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Culture, Yuan #170, Yuan Latest Issue, Yuan Magazine, /华族文化艺术的接力长跑

华族文化艺术的接力长跑

文 · 蔡曙鹏     图 · 活动主办方提供

近日,数桩文艺界盛事,显现了不同团队,为推动学习华族文化艺术而金石可镂、滴水穿石之精神。正是这些有持续性的比赛、演出和出版,彰显出教育工作者和表演艺术者,为传承文化薪火努力不懈的毅力与气魄。

教育部在2004年设立了“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全面检讨新加坡华文教学的情况,对华文教学提出实际可行的改革建议,以提高学生对华语的兴趣。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成立于2005年,目前由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长颜晓芳女士领导。目的是:为学生营造学习与应用华文的大环境;寻求华社对华文教学改革的支持;加强学校、社区组织和媒体之间的合作。其主要旗舰项目有“与声剧来”中文广播剧创作比赛及工作坊。

少年相声赛事 近20年的长跑

教育部主导的“为学生营造学习与应用华文的大环境”政策,唤醒了一位热爱相声艺术已久、原本从事幼教的老师——萧琳。为何不组织个小学生相声比赛来引发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呢?

机缘巧合之下,萧琳得知哥本峇鲁民众俱乐部管委会成员创办的儿艺舞台工作坊有意主办《全国小学生相声比赛》、又苦于没有场地和合作机构的困境,而社区领袖觉得这个项目有教育意义,答应支持这个活动。她马上组织愿意让这梦想成真的志愿者一起展开筹备工作。“我没有经验,也不知道办这样的活动需要极大工作量。这叫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怀揣的梦想摸着石头过河。”

可喜的是消息发布后,许多小学老师觉得相声比赛是一个有教育价值的活动,便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她就以一股热情和傻劲,办起第一届小学生相声比赛。这场少年相声赛事,至今“长跑”了近20年。

第十九届《全国小学生相声群英表演赛》于7月6日在宏茂桥基层俱乐部举行。主办方以《新加坡特色》为主题,建议参赛者采用陈伟德博士的《新加坡特色:陈伟德青少儿相声作品集》里的作品。比赛规则表明了主办方支持本地相声作家的态度,但也不排除采用其他作品,只要有“新加坡特色”,便欢迎参加。进入大决赛的10支队伍,除了培林小学的《我能吃》、协和小学的《忙中有味》和道南小学的《咖啡小弟》之外,其他7支队伍都采用或改编陈博士的作品。其中有两个团队选用了陈博士的《我病了》和《臭屁文化》。

不同形式的艺术,有不同的艺术手段。舞蹈是以肢体为语言、动作为手段的艺术;戏曲是以“唱做念打”为手段的综合性艺术;而相声作为以“说学逗唱”为手段的语言艺术,对表演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从第一届开始便担任评委的林仰忠对这一届的小相声演员很赞赏。他说:“语言环境改变了。在学生华文水平普遍下降的当下,参赛的学生华语说得很好,发音准确、吐字情真、口齿伶俐。表演水平也有明显提升,令人欣慰。”

夺得冠军的南洋小学演员黄姿僖(左)和黄晟哲(右)

去年的冠军组合,南洋小学B组的黄姿僖(逗哏)和黄晟哲(捧哏),再度夺魁。他们选用的是陈伟德博士的作品《臭屁文化》,巧妙地加入了新内容,在嬉笑怒骂中批评本地的“霸位文化”,展现了相声说学逗唱的技巧。

例如小贩中心食物的“贯口”,“逗哏” 黄姿僖对“捧哏”的黄晟哲一口气用华语、方言和马来语介绍各族美食。这段来自陈博士作品的台词,她念得节奏明确、音乐性强、快而不乱、非常难得。“捧哏”说到在小贩中心,他最怕遇到用纸巾“霸位”的Auntie时,回顾听泰勒丝演唱会的经历,唱起了“You will be the Prince and I will be the Princess……”搞笑的桥段表现出相声演员的唱功,获得台下热烈的掌声。两个演员能由始至终,做到每一句话四声准确,轻重音分明,语气词运用恰当。他们摹拟人物,能掌握人物的语言特点。尤其黄晟哲摹拟老Auntie的表情、神态,形象生动、幽默有趣。姐弟两人以对话者的身份进行表演而有了灵活性,一唱一和,松弛自然,成就了作品的精彩演绎。

南华小学和崇福小学代表都选择了陈博士批评贪吃的小孩吃成胖子的《我病了》。南华的罗伊萌、唐苏秦和崇福的童凯涵、童凯睎各有千秋。罗伊萌和唐苏秦,除讲究相声的语言和声音技巧外,说得从容自然,不露声色抖出笑料,即使是念得快的字句,也能做到字字送到观众席的每个角落,夺得亚军。

获得殿军的童凯涵和童凯睎,讲话的节奏和语气、表情、音调的配合协调,快时有劲,慢时不拖沓。童凯涵声调和语气,随着叙事内容的变化而轻重高低,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捧回最佳逗哏奖杯。道南小学的原创作品《咖啡小弟》用一串成语,生动的展现富有本地色彩的咖啡店风情。这个表演的捧哏林聪明得到了最佳捧哏的荣誉。

第十九届《全国小学生相声群英表演赛》颁奖主宾,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高级政务次长蔡瑞隆观后,给予参赛队伍很高评价。他勉励参赛者多听多说,通过欣赏与学习相声,让学华文的过程充满乐趣。

青年相声专场 引领创作者长跑

《哄堂17》是青少儿广播演艺组的品牌节目

另一个成绩斐然的相声演出,在《相声群英表演赛》结束的三天后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登场。那就是马业仙领导的青少年广播组的《青年相声专场:哄堂17》。 学生时代加入新加坡广播电台少儿广播研究组的陈伟德,有机会写广播稿和广播剧,在不断尝试中锻炼。有一次,他为了国庆特备节目而写的《国旗颂》,因得到当时少儿组指导员黄德旺的大力鼓励,从此走上了创作相声之路。多年后,他虽考获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数学博士,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仍坚持创作相声,耕耘不缀。最近,他把从少年时代至今写的作品,结集出版,可谓相声创作的“长跑”。

《新加坡特色:陈伟德青少儿相声作品集》,收集了他16个原创作品和8个改编作品。马业仙在2001年推出了青少年广播演艺组的相声专场《相声大师收徒弟》,放手让陈伟德包办了相声的编写工作。饮水思源的陈博士,在他的书里表达了他对马业仙知遇之恩的感激。

《青年相声专场:哄堂17》一如既往邀请了海外名家。如:来自青岛的耿强;常派弟子张津铭;本地宿将林福来;青年演员刘智彬、黄敏聪、李芝苓、符妙娟、赵晓晴、温一欣;少年演员陈卓耀、马洪远、周梓涵、伦旭粼。少年演员陈卓耀和周梓涵演出了马业仙的《好学生、坏学生》、苏维胜的《改作文》;伦旭粼和黄凯风合说陈伟德博士创作、苏维胜指导的《我病了》。

符妙娟(左)和赵晓晴(右)合说《一桌二椅》

苏维胜的新作《一桌两椅》最有创新意识。一桌两椅是传统戏曲的美学构建出来的化繁为简的表现形式。轻便的道具在演出过程中,将观众代入角色的情境:随着桌椅摆设位置的改变,观众可想象成公堂、金銮殿、尼姑庵、小姐闺房、公子书斋、贫苦寒窑、元帅帐帷等。一桌二椅几乎可以代表一切空间。

苏维胜以戏曲一桌两椅的设置为起点,变幻为各式各样的场景。符妙娟和赵晓晴的叙述和表演,带观众到中医诊所看病、咖啡店里会面、国家领导人对谈、私召车里对话、乘搭双层巴士车、楼上楼下吵架。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来想象不同场景、芸芸众生相,给人万分的亲切感。该作品运用戏曲传统的美学原则,落实了相声舞台的创新和突破,叫人拍案叫绝。

华语讲故事比赛 19载的长跑

另一场历史久、影响大,参与人数多的“长跑”,是《全国小学华语讲故事比赛》。这个由新加坡福建会馆与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联办,南侨小学协办以及96.3好FM电台支持的比赛,和《全国小学生相声群英表演赛》一样,今年也是第19届!

7月5日,南侨小学礼堂除了参赛者外,各校老师、指导员、观赛者和嘉宾济济一堂。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会长陈益清致欢迎词时说:“这一届比赛吸引了全国119名来自62所学校的学生参加,包括两名在家自学的学生和一名印度族学生,反应热烈。最后,选拔了15名学生进入今天的大决赛。举办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华文华语能力、说话技巧及发扬华族优良价值观,并促进各校学生交流切磋。” 大决赛主宾,东北区市长朱倍庆致辞时说:“这次比赛以华族优良价值观为主题,鼓励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分享仁义礼智爱、忠孝廉耻信,有利于社会与个人价值观的培育。”

冠军陈乔悦(中)和主宾朱倍庆市长(右)与捧着圣母圣诞圣婴学校大奖杯的包钰箖老师(左)合影

这次参赛者选择的故事题材多样化:有寓言、民间传说、生活故事,还有花鸟、兔子、蚂蚁和花木兰等题材。这些内容从不同角度,传达了美好人性与核心价值观。

这次比赛有三个方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首先是,进入大决赛的故事文稿大都写得很好。许多故事包含了动人的情节、善良的人性、高洁的品格。光华小学陈书娴的《莉莉的紫色小皮包》写了一位好老师;崇福小学周楚云的《一份报纸》讲老人“不让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心态”;在家自学的陈曦恩,以她的父亲所编写的《小叮叮》,讲述一个女孩寻找脚链的来历,从而回忆祖父厚重的爱;育青小学的林浩泽通过越南版的《三把斧头的故事》,说出民间故事传播时产生的变化,并指出文化因多样性而精彩。这些故事里,包含了成语、谚语、俗语,处处展现华文华语的美。

其次是,角色扮演非常出彩。例如夺得冠军的圣婴女校陈乔悦,讲述《红山的传说》时演小孩、苏丹或队长,人物的神态、动作、语气都很到位。又如绿苑小学周嘉轩的《自卑的胡姬花》,拟人化的胡姬、牡丹和玫瑰,神采各异。看着胡姬花屡劝不听,群花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焦急,更是传神。

再者是,进入大决赛的同学各有所长,展现了自己的特殊才华。例如南侨小学焦歆甯的《木兰辞》和励众小学的邱诗晴的《木兰从军》,各有精彩之处。焦歆甯说演俱佳,叙述不同场景,景随人移,非常自然。返乡之后,一会儿是木兰,一会儿扮演爹爹,一会儿扮演战友,角色转换生动。而邱诗晴显然有武功和舞功,动作敏捷,造型优美,塑造了女中豪杰的形象。

今年讲故事比赛,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背后,是许多老师、家长和指导员的苦心的教学设计和精心辅导。活动的成功,离不开中学华文教师会、福建会馆团队、承办活动的南侨小学的教职员们的辛劳付出。今年的精彩大决赛,通过96.3好FM电台和福建会馆脸书播出,拓展了影响力。也希望这15位参赛者,像2019年的大决赛一样,能到盛港西利达广场、到社区或其他学校,再讲一次这些精彩的故事,让更多观众感受语文和文化的魅力。

第十九届《全国小学生相声群英表演赛》,主宾蔡瑞隆高级政务次长和获奖学生等人合影

粤剧界前辈 70年的长跑

《剧艺磨砺七十年:朱敬芬艺术里程》新书发布会海报

新艺剧坊7月21日在国家图书馆观景阁举办了《剧艺磨砺七十年:朱敬芬艺术里程》新书发布会。该书的出版,为新加坡粤剧史增添了一份珍贵的文献。新加坡粤剧界一位德艺双馨的前辈朱敬芬,以她的意志、理想、毅力和气魄,创造精彩的艺术人生。这本书有色彩缤纷的海报、台前幕后的画面、中英文剪报,海内外戏曲名家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到粤剧表演样式、演出场地、服装布景、头饰化妆、戏曲网络在历史长河里的变化。

《八宝公主》是朱敬芬重要作品之一

过去的70年,朱敬芬在昙花镜影慈善剧社、幽谷音乐剧社、东安会馆粤剧组,以及她创立于2008的新艺剧坊,领衔主演了许多粤剧经典剧目,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她在艺术上的成就,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带动了妹妹弟弟和儿孙走进粤剧世界,建立了家族团队,家族团队协助她组织了更多团队。书里再三出现的是朱敬芬慎于做人,严于从艺的原则,以及她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在艺术上,她用心、真心、热心换来了名师倾囊相授与合作演出:有京剧老师刘松鹤、林来喜、陈蓉芳;南派老师何家耀、刘丽荷、翡翠玉;中国名伶金采风、王志萍;粤剧精英罗家英、梁天、王凡石、黄伟坤等。

这本书里的点滴记忆,都流露出朱老师传承的不止是粤剧,还有华人敬老尊贤、爱护幼小的美德、保护民族文化的精神。

以上的记述,可谓多场华族文化的接力“长跑”,亦是华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多维度见证。

(作者为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民族音乐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