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eople, Yuan #164, Yuan Latest Issue, Yuan Magazine, /谢瑞云:追求艺术与生活的品质

谢瑞云:追求艺术与生活的品质

文 · 章秋燕     图 · 受访者提供

谢瑞云

初次和谢瑞云老师通电话,将访谈地点约在了宗乡总会的会所。采访当天,我刚抵达,就收到谢老师的短讯,原来她早就到了。我环视四周寻找谢老师的踪影,只见一名穿着时髦、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的长者站在不远处。一见到我,就缓缓地朝我走来,舒展、平衡、精炼、挺拔,具有舞蹈家隽永的艺术气息。她露出和蔼的笑容,伸出温暖的右手和我紧握,顿时让我和一位芭蕾舞界的前辈拉近了距离。闲谈中才知道这位长者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生活上的大小事,她仍亲力亲为,精力充沛得令人难以置信,我不禁心存羡慕和钦佩。

 

童年的记忆 学堂的滋养

谢瑞云来自印尼,1937年出生于苏门答腊省首府棉兰。她在家中排行最小,上有大姐和五名哥哥。小时候的她总爱随着姐姐哥哥们到处乱窜,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住家是一间宽敞的咖啡店,就在火车站的对面,地理位置优越。咖啡店就是她观察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客人的人生课堂。

不料侵略印尼的日军后勤士兵把咖啡店作为栖身之所,因为日军屠杀民众、使用暴力、抢劫掠夺、奸淫妇女、虐待俘虏等残暴行为众人皆知,附近民众无不惊恐万状。日本士兵与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家人更是胆颤心惊,整个咖啡店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似的,大家都尽可能地躲在房间里。不久后,军情日渐紧张,战斗机不断在空中盘旋,发出轰隆隆的响声。由于当时棉兰已经危在旦夕,谢瑞云一家躲到乡下去避难。

谢瑞云大约十岁时,父亲携带着一家大小到新加坡开旅行社——三和旅行社,这可是当时第一家旅行社。在他和员工的努力下,很快成为当时新加坡数一数二的旅行社。后来,除了她与四哥、五哥继续留在新加坡外,父亲安排姐姐和其他哥哥到马来西亚槟城接受教育。

在新加坡,谢瑞云寄居在一名住在加东一带的亲戚家。两、三年后,父亲找了一间房子,才举家搬到后港,进入了新民学校。谢瑞云就在这所人情味浓厚的新民学校完成了她的小学教育。

“小学毕业后,我先到南侨女中读书,在那里虽然短暂,记忆却是美好的。南侨传承传统华校互相扶持的校风和一起克服困难的‘大我’互助精神,令我印象深刻。在机缘巧合下,我很快就转校进入了南洋女中。”

当时的南洋女中,由年轻的刘韵仙校长主持校务,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并重。校方给学生提供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和发展她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据说她20多岁时曾经从事新闻工作,有访问缅甸、法国、古巴的经历。“我的第一个舞蹈节目,就是学缅甸舞。我没有去过缅甸,但是学习缅甸舞让我对陌生的国家有浪漫的想象。缅甸舞以半蹲、全蹲、跪为基础,须协调配合手、脚、胸、腰、头多个身体部位,学起来并不容易。很多年后,我才知道缅甸舞受缅甸傀儡戏的影响,参照的是提线木偶的动作。和芭蕾舞对身体部位的协调完全是两回事。学起来不是太容易,但我学得津津有味。”

 

参加歌咏队 走进话剧圈

六十年代,何其芳的诗歌《生活是多么广阔》写着“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谢瑞云学舞蹈得心应手,对其他门类的艺术也很感兴趣。她就像何其芳诗歌里写的那样,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在朋友的邀约下,她参加了最早期丽的呼声歌咏队,她的五哥谢丕龙是丽的呼声合唱的钢琴伴奏。当时歌咏队的负责老师是已故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梁荣平。

同样来自棉兰的南中同学陈明菊,看到谢瑞云对表演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介绍她参加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青年人的新加坡艺术剧场。“我特别崇拜艺术剧场里的老前辈,如刘仁心、王秋田、林晨等人,他们不仅照顾年轻人,无私地和我们分享他们满腹的知识,浓浓的团队精神也把大家拉在一起。”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谢瑞云校内校外活动缤纷多彩,绽放着青春的火花。

1961年,谢瑞云从英国回来以后参加《女子公寓》的演出,饰演交际花陈佩佩

去英国留学前,谢瑞云参加了三出话剧演出。第一部是1956年夏衍的《上海屋檐下》,饰演剧中五对夫妻里的一个小人物。剧本写西安事变以后民族危亡之时,“弄堂房子”中上海小市民的生活困局。第二部是1960年演出前苏联作家雅鲁纳尔的《破旧的别墅》。这部独幕剧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一场反间谍斗争。全剧只有女间谍和工程师两个人物,故事发展曲折、情节多次反转,演出效果非常好。第三部是1961年她从英国回来以后参加于玲的《女子公寓》的演出,饰演交际花陈佩佩。同台的演员包括高金凤、梁巧珍、张莲英等。“当年的艺术剧场非常风光,演出至少一个星期,场场爆满。另外,道具布景服装由剧场自己制作。在六、七十年代,艺术剧场也呈献了不少原创话剧和舞蹈作品。我很庆幸,三部话剧让我终身受益。”

 

走进芭蕾的世界

1955年,谢瑞云在维多利亚演出独舞《黑玫瑰》

谢瑞云至今仍旧感激拉小提琴的大哥谢丕汉带她去看芭蕾舞电影《红菱艳》(原名《红舞鞋》),这部在1948年放映的改编自安徒生童话故事的电影,让她走进芭蕾世界。虽然那时并不完全理解电影编导把安徒生童话里的信仰和物欲的矛盾,转化为电影里爱情和艺术对立的深层寓意,但女主角像一只在空中飞旋的天鹅舞姿,牵动了第一次接触芭蕾舞的小孩的心弦。她真有几分羡慕、几分好奇,女主角如何能做到用脚尖站立和舞蹈。大哥见她对芭蕾舞有浓厚兴趣,就鼓励她到著名银行家叶平玉从英国学成归来的女儿叶玉英(Maureen Yap)在牛顿路附近开设的芭蕾舞学院学习。“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道十一岁的我从哪里来的勇气,不管三七二十一敢自己主动去报名。那年代,芭蕾舞给人的印象是属于西方贵族的艺术,对想学的华校生来说,只能望梅止渴。不过自从看了芭蕾电影后,让我觉得芭蕾艺术的精致、优雅,我着实太想学了。”对芭蕾舞蹈的向往与好奇,让谢瑞云在仅用英语授课、法语芭蕾术语的班级里勤奋学习。成功绝非偶然,机会偏爱有心人,叶玉英老师很欣赏谢瑞云的天赋、才华和内在的干劲,选用她担任芭蕾舞剧《白雪公主》的男主角,反串王子。并在另一个晚会里,演出难度高的独舞。此外,她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英国皇家舞蹈学院的初级和中级考试。叶老师鼓励她到英国芭蕾名校(Phillip Bedelle Ballet School)深造。在父母的支持下,1957年谢瑞云抱着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乘坐36个小时的飞机前往英国伦敦,整个航程须在五个中东国家停顿。

叶玉英为谢瑞云(右)编排的吉普赛舞

1959年在英国伦敦观看芭蕾舞剧

谢瑞云抵达英国伦敦后,父亲朋友的女儿带她住进了专为来自马来亚和新加坡学生设立的“马来亚堂”宿舍,开启了她自立自强的人生。在当时知名的芭蕾教师Philip Beddle的指导下,谢瑞云夜以继日勤学苦练。因为热爱自己选择的艺术,朝乾夕惕,不敢旁鹜。她几乎每天泡在练功房里,尽管脚肿了皮破了她都依旧坚持。因为她深信,机会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英国的留学生生活,也让她深刻感悟到经典作品的精湛与厚重,因而对当下一些把《天鹅湖》改得面目全非的做法,无法苟同。

她毕业那年正准备回国时,恰巧遇到意大利歌剧团到伦敦甄选华裔舞蹈员,她通过面试,被录取了。“我很感恩自己在回新加坡前,能有这个学以致用的宝贵经验。虽然是个小角色,在意大利半年的巡回演出,让我长知识、增见闻。这次的机会不仅让我有机会赚一些零用钱,更是深深感觉到艺术天地的宽广,学会了在一个陌生文化环境独立生活的能力。”她的父母亲也特地飞到意大利米兰探望她,让她感恩、感动,激动不已。

传递芭蕾的优雅

学成归来的谢瑞云,希望为芭蕾舞蹈教育尽一份力。毕竟那个年代,芭蕾舞学校不多。经过了一番努力,在朋友张伟民的帮助下,在庆利路处开了一间芭蕾舞蹈学院——瑞芭蕾舞校(Swee’s Ballet School)。60年代初,舞蹈活动非常蓬勃。许多华校校友会经常组织音乐舞蹈晚会的演出。舞蹈爱好者热心学习马来舞、印度舞之外,也有不少华校生对学习芭蕾舞感兴趣,希望通过系统的芭蕾培训提高自身的舞蹈技艺。与她当初在叶玉英老师的芭蕾舞学校情况不同的是,她的学生都是来自南中、南侨等华校,其中包括钢琴家蔡嘉宾的弟弟蔡嘉裕。能传递芭蕾的优雅,为他们提高技艺出一份力,她感到特别高兴。

学生当中,也有些家庭经济拮据,不易负担学费的学生。但是如果他们真心想学,谢瑞云很乐意免掉他们的学费。钢琴家蔡嘉宾的弟弟蔡嘉裕便是一个例子。嘉裕有潜质、也非常努力,表现优异。在谢瑞云的鼓励下,远赴英国深造,后来考入苏格兰芭蕾舞团,参加了很多该团名作的演出。蔡嘉裕多次在接受采访时,总是提到恩师当年的教诲。他印象最深的是谢老师举手投足中优雅的气质和美的品味,教学进度和教学心理技巧的把握。舞蹈学院的口碑甚好。从最初的十多个,迅速地增加到一百多个。“做为一个芭蕾舞蹈教育者,赞美学生们动作漂亮、夸奖他们的记忆力好,称赞他们的节奏感准确,都很重要。老师的赏识是孩子学习热情的推动力。”

婚后的谢瑞云,相夫教子,扮演人生的新角色。她把芭蕾舞蹈学院送给了学生杨毅,希望他把学院搞好。

 

追求艺术与生活的品质

早已退休的谢瑞云,最大的嗜好是到醉花林俱乐部,向来自中国的马青老师学唱民歌和流行歌曲,生活过得简单快乐。除此以外,她也在家中唱卡拉OK,每天早上到楼下散步和游泳。或许是她一直以来都很自立的缘故,使得她在许多事情上都不依靠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女儿。“父母亲健康,孩子就幸福。父母亲若不健康,孩子就受罪。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照顾好。” 

“一代人有一代的故事。追求艺术品质的卓越,让艺术成为对现实人生超越和升华的一种方式,应该是不会因为时代而改变的追求。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泛滥的时代,成为艺术家太不容易了。大家一起加油吧!”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

Home/People, Yuan #164, Yuan Latest Issue, Yuan Magazine, /谢瑞云:追求艺术与生活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