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晚宋的《潇湘水云》
文图·庄永康
靖康之乱爆发于公元1127年,女真族入侵,把大宋皇帝宋钦宗、太上皇宋徽宗与皇族、后妃、官吏以及十万首都平民百姓俘虏而去。北宋皇朝元气大伤,国都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迁到临安(今浙江杭州),进入了“南宋”时代。
南宋的偏安,延续了约一百五十年。北方民族再度入侵,公元1279年,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朝。
中华文化向以汉族为中心,说起宋史,自不免壮怀激烈。但是以琴文化的弘扬来说,其实从南宋末期进入元朝之际,临安出现了一个光芒四射的琴学流派—浙派,孕育了出色的一代代琴家,留下了至今仍回荡不已的传世琴曲。
九嶷山云水空濛
郭沔(字楚望),是浙派的一代宗师,所作《潇湘水云》一曲,七百四十年后的今天仍受人喜爱。以时间论,巴哈、莫札特也还未打破他的记录!
当然,古琴的记谱,并不如西洋音乐五线谱那么严格。就以《潇湘水云》来说,明清以来便有五十多个版本。不过,郭楚望的著作权无可置疑。从现传的琴曲录音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这位作曲家洋洋洒洒的旷世之才。
《潇湘》演奏时长通常超过十分钟,是首大曲。笔者是通过龚一所著《古琴演奏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而习得此曲的。书中所载乐谱,五线谱与减字谱平行,注以查阜西传谱、龚一整理字样。全曲共分十三段,加上一段泛音收尾。
一至三段,为和缓的散板,琴家远望烟雾笼罩的九嶷山,潇湘二水与云天汇融,百感交集。开场的泛音,透析山色的空濛。第二段,泛音转化为实音,景物的轮廓出来了。第三段,仍在漫游遐想,却在结尾“捏撮三声”时突然紧绷,制造了山雨欲来的戏剧效果。第四段,左手中指按一弦的急速“往来”,掀开乐曲的动感段落。第五段,挥洒酣畅。六段为四段的重复,七段是五段的高音变奏,(简谱)3366i66-/2233533⋯⋯亢奋激昂,是全曲的高潮。
这不是钢琴谱而是古琴谱!音乐史家吴钊说,《潇湘》中的高音与低音部两个旋律交错,使乐曲带有西方音乐“复调”的因素,产生“立体”的结构。
第八至十二段,散板自由,纵目怀想,颇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感。第十三段以“打圆”带入变奏,峰回路转,感喟更为深切,留下寂寂无奈的余韵。十四,泛音收结。
独具特色的琴曲创作
笔者最初接触这首琴曲,是从龚一古琴CD专集《潇湘水云》(厦门音像出版社,1993年)中听到的。接着在龙音制作、龚一主讲的《古琴入门》教学VCD中,观看到龚老师的示范影像,见他弹到激情的乐句时,仍然从容不迫,堪为琴家表率。《潇湘》不是一首入门曲,龚老师的演奏,似乎是想以他的琴艺向我们这些“入门”者微笑招手:你也来吧!
龚一演奏版的潇湘,主要根据清康熙六十年编刻、雍正二年(1724)成书的《五知斋琴谱》。中国唱片公司“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俗称老八张),卷二,吴景略专辑中的《潇湘》也根据五知斋。此曲最早见于明初《神奇秘谱》,明谱西麓堂琴统、清谱大还阁和自远堂等也收录此曲。
《潇湘》之外,郭楚望传世琴曲还有《泛沧浪》等,也有作品已经佚失。他是怎样的一个乐坛人物?许健先生在《琴史初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六章“宋元”中指出,南宋建都临安(浙江杭州),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著名的琴师都集中于此,称为浙派。郭楚望,是主张抵抗侵略的光禄大夫张岩门下琴师,对浙派饶有贡献。
许健认为,郭楚望继承、发展了传统的琴曲,并有独具特色的琴曲创作,这些琴曲通过他的学生刘志方传授给杨瓚的门客徐天民、毛敏仲。从此,浙派的琴曲艺术一直影响到元、明各代。
抒发一种“倦倦之意”
关于《潇湘》的解题,“老八张”中有段话是这样的:“(郭楚望)遥望九嶷山,被潇湘云雾所遮蔽,激起他对南宋朝廷腐败的不满和对自己身世的伤感,遂作此曲表达他那愤懑的情怀。”乍看之下,一介琴师的郭楚望,好像还要通过文艺鞭挞当局,当起革命家呢!
还是许健先生一针见血,引《神奇秘谱》的话说,作曲家雾中看山,抒发的是一种“倦倦之意”。曲子以水云为题材,则“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如此的“悠扬自得”,许健认为,是“一个琴师只能采取的解脱办法”。
客观而论,有宋一代,典章制度是非常完备的,可说是当时世界之冠。文学艺术伦理哲学的研求,也从未间断。怪只怪重文轻武的国策,让“主和派”朝臣的动议往往压倒了“主战派”官员,造成国防上无法挽回的缺失。
要说宋朝流行什么意识形态,那是从上到下贯彻到底的享乐主义:达官贵人蓄养家妓,非常普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毫不例外。要是宋史没骗我们,承平时刻,连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官府也是“声伎满前”的。只是敌人打进来了,国难当头,他才不得不捐出财产,“毁家抗元”。
(作者为本地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