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族建构之路
文图 · 郭振羽
今年新加坡建国60周年。
回顾当年新加坡独立面对的情况,只是一个面积仅530平方公里的孤岛;缺水,缺电,缺道路、住屋、学校,只有一个深水港;但是没有工业,没有农业,也没有腹地;深水港的货物从何而来,又能往何而去?当年的新加坡,在战后刚开始重建,可谓百废待兴;同时也面对战后婴儿潮,失业率高达9%,年均国民所得只有450美元,还是个开发中的国家,属于所谓的“第三世界”。独立60年后,今日(2025年),新加坡人均国民所得已经超过九万美元。
二战之后亚非各个殖民地纷纷独立,一般以“民族自决”作为新生国家独立建国的基础。根据“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概念,带动民族意识的兴起,经过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争取独立。民族国家强调的是单一的民族、单一的文化、单一的宗教、单一的语言和单一的国家认同。
新加坡共和国的独立,依李光耀自己的说法:“我在偶然间创造出了新加坡这个实体,进而有了新加坡人。”(李光耀,2011,第270页)换句话说,是先有新加坡,再有新加坡共和国,然后新加坡人的概念才出现,最终成为全民以及国际公认的身份认同。
新加坡缺乏“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的基本素材。首先,新加坡是个移民社会,三大主体民族分别来自三大文明,加上作为殖民主体的英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很多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寄居新加坡,各自忠于自己的“祖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新加坡既没有一部长远的共同历史,也没有一部争取民族独立的奋斗史。新加坡的独立是被迫的,没有人为独立流过血,因此也没有国家/民族英雄。
回顾当年新加坡独立的经历,可说是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被迫独立。李光耀和他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经过多年努力,带领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前后不过两年,却因为政策不和,纷争不断,被迫脱离联邦独立。李光耀和他的团队,多年希望建立一个平等民主“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而不是“马来人的马来西亚”),终究化为泡影。他在回忆录中,坦然承认新加坡被迫脱离马来西亚联邦一段历史,是他终身一大遗憾。
新加坡独立建国面对的挑战,除了在经济、外交、国防方面求生存求自保之外,更要在面对多元分歧的社会上建立共同的国民意识,也即是建立一个融合统一的新加坡社会。根据人类学者安德森(B. Anderson)的理论,民族的建立都是基于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新加坡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要比其他东南亚国家要做出多倍的努力。独立60年以来,新加坡坚持推动一些重要措施建立国族意识,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教育改革:将原来的四大源流融合为统一的国民型学校,统一学制、统一教材、统一教师训练;同时推行双语教育,以“英语+母语”授课。
在建国初年,为了国防,也为了建立国民意识,新加坡开始实施国民服役制度,规定全国男子年满18岁必须服国民兵役。在服役期间,来自不同民族、社会阶层的男子,经历了共同的军事训练和生活经验,培养了对国家的认同与忠诚。经过超过半世纪的推行,可说已经成为新加坡男子成长洗礼的一部分,也是建构新加坡国族认同不可或缺的部分。
同样重要的还有新加坡学童每天朝会需要朗诵的“新加坡国家信约”(Singapore National Pledge)以及唱国歌。早在1966年,建国元勋拉惹勒南(S. Rajaratnam)提出“一个国族、一个新加坡”(one united people in Singapore)的愿景。经过内阁通过,“新加坡国家信约”正式成为新加坡国民身份认同和国家精神的象征。如今,唱国歌和诵念信约已经成为新加坡公民,尤其是学生和军人,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每个新加坡公民的共同记忆和对国家认同的核心理念。
除此之外,还有每年隆重举办的国庆庆典,每年一度的国庆群众大会,以及包括“春到河畔”“妆艺大游行”等节庆活动。多年以来,这些常年活动,已经成为新加坡构建国族意识的重要机制。
综合以上所述,新加坡的基本政策方针是多元并存,尊重多元语言、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同时确定四种官方语言,在法理上平等对待。新加坡在独立之后,施行诸种政策,设法在多元之中求同存异,建立共识。一方面尊重各个族群的不同文化传统,保留母语,不求统一;另一方面却是要培养全社会以英语作为共同语,同心协力追求“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新加坡国民信约》用语),谋求建立“多元一体”(费孝通教授语)的新加坡国族。
兹以《国民信约》再做说明。
中文版信约译文如下:
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这个51字信约值得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已经清楚点出新加坡种族、言语、宗教多元的现况,不求同化统一;第二部分指明新加坡建国目标是要“团结一致,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
第一部分是接受现况,尊重多元,不求统一;第二部分是追求未来的理想。这个建国理想超越了“民族国家”的局限,建立共同追求理想的国度。这是追求建立“公民民族主义”(civic nationalism),有别于传统的“种族民族主义”(ethnic nationalism)。或者可以说,新加坡人是以公民身份,而不是以族群身份追求共同的理想,也是新加坡人建立“社会契约”(social contract),作为建立国家认同的基础。
以新加坡的发展状况看来,多年来不同民族群和语言群人口已经在居住、教育和职业等方面,都呈现整合的趋势。在多元形态下,新加坡国族认同的建构,势必要经历长久的过程,需要国民的共同努力。经过超过半个世纪的努力,这种新的国族认同,已经在逐渐成长加强中,但是同时也不断面对新的挑战。遥望前程,国人还需如《国民信约》所宣示,要“继续努力,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新加坡开埠200多年,由中国南来的移民也经历了200年的历史。自开埠以来,华裔移民以及其后代,始终占新加坡人口多数,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之外唯一以华族占多数的独立国家。这200多年间,华族的身份认同由于历史原因,经历多次的嬗变:由19世纪的“过番客”,到“华侨”,到“华人”,再到“新加坡华人”。
以上归类只能说是个笼统的叙述,因为新加坡的华族社会从来都是多元的。从19世纪“侨生”(海峡华人)和“新客”(过番客)之分,到20世纪“华校生”和“英校生”的分歧,到21世纪之后“原居民”和“新移民”的矛盾。可以说新加坡华族从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的群体。在每一个阶段,华族社区之间一方面是矛盾不绝,同时双方致力融合统一的努力从未间断。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持续长期努力在“分”与“合”之间的磨合,甚至于可以说,是个长期“流动”的过程。
在多元形态下,新加坡国族认同的建构,势必要经历长久而漫长的过程。经过60年的努力,这种新的“新加坡人”认同,已经在逐渐成长中,但是同时也不断面对新的挑战。在多次演讲中,李光耀也曾提出疑问:新加坡到底能不能达到我们的理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根据《联合早报》报道,在2011年的一次活动中,他指出,“新加坡是在人民都没有共同点的基础上慢慢建立起来的,今天所谓的,‘新加坡人’只能算是个概念……”他认为新加坡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或许还要多四五十年时间。(《联合早报》,2011.01.22)
如此说来,不论是“新加坡人”还是“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认同,都是个需要持续努力且尚待完成的旅程。
即将于10月出版的文集《新加坡国族建构之路》搜集我在这10多年以来所发表的相关文章,前后发表在《联合早报》《源》《怡和世纪》《亚洲周刊》等刊物。我要感谢新加坡社科大学的同事罗福腾、符诗专、李伟雄;还有《怡和世纪》已故老编林清如和忘年老友南治国的切磋鼓励。也特别感谢龙溪会馆、孔子文化基金以及郭氏汾阳总会慷慨捐助出版经费。
我们1973年移居新加坡,到今年满52年;这本小书就算是这个老移民献给这片新土60岁生日的献礼。
注:本文为作者新书《新加坡国族建构之路》自序。
(作者为本地资深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