员工即使居家办公,也能即时获取最新信息,确保秘书处运作顺畅。回顾当时的决策,马进强坦言深感庆幸,正是这项部署让会务在疫情期间得以维持稳定的运作。
在担任执行总秘书的十年里,马进强曾同蔡天宝、陈奕福和蔡其生三名会长共事,他坦言,从他们身上学到宝贵的经验和为人处事的智慧。十年来,他接触过的理事至少有50位,他们都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每一位都是他的“老师”。“应该多与会馆的人接触,就能体会到每位成功者都有其独到之处,也能学会谦卑,不自以为是。会馆前辈们无私奉献、服务社群的精神,尤为值得敬佩与学习。”
宗乡总会的工作经历,让马进强对国家的立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学会以历史的视角更全面地看待问题。这份工作,不仅让他见证了宗乡总会的成长,也带给他无上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马进强为参访总会的德明政府中学学生讲解本地华人的历史
(本文的访谈由特约访员吴晓君、林丽平,以及本刊代总编辑欧雅丽完成,文章内容由本刊编辑陈洁莹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