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中药
文 图 · 李曰琳
中医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黄帝内经太素》一书曾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能够防治疾病。
《黄帝内经》中也有叙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说的就是食疗对于疾病的祛除作用。
其实,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比如厨房里,就有很多可以治病的食物,好多已经是家喻户晓了。这里我们看看厨房里一些可以治病的调料吧。
姜
先说说新加坡各族民众都吃的姜。
姜是中医常用的药物,也是佐餐之品。由于治疗上的需要,通过不同的加工炮制,分为生姜、煨姜、干姜、炮姜等。
我们厨房里常见的是生姜,属于解表药,性温味辛,入肺、脾、胃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和解毒的功效。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于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于预防感冒。但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的辅助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
生姜也是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治疗胃热呕吐。
人们知道吃生鱼片时都会配姜或紫苏。除了因为生姜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之外,生姜还有解鱼蟹毒性的作用,单用或配合紫苏,可以治疗中鱼蟹毒、呕吐腹泻等症。
姜确实是厨房里不可多得的一味良药。连生姜的外皮,和冬瓜皮、桑白皮一起煮水,还可以利尿消肿,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葱
葱也是厨房里常见的料理佐料。中药以新鲜的葱白入药。葱白性味辛温,入肺、胃经,具有发汗解表,通阳的功效。葱白的发汗作用较弱,所以主要用于感冒轻症,或配合其他解表药作为辅助,以助发汗。例如著名的《肘后方》里记载的葱豉汤,以葱白、豆豉为主,治疗感冒风寒初起、头痛鼻塞、邪轻病微者,或温病初起而有恶寒者。
葱白辛温,能通阳气散阴寒,配合附子、干姜等同用,可以治疗阴寒里盛,阳气不振的腹泻腹痛、脉微等症。
葱白炒热外敷脐腹,可以治疗膀胱气化失司引起的小便不利,以及寒凝腹痛等症。
大蒜
厨房里另一常用食材大蒜也是一味中药,具有杀虫、解毒、消痈的功效。大蒜性温味辛,入胃、大肠经。《新修本草》记载大蒜还有下气、消谷、化肉的作用,所以韩国人烤肉时多配大蒜,能够促进消化解油腻。现代药理研究,大蒜素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大蒜煎服可以治疗痢疾或腹泻。另外大蒜和槟榔等药物配伍同用,有一定的杀虫作用,如钩虫病、蛲虫病等。
胡椒
胡椒是新加坡厨房里最常见的调味料,花胶汤洒上胡椒粉,既调味又能增进食欲。胡椒辛热,入胃和大肠经,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故用于胃寒所致的吐泻、腹痛等症,常配合高良姜、荜拨等同用。也可单味研粉放膏药中,外贴脐部,治受寒腹痛泄泻。
川椒
川椒,又名花椒、蜀椒,随着麻辣香锅和四川火锅的普及,已越来越被新加坡人接受了。顾名思义,很多人容易将川椒与胡椒混淆。胡椒是胡椒科植物胡椒鄂果实,而川椒是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壳。
《本草纲目》记载:川椒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川椒味辛,大热,性味更强于胡椒,入脾、胃、肺、肾经,能够温中止痛,暖脾止泻。可与党参、干姜、饴糖配伍,治胃腹冷痛;与苍术、陈皮、厚朴、甘草等同用,治寒湿泄泻。
川椒炒热,布裹温熨胃脘部,可缓解胃腹冷痛。
川椒油可以使蛔虫中毒麻痹而达到驱虫作用。中医名方乌梅丸,就是使用川椒配合乌梅、黄连等制成,用于治疗蛔厥症:一种因蛔虫感染引起的急性腹痛和四肢厥冷的病症,效如桴鼓。
茴香
茴香,是西餐也常用的调味料,具有调中醒脾,开胃进食的功效。茴香有大小茴香之分,大茴香又叫八角茴香,性味、功效和小茴香相近。茴香辛温,入肝、肾、脾、胃经,具有理气止痛,调中和胃的功效。中药入药以小茴香为主。
《景岳全书》中的方剂暖肝汤以小茴香配伍肉桂、沉香、乌药、当归、茯苓、生姜等,功效散寒理气止痛,是治疗阴寒小腹疼痛、睾丸疝气等常用药。
小茴香与吴茱萸、橘核、荔枝核等配伍,又能温中散寒止痛,临床常用来治疗脘腹冷痛的痛经。
姜黄
姜黄是新加坡最喜闻乐见的厨房里的中药。咖喱的原材料就含有姜黄。姜黄还是天然色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美食中。姜黄性味苦、辛、温,入肝、脾经,具有破气行血,痛经止痛的功效。姜黄辛散苦泄,常与当归、红花、白芍、延胡索等配伍,有破血行气,痛经止痛之效,可治疗因血瘀气滞所致的胸胁疼痛及经闭腹痛等症。
姜黄还可与羌活、白术、海桐皮等同用,可活血止痛,治疗四肢及腰部的风湿痹痛。
姜黄被人类使用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古印度及中国古代都曾使用姜黄来治疗发炎性疾病、保护肝脏、皮肤疾病、创伤等。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姜黄具有抗氧化及抗发炎的功能,能帮助人体对抗许多疾病。它既是很好的中药、很好的天然养生保健品,也是美味料理不可缺少的调料。
厨房里信手拈来就有这么多中药,可见中药已深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了。药食同源,食物和药物虽然同源,但有界限。食物性质平和,药物则性味相对厚重猛烈,因而食物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食养”“食疗”两方面,主要应用于保健和预防疾病。食物和药物一样,都有四性五味,在选择药食同源进行食疗时,也应先了解自己的体质属性,对症食疗,才不会适得其反。
(作者为中医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