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总会81周年献礼
——老子《道德经》系列文化讲座
文图·沈芯蕊
约600人齐聚,会场鸦雀无声。原来大家都在认真聆听由南洋方氏总会举办的免费系列文化讲座《道德经》。主讲人是方氏总会专门从中国请来的《道德经》讲师卓晓艳教授。第一讲于2017年10月18日假新加坡莆田会馆大厦礼堂举行。
说起在新加坡开办《道德经》课程,卓晓艳不无感慨地说:“由于方氏总会不遗余力地宣传,才有今天的全场爆满的场面。他们对弘扬华族传统文化尽心尽力,连报社的记者都说应该给他们颁奖。”
由于新加坡是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所以,《道德经》课程在新加坡的开展,可不是一帆风顺的。据方氏总会《道德经》课程的联系人李轶岱介绍:2011年,租用李氏总合活动室举办老子《道德经》课程,出席人数仅一二十人;2013年,租用李氏总合活动室举办老子《道德经》课程,出席人数约三十人;2015年,租用福州会馆科室举办老子《道德经》课程,出席人数增加到五六十人。到了2016年,由南洋方氏总会举办老子《道德经》课程,租用宗乡总会礼堂,出席人数才跃升为200人。
为庆祝南洋方氏总会成立81周年,方氏总会再次邀请中国知名《道德经》导师卓晓艳教授,免费开办13天的“老子《道德经》系列文化讲座”。内容涉及东方哲学及自然规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非宗教、气功与政治宣传,旨在传扬中华文化。课程共13讲,分四个周末(星期五、六及日)和一个公共假日讲授,每天一讲。该课程的负责人方荣利表示:由于今年课程反应热烈,而原本安排的同安会馆礼堂只能容纳二三百人,报名人数远超预期,所以我们决定将老子《道德经》系列课程,改在新加坡莆田会馆大厦二楼进行。会长方永泉说:“81周年庆办81章节《道德经》课程,不仅是因为数字机缘巧合,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文化献礼,能让社会人群受益,有利中华文化传扬。”今年《道德经》课程只讲授前40章,后41章将在明年续办课程中讲述。方氏总会将根据今年听课人数和反应决定明年是否找一个面积更大的场地,让更多人能够受益。
卓晓艳教授是中国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前院长,《道德经》资深研究员,青岛市红十字会文化研究顾问。卓晓艳自1990年起潜心研究《道德经》20多年,对《道德经》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身为当今优秀的《道德经》导师,她热心传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地四处讲解《道德经》。课程联系现实生活,深入浅出地介绍老子道德经的内在奥妙与大智慧,为生活点燃明灯,为事业开拓新视野,为人生和谐美满铺垫基石。
据卓晓艳教授介绍,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道德经》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中国首个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德经》开篇阐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括性描述。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本源,是涵盖万事万物客观发展的规律。符合发展规律的事物即是“德”,违背自然规律是“不德”。虽历经2000多年,其思想体系仍适用于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很多人对《道德经》有自己的理解。中国中央电视台资深新闻人白岩松在《被念歪的〈道德经〉》一文中写到:“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道’是一个源起。任继愈老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但也有很多人(包括我)认为,这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我看来,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我相信如果把《道德经》翻译成白话文,给‘反腐’中进去的官员一人送一本,全得号啕大哭,后悔死了。但是得意的时候看这些文字,又怎能悟出其中的意义呢?很难。”
南洋方氏总会对华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都不遗余力;从当天会场爆满也可看出公众对《道德经》文化讲座的渴求。可现场人气虽旺,大部分却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比较少。华族文化,在以英文为主的社会如何更好的推广以及让年轻人感兴趣,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