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多俊秀 子弟皆英才——专访陈笃生后人陈继廉
文图·莫美颜
对先贤陈笃生的后裔而言,今年的7月30日可是个不一般的大日子。当天将是陈氏后裔的第5次家族聚会。到时估计会有两百多名,在本地居住和散居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地的族人在狮城团聚。这也将是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家族聚会。
从2005年开始,陈笃生的后人每3年就会在新加坡举办一次盛大的家族聚会。今年家族聚会的活动将从7月23日举行到30日。家族聚会的倡议人和主要召集人是陈笃生玄孙陈继廉(71 岁)。他已为家族成员精心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务必使出席聚会的族人留下难忘的记忆,并借此对家族历史与渊 源有进一步了解与认识。
23日,陈笃生的另一玄孙陈柔浩(71岁),即陈笃生之孙陈齐贤的孙子,将设宴招待老远从世界各地到新加坡参加聚会的族人,为他们洗尘。
25日为陈笃生医院创办人纪念日,陈笃生后人将受邀出席该医院为他们而设的午餐会,会上将有研究员讲述陈笃生医院的历史。
30日为大团圆日,在本地居住和来自海外的陈氏族人将齐集一堂,聚会将展示长达100米的陈氏族谱。
陈继廉说,陈氏后人65%以新加坡为家。到目前为止,收录在陈笃生族谱的家族成员已从2014年的2688人增至2800人,其中最年长者为陈笃生的玄孙,他居住本地,今年已85 岁,最年幼的是在泰国曼谷出世的第 9代,她是一名仍未足周岁的女婴。
100多年来,陈笃生后人因与异族通婚,已从祖籍中国福建漳州海澄,演变成混有英国人、德国人、泰国人血统的混血儿,或成了不同国家的国民。陈笃生的第7代子孙中,就有个“洋”后代——英国人陈罗伦斯。 他拥有四分之一的华人血统,外表已看不出华人的模样,但他一直以自己拥有华人姓氏和华人血缘而感到无比骄傲,他还负责用电脑编制族谱。
这次的陈氏家族聚会,会破例为家族成员举办讲座,邀请本地和槟城的历史工作研究者及本地寻墓人,讲述陈笃生及其长子陈金钟与曾孙陈武烈的事迹。家族聚会期间新加坡福建会馆,土生文化馆和本地的泰国大使馆也将与陈氏家族茶聚。
每次的家族聚会过后,陈继廉都会组团到祖先曾留下足迹的地方去追思溯源,以加深陈氏族人对祖先及家族根源的认识。这次他们将到曼谷去重温陈金钟的一生事迹。
陈笃生的长子陈金钟(1829 – 1892),生于新加坡,少时受中、英文教育,通晓多种语言和文字。他把父业发扬光大,除了新加坡,也在曼谷、西贡(今天的胡志明市)开分行,自置船只航行于东南亚与华南各港,成为当年执南洋米业牛耳的巨贾。此外,他还在1863年创办丹绒巴葛船坞有限公司,推动新加坡造船业与航运业的发展,是新加坡海港的奠基人。有人说他的成就比陈笃生还大。
他也曾代表日本、泰国、俄国3 国担任驻新加坡领事,并被泰王封为披耶(侯爵),还曾从中调停泰国和马来亚的边界纠纷,接待过多名访问新加坡的外国贵宾。除做生意,陈金钟也在泰国置业。
这次曼谷之行,陈氏后人将到陈金钟的“暹罗屋”参观,那里有一幅陈金钟的巨幅肖像画。他们也会到泰国古都大成(Ayutthaya)的一所老房子看看。陈继廉说,当年陈金钟把这所老房子从曼谷搬到大成去,后捐献给当地的佛教学院。
陈继廉是一名家具进口商,经商之余积极团聚族人和收集资料。他所收集的家族资料可以装满一个大型公事包,这些资料便成了每次家族大聚会,族人重温家族历史的重要依据。
2005年的家族大聚会,有人提 出“寻根问祖”的建议,陈继廉义不容辞承担起寻根的重任。2006年他的第一次寻根之路并不顺利。2010 年福建《厦门日报》报道了陈继廉 寻根一事后,获得厦漳等地读者的积极响应,出点子、提供线索。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林振锋,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及《厦门日报》的牵线搭桥下,终于在2011年漳州海澄镇仓头村成功寻根。回国后,陈继廉号召宗亲出钱修复失修的祖屋,100多名陈笃生后人回应,让3栋破旧的祖屋焕然一新。
陈继廉之所以愿为家族历史如此尽心尽力不是没有原因的。他在大学念的是经济,但向来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1968年还在念大学的陈继廉,在MPH书局买到宋旺相著的《新加坡华人百年史》。
他说,这部巨著不但提到陈笃生和他的3名儿子,还提到他的孙子。“书本详实记载了家族先辈造福社会人群的事迹,阅读以后感到身为陈笃生的后人是多么的荣耀,更加强我了解家族历史的欲望。”从那时起陈继廉便展开收集家族历史的工作,49 年来从没间断过。“我们必须知道自己的根源,并从祖先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他们坚毅的奋斗精神,对社会的贡献都是我们这些后代子孙学习的好榜样。”
陈继廉对历代祖先的事迹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说到这些祖先时自豪感溢于言表。
出生于马六甲的陈笃生,弱冠之年到新加坡创业,经营土特产、进出口贸易和投资房地产致富。说到这位高祖父,有几件事尤叫陈继廉敬佩。
19世纪中英殖民地政府尚未有周全的医疗体系照顾患病的贫民,街头到处都是求医无门的病黎,为此陈笃生独捐7000元在珍珠山建立了一所平民医院,也即现在的陈笃生医院。陈继廉说,因为陈笃生的慷慨解囊,英殖民政府才同意派医生及提供医药与食物,以维持医院的运作,但医院的常年费用仍得由热心人士赞助来维持。
另者,福建帮兴建天福宫时,获得许多华社领袖大力支持,陈笃生也不例外,而且捐献最多,共3000元。新加坡开埠初期,百业待兴,物资贫乏。陈笃生眼光独到,他以为最不能缺的是食物,于是便跟英商维特赫合作,把食物运到新加坡来贩卖,成为最早把食物运输到本地来的商人。
2015年及2016年间土生文化馆推出的“50名杰出土生华人”展览上,把陈笃生尊为“首屈一指的社会 领袖”。陈继廉说:“纵观高祖父的贡献,他当之无愧!”
谈到陈笃生的出身,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说他先以挑档小贩为生,稍有积蓄后才开店经营土产生意。 陈继廉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他认为,陈笃生来新加坡前已通晓英语,而且已有一定财力,到新加坡后就与英商合作,应该没当过小贩。
陈继廉说,受陈笃生乐善好施风范感召,除了陈金钟,热心公益与服务社会的陈笃生后人有好多个。陈德源(1844 – 1889)是其中一人,他是陈继廉的曾祖父、陈笃生的三子。他主要在马六甲发展,是一名优秀的植物学家,曾把南洋物产标本赠送给英国伦敦、澳洲墨尔本和新加坡的展览会展出。他也是马六甲中学陈德源奖学金的创办人,奖学金金额虽不很大,但却是当时殖民地时代首创。马来亚华人公会创始人及第一总会长陈祯禄就是该项奖学金的得主之一。陈德源也曾成功调解马六甲两个秘密会社之间的纷争。
在陈继廉的心目中陈笃生的孙子、陈德源的儿子陈齐贤(1870 – 1916)也非常了不起。受父亲影响陈齐贤对热带种植业特别感兴趣。因成功试种来自巴西的橡胶树,又毫无保留地将橡胶树的栽培技术和经验奉献给社会,为发展新马的橡胶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齐贤对社会公益事业也很热心。他是英籍华人公会马六甲分会创办人和首届主席,也是马六甲培风中、小学创办人之一。1914年还捐资1000元给马六甲圣弗朗西科学校(St.Francis School),作为该校扩建基金。1000元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他的弟弟陈惟贤也不落兄长之后捐献了1000元。
陈武烈(1874 – 1934)是另一名深受陈继廉敬仰的祖先。陈武烈是陈金钟之孙、陈笃生的曾孙。他生前是天福宫的主要领导人,并担任陈笃生医院管理委员会委员多年。他非常关注华人社团及中国局势,是中国同盟会南洋分会的会员,积极襄助孙中山搞革命。他也热心兴学,是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的创办人之一兼财政。
翻看陈继廉所收集的照片、图片及史料,听他对祖先的追忆,我看到的是陈笃生家族几代人的经历,感受到他们的奋斗与奉献。这样一个急公好义、扶弱济贫的家族,真正是子孙后代学习的楷模。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清明节扫墓有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表达孝道的意义。陈继廉说:“这是个传统节日,即使是基督教徒一样可以到祖先坟前扫墓追思。”为了饮水思源,每逢清明时节,陈继廉都会领着家人到陈笃生位于欧南山的墓地,以及武吉布朗(Bukit Brown)陈金钟、陈武烈等祖先的墓前谒祖追念。
另外,叫陈继廉欣慰的是,有关当局已在欧南山陈笃生墓地所在铺设了台阶,方便公众瞻仰凭吊。 陈继廉希望当局能把墓地周围辟设为公园,作为公众消闲和学习先辈历史的大课堂。如果政府要出售该地段,陈氏家族将出资买下,以保留陈笃生的墓地。
一个家族,几代俊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陈继廉也以老祖宗为榜样,身体力行为社会公益出力。他是陈笃生医院保健基金委员会主席,委员会的职责是根据低收入病患的需要审批谁该获得保健基金的援助,并推荐援助数额。他也是新加坡童军团的负责人之一,为推动童军活动而努力。2002年陈继廉还被任命为西班牙驻新加坡荣誉领事,也曾在莱佛士初级学院咨询委员会服务了10年。
陈继廉还没有退休的打算,他也会继续寻根溯源的工作。他说:“陈笃生有3女,其中两名女儿的后人还没联系上,收集家族资料的任务尚未完成。”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