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Oneness #32, Oneness Magazine, /灌溉友谊之苗

灌溉友谊之苗

改变对外籍学生的刻板印象,培植互助互敬的同窗情谊。

文|苏秉苓  图|受访者提供

三年前成功考入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商业管理系时,土生土长的王伟豪(24岁)就听学长“劝告”,尽量避免与某些国籍的学生合作,因为“他们不太做功课,作业都由你一人包办。”

开始时,他言听计从,与外籍学生只是点头之交,既不排斥,也不主动接触。

几个月后,当他随性地参加国际连接(International Connections,简称ICON)主办的大型国际村文化节活动后,就改变了他对外籍学生的印象,朋友圈从单一的新加坡国籍扩大至联合国般,还促成他担任ICON主席一职,积极灌溉外籍和本地学生的友谊之苗。

舞动吧!随着潘鸿章(前排中间戴眼镜男生)舞起双手扭扭腰,感受ICON国际文化村的青春节拍!

迎新会促进交流

 

王伟豪说:“外籍学生也非常用功,和他们同组做专题作业,只要他们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就能克服语言障碍,彼此合作愉快。”

新大的8000多名学生中,一成多来自海外。所有外籍学生会自动成为ICON会员,本地学生则可报名参加。

ICON之下设有12个不同国籍的文化俱乐部,经常举办各类文化工作坊、美食介绍等交流活动,加深学生们跨文化认知,相互尊重。

ICON每年会主办三大重点活动——迎新营、国际文化节及朋辈互援(Buddy Programme)。参与迎新会的本地与外籍学生各占一半,是海内外学生交流的第一站。

王伟豪说,迎新会最大用意是为国际与本地学生提供“说话”平台,“先从身边的小事聊起,像新加坡有小贩中心,你的国家有什么街边小吃等,大家谈得越多,越能除去国籍身份和文化背景,找到彼此的共同点。”

朋辈互援,消除文化差异

 

ICON国际文化村上可以体验不同国籍的文化,王伟豪就跳起了“改良”的菲律宾竹竿舞。

 

大二的马来西亚籍学生潘鸿章(22岁,法律系)不久前接过ICON主席之职,他鼓励本地同学参与朋辈互援计划,协助短期交流的国际学生认识新加坡社会,更舒服地融入新大生活。

五年前来新的中国云南女生王可昕(24岁,商业管理系大二,ICON副主席)也说:“去年,中国连接这个文化社团的委员会只有一个新加坡人,今年增加到11人,大家逐渐意识到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同样从ICON获得情感支持的是韩国出身、在美国和泰国念中小学的金彩媛(22岁,商业管理系大三,前ICON副主席)。刚到新大时,尽管能说一口流利英语,但对本地人常用词语如Art Friend(文具店名)、CC(民众俱乐部)等一知半解,还好第二学期她加入ICON,结交更多本地和国际学生,生活上的不适应迎刃而解,自己还受邀到新加坡同学家中,庆祝农历新年,第一次体验拿红包吃柑等习俗。

金彩媛说:“新大有系统地介绍不同文化,不仅促进跨国籍文化交流,也让外籍学生更宾至如归。”

去年,新大第二度获国民融合理事会颁奖,肯定它为本地社会融合、促进异国文化交流的努力及坚持。

ICON国际文化村的泰国文化俱乐部摊位,让国际学生一尝道地的泰式零售。

大学帮忙找临时父母

 

除了ICON,新大也为100多名外籍学生“做媒”,安排他们到志愿参与“殷勤好客家庭计划”(Host Family Programme)的90个本地家庭当一年的“家人”。本地家庭除了协助外籍学生解决日常起居难题,逢年过节也会聚餐或邀请他们到家做客。

郭伟兴(68岁,退休)和蔡瑞銮(66岁)夫妇12年来,接待16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干儿子”“干女儿”,向他们介绍本地的公共交通、消闲和体育设施、日常生活细节等,也协助他们以信用卡网购机票、提供租房咨询等。

郭伟兴夫妇是好客家庭,原因是当年他们的独子到英国进行半年交流时,在没有熟人的情况下,受到当地一个教会组织家庭的接待,儿子每周受邀共享晚餐,庆祝节日,慰藉思乡之苦。

蔡瑞銮说:“所以我们决定要效仿他们,接待外籍学生,协助学生适应。”

他们第一个“干儿子”是来自西安的新大生,与自己的儿子同年,性格相仿。他们还记得这个年轻人毕业不久后,突染重病入院动手术。

“当时我们四处奔走,介绍认识的医生给他,轮流到医院探望,并安顿赶来看他的父母亲。”还好现在雨过天晴,他们还经常往来。

郭伟兴打趣说:“有的学生对新加坡的认识比我们还多,像今年接待的来自越南的大一生阮俊明,就是个新加坡通,他知道丹戎巴葛区有条韩国餐街、滨海艺术中心的阳台可以免费欣赏新加坡河夜景等,教会我不少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