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Yuan #172, Yuan Magazine, /新马研究的播种者

新马研究的播种者——《早期学政人员在新加坡》讲座

文·欧雅丽(本刊记者)

图·编辑部

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和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早期学政人员在新加坡》讲座于2017年5月20日上午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6楼演奏室 举行,这是华族文化中心开幕后的首 场活动。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学 术委员会主任柯木林和马来西亚新纪 元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廖文辉博士为 大家讲解了什么是学政人员以及他们 对本区域的贡献。此次讲座吸引了近 150人出席。

讲座吸引了近150人出席

百年前政府官员的华文读本

主讲人柯木林以一本123年前在新加坡出版的公务员读本——《三州 府文件修集》为切入点,引出了此次讲座关注的研究对象——英殖民时期的学政人员。《三州府文件修集》于1894年出版,是为任职英殖民政府设立的华民护卫司的公务员量身定制的。当时,殖民政府为更有效地处 理华人事务,严格要求公务员必须 通晓汉语及方言,《三州府文件修集》就是公务员的中文教材。柯木林说:“翻看《三州府文件修集》,最令人惊讶地是这本书除了标题是英文外,原始函件竟全是中文文言文,而且文中没有标点符号,让人不得不佩服当年这批殖民地官员的中文程度。”

《三州府文件修集》共有3册7卷,共收录了383篇函件:第1册包括禀帖卷(Petitions, 118篇)和告示卷 (Proclamations, 70篇);第2册包括通商书札卷(Letters, 83篇)和杂文卷 (Miscellaneous, 55篇);第3册包括文字格式卷(Forms, 30篇)、咨文照会格式卷(Despatches, 13篇)和奏章卷(Memorials, 14篇)。这本书由新加坡首任华民护卫司毕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1840-1907)的副手海尔(G. T. Hare)主编。柯木林说,关于这位洋人主编,目前的资料 不多。他除了编写了这本书外,还曾在《海峡华人杂志》上发表了有关赌博这一社会现象的文章。

柯木林表示,《三州府文件修集》的价值在于它里面蕴藏着不少华 人史的珍贵资料。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新加坡华人社会一个重要的民办慈善医药团体——同济医院的成立年代向来有争议,一说是1867 年,另一说是1885年,两说相差18 年,但究竟哪一个是准确的,一直没有答案。柯木林在翻阅《三州府文件修集》时,在卷一《禀帖卷》中发现了一条有关同济医院的记录,从记录中可以知道同济医院的前身是同济医社,原址在单边街(North Canal Road)31号,发起人为何道生(Ho To Seng)、梁炯堂等。医社以中医中药为贫病无力延医者诊病,不收医资。 但这条记录没有日期,所以对同济医院创建的年代未能肯定。随后,他又在卷四中发现一篇有关创建同济医社的重要文件,这份署期光绪十一年岁次乙酉(1885年)八月吉日的文件,题 为《请设石叻同济医社赠医公启》(卷四第34件),从中可以了解同济医院创办的情形、社会背景、首任医师和成立日期,确立了同济医院创院时期的信史。(注:最早引用《三州府文件修集》考证同济医院成立年代的是南洋史学界泰斗陈育崧)

主讲者柯木林

英殖民时期的学政人员

另一位主讲者廖文辉在研究早期学政人员这一课题上颇有建树,已发表过多篇论文。廖文辉指出,所谓的“学政人员”是指1870年代至 1940年英国在马来半岛殖民统治的 黄金时期产生的一批杰出的殖民行政人员。这批人允文允武,同时兼具行政和学术双重身份,英文学界一般称之为“scholar-administrator”,也有使用“scholar official”。如果依照字面直译,则为学术行政人员,但略嫌累赘,故此减省为“学政人员”,以此来统称这批同时兼具政务官职和学术研究的人员。

这些仕官出身,专门培养成为英国在海外殖民地执行任务的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语言条件,以及优良的教育背景和学术传统。这些人员有大部分皆毕业自剑桥、牛津或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University of Dublin)等名校。在选才的考试要 求方面,语文的要求极为严苛,除了英文,还需选考马来文和华文的其中一种,另外还必须在四种欧洲语文(拉丁、希腊、法文和德文)考获其中的两种。

这批学政人员由于工作需要或个人兴趣等因素,进入学术研究行列,事实上学术研究只是他们的副产品,可是由于他们过人的聪颖以及出色的语文能力,却促使他们留下无数的成果,开拓新的学术视野,甚至有者最后还转型成为专业的学院派学术人员。廖文辉说,这批行政人员主导了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成为拓荒者和奠基者。他们的研究往往有首开风气的作用,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涵盖历史、文学、语言、政治、地理、 动植物学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贡献是通过他们的努力,将新马民间的 说书传统转换成文字,大量地保存新马文学文本。其次是创办皇家亚洲学会海峡分会,将这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组织凝聚在一起,同时出版学报,作为研究成果发表的园地,并使之成为本区域首屈一指的学术期刊。

廖文辉介绍了这批学政人员的代表人物,如温士德、麦斯威尔、威金荪、瑞天咸和白剌顿等。这些代表人物中,麦斯威尔是新马研究的推手,他于1881年在伦敦出版《马 来语文手册》(Manual of the Malay Language),此书被重印再版10次,至到1917年温士德的《马来语读本》 (A Malay Reader)出版后才被取代。他还尽其所能收集口述和手书的马来语文本,身后将毕生珍藏书籍连同手抄本合共105种,悉数馈赠于英国伦敦的皇家亚洲学会。

威金荪在新马研究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除了英文,还能应用法、德、西、意、希腊和马来文,尤其是精于法文,并且能掌握福建话。他于1901和1902年出版了以爪夷字母排序的《巫英大辞典》(Malay- English Dictionary),他还是最早采用科学方法整理新马史料的人,推动编印《马来研究丛稿》,其内容是一系列有关马来民族的历史、法律、语言和文化的单刊本,成为新进学员备考的指定读物。此外,他还大量搜集古典新马文学作品,这些珍本在他完成辞典编纂后,即馈赠于母校剑桥大 学,交给校方的馈赠清单整整填满了10页A4规格的纸张,只是手抄本就有62种之多。

而新马研究的集大成者是温士德。他先后编撰了8种英巫、巫英和巫文辞典,还编写了马来读本和4种文 法,并搜集口耳相传,不曾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新马古老故事,整理成册出版;还将已经有手写文本行世但不曾印刷的新马传奇整理出版。此外,他在新马民俗信仰、法律、马来亚史、州别史等方面也颇多研究。

主讲者廖文辉

两位主讲者的精彩演讲引起了在场听众对早期学政人员这一课题的兴趣,大家都踊跃提问。在讲座临近结束时,此次讲座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黄坚立总结说,新加坡建国50年的奋斗历程中,比较注重物质层面的东西,而在文学、历史等人文方面有所欠缺。通过这样的学术讲座,可以让更多新加坡人了解历史,培养历史感,这对国家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通过英殖民时期学政人员这一课题,可以看到早期殖民政府的行政人员他们主要是做行政工作,但业余的兴趣却是去研究文化、历史、 地理等学术课题,而且这些人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素养,他们掌握语文的能力也非常强,精通英文、法文、马来文、华文等多种语言,有的甚至还会方言,这些对今天的行政人员仍有借鉴意义,引发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