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操”在新加坡的故事
文图 · 黄兰诗
早操,可能是本地再亲民不过的大众化运动了。在新加坡这一看似普通的健身运动,从特殊群体的“专利”到大众化,却也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过程。当我们回首时,仍能让人五味杂陈。
20世纪40年代前的早操——学生的“专利”
19世纪中叶开始,英国殖民者把包括体操在内的现代体育逐渐带到新加坡,通过军队、社会俱乐部、体育俱乐部和教育部门流行开来。当时,除了军队以外,安排体操锻炼的仅为一些学校。
20世纪20年代的本地学校,有条件的不仅有体育课,还有早操(又称“朝操”“晨操”),即学生上课前,先集中在操场做10分钟左右的“早操”。不过,就南洋的华校而言,不少学校是利用祠庙会馆创办的,场地受限,很多连操场都没有,这样的学校当然就谈不上做早操了。
不过,有关早操并无统一教材,由各校自行设计动作。有些学校登报宣传自家特色时,还把“早操”列入其中,说明做早操仍未普及。例如星洲养正学校1939在报纸上宣传自己的“体育行政”时特别说到了“早操”,强调“早操能培养学生早起、守时、爱好运动的良好习惯,又能锻炼身体,调剂身心”。该校周一至周六早上8点到8点15分是早操时间,教材由教师根据年级自编,且定期更改。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计入成绩,缺席者以缺课论。当年有“早操”的学校大概都是类似情况。有些既有寄宿生又有走读生的学校,开始是所有学生都要做早操的,但考虑到走读生到学校已是汗流浃背,诸多不便,后来只要求寄宿生早上6点多到操场出操。40年代初的南洋女中便是如此。
总之,在20世纪40年代前,“早操”已经在本地不少学校流行,成为锻炼身体、调剂身心的集体运动项目。
昭南时期的广播体操——奴化的工具
日本侵占新加坡后,全面实施奴化政策,致力于建设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其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是强制本地人做广播体操。
据说,美国Metropolitan人寿保险公司为了促进客户健康,从1925年开始通过广播播送“广播体操”广告节目。受此启发,日本开始出现广播体操,并且从1928年起以学校为中心迅速流传。不过,这一单纯的健身运动后来发生异变,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后,清晨做广播体操前唱国歌、面向皇宫方向遥拜,操后唱爱国进行曲成为日本民众的日常“功课”。本来是锻炼身体的早操被赋予了新的职能,成为政府进行“国民精神总动员”、培育忠君爱国思想的工具。
-600x797.jpg)
图1:本地老师学做广播体操(图源:《写真周报》第258号,1943年)
日军侵占本地不久,要求各地“国民学校”选拔老师集中受训,在日本人指导下学做日本的广播体操(图1),然后回校教学生。在诸如“现地工人养成所”一类的教育机构,日本教员则直接带领学生做广播体操(图2)。广播体操从此在本地出现。

图2:“现地工人养成所”学员做早操(图源:《写真周报》第258号,1943年)
对于有无线电广播的学校,日本占领者要求收听东京中央放送局的无线电广播,跟随广播体操音乐与日本本土同时做操。在日军侵占前,本地采用的是新加坡标准时间7:30做早操,日军占领后强行将7:30改为日本的标准时间9:00,自此本地人的作息时间整整提早了一个半小时。东京的无线电广播向全国学校播送广播体操的时间是上午8:50至9:00。这样本地学校也是在此时间做早操。为了让本地人听懂东京广播,东京中央放送局还配备了马来语翻译同时解说(图3)。

图3:东京中央放送局配备的翻译正在进行解说(图源:《写真周报》第250号,1942年)
日本政府发行的杂志《写真周报》1942年特地登载了东南亚各地民众在日军指挥下做早操的照片,所附文字说明:“盟主日本播放的明朗的广播体操歌声,将这广大的共荣圈各地域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共荣圈的确立是从广播体操开始的。”并且洋洋得意地说,昭南岛的“日本色彩亦在逐渐变浓,当地普及的广播体操也是日本色彩之一”。
这就暴露了统治者推行广播体操的真实目的,增进健康只是幌子,在日本“盟主”眼中,广播体操既是将“大东亚共荣圈”紧密相联的一种象征,又是一种典型的“日本色彩”。早操这一集体体育活动,在昭南时代实际上是奴化统治的工具。
战后到建国的健身体操——全民健身运动的推手
日本投降后,早操回归到强身健体的固有“职能”。1947年教育部颁布《中等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要求全体学生一律参加早操或课间操,每周公布一次缺席者姓名。不过,有关早操,本地中等学校仍无统一教材。
至于小学,有些学校连体育部都没有。所以,1950年本地华校体育教师联谊会建议:没有体育部的建立体育部,各校将早操与课外运动时间算入体育课节数内。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动员全民锻炼,增强民众体质。
新加坡电视台1966年3月16日起在晚间特设“健身操”系列节目,由教练教学示范,供观众模仿学习。广播电台也在每日早上6:45播送同一节目录音,供大家跟随节拍自行做操。报纸介绍该操简单易学,呼吁大家强健身体。这是新加坡建国后最早面向大众推广的广播体操,拉开了首个全民健身活动的序幕。
政府希望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康、提高体育运动水平,由此实施了很多举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全民体育运动项目便是“早操计划”。
1968年11月,社会事务部长兼奥林匹克体育理事会长奥斯曼渥在“早操计划大会”上宣布从翌年起实行全国性早操,“目的在于增进人民健康,锻炼人民体格,以建立一个更安乐更强更猛的国家。”参加大会的国防部、文化部、教育部、全国职工总会、雇主总会、厂商总会、中华总商会、印度商会、马来商会、新加坡商会代表纷纷表示赞成,并且由上述与会者组成“全国健身操运动委员会”,研究实施方法加以落实。将“早操”改称“健身操”,大概是考虑到各机构安排的做操时间不一定是早上。
政府希望这项非强制性措施,能得到各方面的理解与全民支持,并且特别希望大企业积极参加,做好榜样。据说,报界对此计划尤其热心,有些企业家也热心支持,认为工作时间缩短了10分钟,但雇员可以焕发精神,工作更有效。
健身操由政府组织专家编排设计,动作适应男女老少在的平时穿戴,计划分两阶段实施。首阶段用数月时间普及第一套动作,共6分钟,待大家掌握后实施第二阶段。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还特地说明是为办公室的白领、主妇、体重较重人士开发的。
计划公布后,作为先期准备,各政府机关与企业等派人接受培训,回去后担任健身操指导员。电台与电视台进行讲解示范,国防部与教育部派员到公共场所、社区示范。社会事务部还向企业与团体发放健身操唱片,以便随时随地使用。
-600x376.jpg)
图4:700多名女生示范表演(图源:《星洲日报》1969年3月2日)
经过各方面精心准备,1969年3月1日“早操计划”正式实施。当天政府通过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播送体操音乐,700多名女生在社会事务部前进行健身操示范表演(图4),正好是下班时间,吸引了很多人围观。自此广播电台每天早上6点半播送早操音乐,企业等则自行安排做操时间。为了进一步推广,“全国健身操运动委员会”从3月中旬至5月上旬,派了1800名受过训练的学生分别到9个指定地点,向民众作示范。例如,3月18日笃德中学200名学生在国家剧场斜对面停车场进行了示范表演(图5)。
-600x419.jpg)
图5:笃德中学学生示范表演(图源:《星洲日报》1969年3月19日)
1970年3月3日,健身操计划推出第二套6分钟的动作,政府同样使用各种方法推广。例如人民协会属下的58间中心民众联络所事先培训了50多名秘书,每天在联络所义务辅导附近居民学习新操。
不过,尽管大张旗鼓推广,示范者也基本是学生,但主要动员对象是成人,体操似乎并未在学校推广。教育部为此在1974年鼓励各校推行早操运动。
此次“早操计划”是新加坡政府首次推动的长期全民体育运动,为政府今后总体规划与实施此类运动积累了宝贵经验,加强了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观念。
新加坡体操运动——健康生活的象征
1992年全国健康普查结果显示,经常运动的国人仅为总人口的14%。政府为此发起了“全国健康生活运动”,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于是,老少咸宜且随时随地就能进行的“体操”再次成为焦点。
1993年,政府将“全国健康生活运动”的主题定为“新加坡体操运动”,旨在培养国人日常健身的习惯。时任总理吴作栋希望国人“就像刷牙与看电视一样”,至少有一半的国人经常运动。具体举措是:政府将10月3日定为“全国健康生活日”,决定在此日全面进行“新加坡体操运动”。
这次推广的“新加坡体操”由新加坡体能指导员协会与体育理事会联合设计,动作简单,只需要在原地运动,适合各种年龄。作为预热,政府在9月初向学校与团体分发了1万个示范用录像带,又通过电视、广播教学。9月4日起还在购物中心、地铁站外等地专人教学示范。
按照计划,10月3日在政府大厦草场及4个体育场设立做操地点,总理与政府部长从12个集合点分别出发跑步至上述地点做操。9月初政府在报纸上刊登上述计划,表示欢迎家人陪同老人,带着孩子踊跃参加。民众对此反应热烈,报名者超过5万。报名点还发放统一印有 “新加坡体操运动”的汗衫与鸭嘴帽供当日穿戴。

图6:副总理李显龙带队跑步至体育场(图源:《新明日报》1993年10月3日)
当天的活动声势浩大。时任总理吴作栋、副总理李显龙、各部部长率先垂范,李副总理还带两子参加。在政府领导人的带领下,各队跑步数公里(图6),于9:45前分别进入5个场地,与直接入场的群众聚合。他们先在专人指导下学习,9时整则听广播正式做操(图7),共有6万多民众参加。
-600x407.jpg)
图7:总理吴作栋与民众在政府大厦前广场做体操(图源:《联合早报》1993年10月4日)
一国总理、部长同一时间与数万国民共同做操,在当时世界上大概绝无仅有。政府推动全民健身热情之高,用情之诚可见一斑。
-600x437.jpg)
图8:吴总理做新加坡早操(图源《新明日报》1994年9月11日)
其后数年,政府领导人一直坚持在“全国健康生活运动”中推动全民参加“新加坡体操运动”(图8),1995年8月27日,吴总理与各部长又与国民在政府大厦广场做操,尽管天气预报预测下雨,仍有3万517人参加,被《健力士记录》列为“世界最大的体操活动”。
对于学生,教育部也积极推广全员做操。1993年,教育部规定9月30日为小学体操日,10月1日为中学、初级学院体操日,要求当天各校用15分钟时间做操。为了适合学生的特点,政府后来还开发出了一套“趣味健身操”,其动作比既有的健身操剧烈。1996年的“体操日”,全国学校在早上升旗仪式后做此体操。
通过如此多次大规模全民健身运动,强身健体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参加健身者越来越多,新加坡因此被认为是全球社区体育活动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曾荣获“最佳体育城市”金奖。
众所周知,国家的强盛不仅仅取决于经济的繁荣,更需要民众健康的身体。因此,新加坡政府不断鼓励民众积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整体健康水平,以促进国家的长期繁荣和稳定。相信早操(健身操)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升级”,在推动全民健身的运动中继续散发出独特的光彩。
(作者为晚晴园华文义务导览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