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蔡地佘皇帝
文│王振春 图│新报业媒体提供
新加坡三大姓氏,百年前的旧闻轶事。
百年前的新加坡,流传着“陈天蔡地佘皇帝”这句话,彰显着新加坡当时最有势力的三大姓氏——陈、蔡、佘。
排第一的是“陈”,因为陈姓有钱有势的侨领最多,福建帮有陈金声、陈金钟,潮州帮有陈旭年、陈开顺、陈成宝等,尤其福建帮的陈送,投资地产致富,富甲一方,在华社有巨大影响力,在江湖上也叱咤风云。
陈姓虽排第一,但“自己人”也有争论。“福建陈”和“潮州陈”都说自己势力大,但有一点大家都同意,即姓陈的最威风是不争的事实。
下来是“蔡地”,主要是指蔡茂春,潮州人,20岁南来新加坡,加入义兴公司属下的义福会。后来当上义福会首领,进而成为义兴公司的总理。那时的公司不一定是做生意的,民间结社(私会党)也称公司。
至于“佘皇帝”,指的是“甘蜜王”佘有进。
“陈天蔡地佘皇帝”这话虽显夸张,但反映了这几个家族在华人心中的地位。
福建陈势力大故事多
“陈”姓排第一,陈送的传说多,故事也多。
在石叻路的百年古庙恒山亭里,那时有个碑文,刻着陈送(1762-1835)的名字。碑文里陈送的名字排第四,排第一的是福建富商薛佛记(1793-1847)。
恒山亭古庙是新加坡华族历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福建帮当年的总机构,领导层有10人,个个均有声望。陈送名头响亮,要人有人,要钱有钱,为何在恒山亭古庙的排名,会落在第四呢?
有些史学家曽研究这个有趣的问题。有人认为,恒山亭的“排名”,事前得到陈送的同意。陈送为何同意?他们的看法是,陈送那时跟私会党的关系密切,殖民地政府对这样的人物特别注意。为顾全大局,避免给恒山亭带来麻烦,才把“大阿哥”的位置让给薛佛记。
另有说法,薛佛记是福建帮的开山鼻祖,在马六甲经营最大的锡矿业。天福宫兴建时,捐款2400元,为天福宫大董事之一。恒山亭兴建,也捐764元,他出钱出力又是正当商人,在恒山亭碑文排名第一,名正言顺,没话说。
话说陈送此人,1762年在广州出生,15岁南来,先是落脚印度尼西亚的廖内,后来去了槟城和马六甲,晚年才来新加坡定居,终年73岁。
关于陈送,话说他有一次祸从口出,被殖民地政府捉将官里成了阶下囚,轰动一时。原来,他在台上对手下说,“如果我陈某出来领导华人,可以把红毛人住的地方一扫而空。”
此言,也许说者无意,但传到洋人耳里后,把他扣留起来尝尝铁窗滋味。身为福建帮的大侨领,64岁的陈送被抓后引发了1827年、新加坡史上一场大暴动。事发时,刚好总督浮尔敦(fullerton)从槟城到访新加坡,面对大暴动不敢上岸,一连几天都在剑桥号兵舰上看海。殖民地政府怕事情越闹越大,只好放人,可见陈送的影响力有多大。
九年后,陈送死了,发引恒山亭,送殡的华人万余人,可谓风光大葬。
对华社贡献良多
陈金钟(1829-1892),福建海澄人,慈善家陈笃生的儿子,马六甲出生,幼年受英文教育,通晓泰语。他在1871年受封为太平局绅,曾代表日本、泰国和俄国担任驻新加坡领事,也是第一位被推举为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海峡分会会员的亚洲人。1870年代,多次受邀出面调解会党格斗与帮派纷争。1888年被委为市政局委员。
陈笃生1844年创建平民医院,1852年独捐3000元修整,使之更完善。在华社方面,他倡建福建会馆和保赤宫陈氏宗祠,出钱出力,贡献良多。崇文阁和萃英书院建立时,他也捐了不少钱。
潮州陈擅经营成大港主
至于潮帮的三个“陈”,首推陈旭年(1827-1902)。百年前的新加坡富豪,多是马六甲峇峇。陈旭年是从潮安“过番”南来的潮州人,曾在彭亨当矿工,后到新加坡沿街叫卖贩布。在这里,他结识了未来柔佛的真命天子——天猛公依不拉欣及其儿子。
1853年,随“皇家”进入柔佛的陈旭年取得首张港契*,开始种植甘蜜与胡椒。1963年9月另获四张港契,成为管辖七条港的大港主。1870年受封华侨侨长,四年后进入州议会。
他也在新加坡的吊桥头和皇家山脚开了广丰、宜丰、宜隆、谦丰四间店,经营胡椒、甘蜜生意,大赚后来新加坡定居,先是住在克里门街(Colemen Street)的寓所,1885年在克里门索道建了气势不凡的中式大宅,名为“资政第”。此宅后来卖给铁道局,而后变成圣玛丽救济所和新马救世军总部,最后落入国宾酒店手里。
资政第为何卖给铁道局呢?原来,1901年,资政第背后开始有火车通行,每天“嘟嘟嘟”响好几回,地也似乎在震动。步入晚年的陈旭年,原想在资政第过宁静的日子,但事与愿违,只好卖给铁道局,自己回潮州老家过田园生活。
从牛车水到自来水厂
陈金声(1805-1864)是马六甲峇峇,福建永春人。马六甲有座金声桥,新加坡有条金声路(Kim Seng Road),都是以他命名。
1854年,新加坡发生私会党骚动,一个福建人和潮州人在买米问题上起口角打架,引发两帮人在街道群斗,人数达四五千人,局势失控,死伤600多人,300多间房屋烧毁。总督巴特幺恩(Butterworth)亲自带大批警员镇压,帽子被丢来的一块石头击落,场面一片混乱。驻扎官为此召见包括陈金声和佘有进在内的50位华商领袖,协助平乱。
不过,陈金声对新加坡最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水供问题。那年头,新加坡没有自来水,喝的是牛车载到市区贩卖的井水。他觉得此非长久之计,于1857年捐款1万3000元,请政府兴建自来水厂。自来水厂虽在20年后才实现,但这笔钱到了官府 ,时时提醒着政府办事。
为了纪念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政府于1882年在红灯码头对面建了一个铁制喷水池,5月11日由市区政局长Thomas Scott主持揭幕。当时陈金声已逝世18年,但他的儿子陈明水受邀出席观礼。后来,这座喷水池搬到百得利路(Battery Road),旁边是当时著名的红屋药房。1930年代喷水池再搬到康乐亭,直到今天。
蔡茂春吸引万人入会
蔡茂春(1819-1880)于1839年南来新加坡,加入当时华人最大秘密组织义兴属下的义福会。1854年,厦门小刀会在厦门起义失败后,2000多名小刀会党羽乘五艘船陆续逃到新加坡,抵新后获得蔡茂春领导的义福会接应,后来他们也加入义福会,壮大了潮帮的声势,有着“党徒万人”的称号。直到1890年,英国殖民政府严加取缔。
1864年,蔡茂春向英殖民政府申请归化为英籍民,希望在新加坡长住,并从事正当生意。获准后,他在驳船码头创立茂春公司丰创号,做进出口生意。他也在万国园买下大片地,后来这里发展成新加坡的橡胶园。
蔡茂春享年61岁,他的墓地就建在早期的橡胶园上,该地曾发展成为一个乡村,后夷为平地,成了他的墓地。他的墓碑上写着“明考义兴公司总理蔡茂春公墓”,这个“明”字,不是指中国的明朝,代表的是当时民间结社的宗旨:“反清复明”。即使死后也不肯承认自己是清朝子民。
佘有进种甘蜜成巨富
佘有进(1805-1883)是潮州澄海人,和陈旭年有几个相同的地方,同是潮州人,同是从唐山“过番”南来,又同是活到70多岁才病逝。还有一点,他们都是靠种植甘蜜赚大钱,佘有进赚的钱多,所以成了“甘蜜王”。
19世纪30年代,甘蜜和胡椒是新加坡主要的经济收入之一,到处都有甘蜜园和胡椒园。甘蜜和胡椒在新加坡的历史悠久,《新加坡风土记》上有记述,莱佛士1819年登陆前,新加坡已有人种甘蜜和胡椒。
佘有进在中国出生,早年读过书,1923年来新加坡后在华人商行当书记与管账,五年后受聘为金瑞号司账。他25岁从商,在南干拿路经营土产经济行,大赚一笔后投资甘蜜和胡椒。
他的甘蜜园分布在里峇峇利路上段,王家山脚、东陵、武吉知马路、淡申路与实笼岗路一带。甘蜜的英文名是Gambir或Gambier,树高约八尺,一般用来治腹痛和痢疾,也是嚼槟榔不可少的一种配料。树叶煎成膏后可作皮革的染料。
成功后的佘有进,不忘为潮帮出钱出力。1845年领导潮帮建立义安公司,担任总理多年。1849年任崇文阁总理,他也是莱佛士书院创办时的董事之一。1864年受委为首席高级陪审官。由于权大势大,因而有“佘皇帝”称号。
为了纪念佘有进,中峇鲁有条有进街(Eu Chin Street)。小坡的连城街(Liang Seah Street)和丹戎巴葛的柏城街(Pack Seah Street)则是以他的两个儿子佘连城和佘柏城的名字命名。“佘皇帝”的封号,不是虚有其名。
反清义士维护地方安全
潮帮第二位顶尖人物陈开顺(1803-1857),是反清复明义士,又是陈厝港的港主,后来开辟新山,被封为柔佛华人甲必丹。据说那年麻坡发生叛变事件,这个反清复明义士,曽协助柔佛王室平叛,功劳不小,为苏丹器重,委以全权负责地方防务。陈开顺死后,神主牌保存在劳明达路社公庙内,号称“侯明义士”。
新加坡首任华市长
第三位陈成宝(1830-1879)是潮州龙海县人,在霹雳州出生,中峇鲁的路名有他的名字。陈成宝的姐姐是“甘蜜王”佘有进的妻子,姐姐嫁来新加坡,他跟着来闯天下。1871年他被委为市政委员,1875年被推举为市政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新加坡的首任华人市长,连任九年。1872年受封为太平局绅和名誉推事。中峇鲁的成宝路和成宝巷,就是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