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年味
文图 · 冯焕好
老朋友无限感慨地对我说:“现在过新年,好像没有小时候的年味那么浓郁,也没有那种兴奋的感觉了。那时,在农历12月开始,我们就翘首期盼新年的到来。因为只有在庆祝新年时才有机会吃鸡鸭鱼虾、吃糖果、喝汽水、穿新衣和新鞋。现在,我们常常吃鸡肉鱼肉,平常也可以买衣服鞋子,不必等待过年。因此显得过年也没什么特别意义了。”
我也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心随境转,环境改变,心情当然不一样。但我觉得过年还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尽力把年味留住,守住传统。
在岛国的拓荒时代,我们的父辈胼手胝足,所得的收入也只够让一家温饱。能够在新年期间杀鸡煮肉,与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年饭,传承传统节日的习俗,过简朴安定的日子,已是人生的大幸了!
时光流逝,凭着前辈的努力耕耘,上下同心建设国家,岛国已从第三世界国家晋升入第一世界:经济发达,繁荣富强,生活富裕,物资充足,衣食无缺。因此,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都能尝到各式美食。以物质享受来论过年,当然会觉得过年没意义,觉得年味变淡了。
过年,在中国叫做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辞旧布新、祭祖感恩、合家团圆、亲友聚会、美好祝愿,是对未来寄托新希望的佳节。早年移居到中国海外各地的华人,都延续这个传统。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强大,在2023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12月,农历新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据新闻报道,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欧美许多国家的地标建筑点亮了中国红,还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春节民俗活动,年味不但没有变淡,反而散发到更多的地方,弥漫一片温馨祥和。

丁加奴街的中国剪纸、灯笼、流苏充满新年气息

戏院街年货腊味档
我们这里的华人也传承这个节日和习俗,赋予它新的内涵和展现方式,年味比过去更加浓郁。春节前,市中心和组屋区內的大小商店,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披上新妆:门楣上的横幅和对联,门外的红灯笼,屋内的贴纸和挂饰,张灯结彩,红艳灿丽,相互辉映。牛车水街头每年都经过一番设计,竖立各种形态巧妙的生肖灯饰,挂上寓意吉祥的旗帜,白天在空中飘扬,夜里则灯火璀璨,熠熠生辉。那里的年货市场,琳琅满目,人头攒动,热闹喧哗。我们每年举行春到河畔和妆艺大游行等大型活动,有精彩纷呈的文娱表演,融入跨地域的文化元素,五彩缤纷。各个社区、宗乡团体和许多学校都举行新年庆祝会。教堂和庙宇也有祷告和敲钟等不同的祈福仪式。年味弥漫,年味浓郁,在满眼的流光溢彩中,人们都可以在喜庆气氛里,找寻记忆中的年味和浓厚的过年氛围。

2025年,牛车水的蛇年灯饰
-600x382.jpg)
“挥春”让来宾们把春联以及无限祝福和喜气带回家(Tan Kim Hock摄)
春节前一周,我到碧山民众俱乐部出席挥春活动,看到几个书法家挥毫泼墨,写出各种字体造型的“福”字、吉祥对联和贺年祝词,条条幅幅,红彤彤一片,然后用抽签方式,让来宾们把春联以及无限祝福和喜气带回家。
-600x400.jpg)
历届华初校友与退休老师蛇年“捞起”(Tan Kim Hock摄)
华中初级学院校友会每年都举行新年庆祝会,邀请已退休或离职的老师欢聚一堂。曾是学院一员的我从不缺席,一定会回去重温当年。庆祝会上,校友书画学会会员正在挥毫,就像当年在学院的春节庆祝会上那样忙碌;醒狮表演之后,在响亮的锣鼓声中,一条金龙出现。细看一下,是不同届的校友组成的舞龙队,在锣鼓声中翻舞飞腾迎新岁,他们舞得还很专业呢!精彩极了!
睽违多年的老同事和不同年代毕业的校友相互祝贺,祝福之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我们一起捞鱼生,吃自助餐,并絮絮叨叨闲话当年。临别,老师们还获赠校友赞助的蛋糕和桔子。
想起学院初创时,我们就设定要全院庆祝中秋节和春节这两个华人的传统节日,由学生理事策划和安排节目。无他,为了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担当起传承文化的重任。50年过去,这两个节日庆典在学院从没间断,即使疫情期间也在线上进行。如今,喜见校友会还承续这个传统,留住年味。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当年播下的文化种子,如今已开花结果,生生不息!
令我惊喜的是那个雨后放晴的早上,我到牛车水办年货。看到一群又一群的幼童和小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逛牛车水。这应该是幼稚园和学校安排的校外学习活动,让孩子们观看迎接新年的盛况,感染过年的气息。老师牵着学生,穿梭在林林总总的摊位前,边走边讲述,这是一堂多有意义的生活课啊!
孩子是人类的春天,国家的未来。保留年味重在传统文化传承,当年味渗入孩子们的脑海里后,将来他们必定会让岛国的独特年味,绵延不断!
(作者为资深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