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新秀 跨越文化之桥
四名宗乡总会奖学金得主,带着各自的梦想与使命,搭建文化桥梁。
文│钟芝娜 图│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提供

今年宗乡总会奖学金得主。左起:陈思静、黄政勋、李宇雯、林启雯。
23岁的黄政勋是华巫混血儿,他自学唐诗宋词,多看多讲增加中文词汇,凭借个人努力和优异成绩,成为首名获得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奖学金的混血儿,8月底赴中国复旦大学主修金融。
从补习到大学之路
黄政勋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数理中学,妈妈是华人,爸爸是马来人。高中毕业后原本在南洋理工大学修读计算机科学与商科双学位课程,但当时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的他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仅仅读了半年大学就退学,转而到私人补习中心教数学和物理。为了多赚钱,他朝九晚九,一周七天无休。
由于他教的多数是中国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并教好他们,他开始多以华语沟通,与此同时,也激发了他对中国文化与华文的兴趣。
他说,尽管妈妈是华人,小学的母语也是华语,但直到高中的华文水平还是在边缘线上,用华语教学还是颇具挑战,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华语。除了在日常交流中学习,他也浏览华文社交媒体,并且学习唐诗宋词。他的教学热忱和超强的学习能力获得补习中心认可,获得“金牌导师”称号。
在教学的过程中,黄政勋深感学无止境,没能完成大学教育始终是一个遗憾,“我其实挺喜欢学习,失去了才更懂得珍惜,我觉得就这样放弃很可惜。”于是他申请宗乡总会的奖学金,到中国深造。
他说,随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扮演日益关键的角色,他渴望投入这一历史进程,与亚洲最具潜力的同龄人砥砺前行,共同成长。他期许未来在金融界施展所学,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共荣的桥梁。
身为华巫混血儿,能获得宗乡总会的奖学金,对他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鼓励和肯定。他希望“不辜负这份荣誉,将来能作为华巫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促进我国的种族和谐尽一分力。”
宗乡总会是自2011年颁发奖学金,旨在为我国培育双语双文化优秀人才。每年的奖学金高达1万5000新元,没有合约限制,只要求奖学金得主在假期到宗乡总会或其属会实习。今年,共四人从12份申请中脱颖而出。
除了黄政勋,其他三名得主是:华侨中学(高中部)的李宇雯和林启雯,到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和经济学院深造;义安理工学院的陈思静,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进修。
从当义工到对金融界的憧憬
19岁的林启雯毕业于华侨中学,曾连续四年获得新加坡教育部语文特选奖学金。课业之外,她也积极投身社区服务,在巴西立—樟宜集选区的接见选民活动中当义工。她也是福州会馆华乐团打击乐组长。
当义工,源于中四时参加青年治理项目,参观接见选民活动后深受触动。过去四年来,她致力于协助居民撰写求助信,解决生活难题,改善处境。社区服务的经历让她体会到政策推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未来,她希望将来加入金融管理局,把在大学所学用于公共服务,参与本地金融体系发展。
从学校舞台走向国际关系
同样19岁的李宇雯,毕业于华侨中学,活跃于校内中文学会戏剧社“黄城夜韵”,当过演员和导演,也热爱写作,连续三年参加全国中学编采比赛,获奖无数。她决定主修国际关系,希望借助北京大学的平台,培养多元思维,善用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创新思维,为新加坡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21岁的陈思静则毕业于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商务专业,曾在通商中国工作一年,参与策划“慧眼中国环球论坛”,负责统筹超过600名国际参加者的报名流程,确保活动高效有序。她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录取,希望通过系统学习国际关系理论,将来在公共政策领域发光发热。

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在颁奖礼上致辞。
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在颁奖礼致辞时语重心长地说,新加坡和华社的长远发展,需要更多双语双文化的新生力量,在各自的领域发挥才能,为华社贡献所长,造福社会。

四名得奖者在12份申请中脱颖而出。居中的黄政勋更是首名获得宗乡总会奖学金
的混血儿。图为他们在颁奖礼上与蔡其生会长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