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Yuan Magazine/People, Yuan #163, Yuan Highlight Article, Yuan Latest Issue/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陈荣照专访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陈荣照专访

文·齐亚蓉

陈荣照教授近照

童稚岁月

忆起童稚岁月,荣照总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跟父亲的早逝有关。对于父亲的音容笑貌荣照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清楚知晓他自福建金门南来马来亚(今马来西亚),落脚吉打州首府亚罗士打,经过一番打拼,成了一名颇为成功的生意人。

父亲之前曾有过一段婚姻,原妻病故后,母亲成为他的继室。可叹荣照五岁那年,父亲即因病离开了人间。

“那时好羡慕人家有母也有父。”

好在父亲生前置了不少家产,加上母亲后来也帮人家买卖房屋及首饰,父亲离世后,荣照母子女四人(荣照有一姐一妹)倒也衣食无忧。

七岁那年,荣照踏入吉打华侨中小学,开始享受读书之乐。

母亲目不识丁,但她深知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而她唯一的儿子荣照显然是个读书的料,各科成绩都不错,华文更是名列前茅。小学五年级时,荣照开始投稿《光华日报》的“儿童副刊”。那时的稿费是每篇文章五毛钱,荣照不记得总共“投中”多少篇,但记得稿费总也有十几块之多。彼时的荣照应该未曾设想过自己日后会长长久久跟华文打交道,且成为知名学者,但他在这方面的天赋已初露端倪。

中学遇恩师

荣照所就读的,是亚罗士打的一间华校,除了英文,其它科目都以华文授课,而荣照最为喜爱也最为拿手的科目正是华文。升上初中后,她遇到了来自中国的恩师黄月娟老师。黄老师酷爱文学创作,尤喜写小说,她极力鼓励学生办壁报,后来还支持他们出版刊物,《华中月报》(吉打华侨中小学)由此而生。

无论办壁报还是出刊物,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大家相互支持,踊跃投稿,气氛相当感人。爱好写作的荣照是组织者,也是撰稿人,他曾担任《华中月报》主编及社长。《华中月报》销路不错,除本校学生外,附近几个州的学子也纷纷前来订购。

“黄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很感激她。”虽然离开母校后没再跟恩师联系,但荣照至今仍对她心怀感念。

除了黄老师,另一位令荣照念念不忘的是符气湖老师。年轻的符老师也喜欢写作,每一期的《华中月报》都刊有他的励志篇章——《给青年读者》。此外,他也竭力协助学生推销该刊物。

由于大多数老师来自中国,吉打华中的学子学习华文的热情持续高涨,除了经常相互交流习作,他们还交换华文读物,包括文学名著。大量阅读,大胆创作,这样的学习氛围为荣照日后做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毕业后,荣照考入槟城最为有名的钟灵中学(家人随后也迁居槟城)。钟灵崇尚双语教育,除华文外,其它科目一律采用英文教学。为了赶上进度,荣照只好拼命学英文,但这丝毫没有削减他对华文的热爱,他的华文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1957年,高中毕业的陈荣照通过了南洋大学的入学考试,成为该校中文系的一名学子。

从南大到新大

1958年,风华正茂的陈荣照离开槟城南下狮城,踏进了南洋大学的门槛。

因为所学课程都是中文,比之钟灵中学,此时的荣照感到轻松不少,他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争分夺秒刻苦攻读的同时,他也参加了中文系的文学社团——“创作社”,成为《大学青年》杂志的编委会成员。主编黄孟文是他的同班同学,另一主编周粲高他一届,他们日后都成了新华文坛的重量级人物。

但其实,南大时期的荣照对自己的未来并未设立明确的目标,他只是谨守一名学子的本分,踏踏实实求学问。

1962年,取得学士学位的荣照回到了槟城,受聘于一所独立中学——韩江中学。次年8月,他跟早一年就职于韩中的南大同系校友林宝环喜结连理。那时的南大毕业生所持有的四年制普通学位不受马国政府承认,无法进入政府中学,而独立中学受董事部管制,教师聘期只有一年,职位朝不保夕。为了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荣照在婚后的第二年毅然辞职前往新加坡大学文学院攻读荣誉学位。

苦读两年后,还未等到毕业成绩放榜,荣照即赶回槟城,并接受了母校钟灵中学的聘约。就在他安下心来准备好好做个中学教员的时候,新加坡公共服务委员会发电报邀他面试高级公务员,与此同时,新大中文系也希望他回去担任助教,时任系主任的林徐典教授鼓励他回新大继续修读高级学位。原来荣照在毕业考试中荣获一等荣誉学位,当年整个文学院200名毕业生中,仅他跟另一名历史系的同学获此等佳绩。

直到此时,荣照才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学术研究,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新大,担任助教的同时继续修读硕士学位。

从新大到国大

1967年,回到新大担任助教的陈荣照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在林徐典教授的指导下修读硕士课程,他的研究方向是先秦文学史,硕士论文题目为《诗经史料价值研究》,这是为数不多的从史料角度解读诗经的论著。这部论著1990年由台北市史哲出版社印行,2014年作为《国际汉学研究论丛》之一,由新加坡青年书局再版。

《诗经史料价值研究》

1969年,获取硕士学位的陈荣照留在新大中文系担任讲师,工作理顺后,他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在修读硕士学位的过程中,荣照对宋代文化产生了兴趣,故而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改变了研究方向,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范仲淹研究》,该论著于1987年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完成博士论文后,他继续留在系里任教,起先所开课程为“宋史”,后改为“宋辽金史”。

《范仲淹研究》

荣照的博导起初是来自港大的国学大家饶宗颐教授,饶教授在新大工作五年后离开,荣照继而在林徐典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

取得博士学位的陈荣照继续留校担任讲师,后来升为高级讲师,再后来升为副教授。

1980年,南洋大学关闭,旧南大与新大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1992年,已荣升为教授的陈荣照被委任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两年后,汉学研究中心宣告成立,他也同时兼任该中心主任。

汉学研究中心的设立,旨在丰硕国大中文系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各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促进东南亚华社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工作,期使国大成为本区域汉学研究重镇。

作为该中心的第一任主任,陈荣照教授积极推动各项活动的展开,高水准研究成果不断问世。自1995至1997年,该中心研究员共出版专著3部,研究报告3种,学术专刊1种,在国际研讨会上宣读论文13篇、专题讲座6篇,可谓硕果累累。

《儒学与现代社会论文集》

1995年8月,国大汉学研究中心与河南洛阳国际汉诗协会联办了“诗词欣赏与研究的世界”国际研讨会。次年11月,该中心与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亚洲研究会、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等机构联办了“第三届客家学国际研讨会”。1997年6月,该中心在新加坡乌节酒店主办了“儒学与世界文明”国际学术会议,会后出版了二卷本由陈荣照主编的会议论文选集《儒学与世界文明》。

这一时期,国大中文系得到良好发展,迎来创建50年以来的历史巅峰期,具体表现在学生人数大幅增加,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扩展迅速及开设课程多样化等。

作为一名掌舵者,用日理万机来形容陈荣照的工作日常毫不为过。除了本校的教学、研究及行政事务,他还受邀到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学,到北京大学、东京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十多所世界知名高校进行研究工作或参加学术会议。

同一时期,他也曾代表国大出任新加坡教育部华文课程纲要审订委员会主席、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中学华文课程编辑顾问与文艺作品编审咨询委员会主席等职。

1998年,花甲之年的陈荣照卸下系主任一职,续聘任教两年后全身而退。

参与社团活动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陈荣照还曾在南洋学会、新社及新加坡儒学会这三个学术团体担任要职。

南洋学会原名“中国南洋学会”,成立于1940年,是东南亚华人最早研究南洋课题的学术团体,由一批南来新马的中国学者许云樵、郁达夫等创办。该团体鼓励会员从事学术研究,并协助他们出版著述。曾出版的有《南洋学会学术研究丛书》及大量的个人专集与文集,《南洋学报》则每年定时出版。此外,该学会也举办各类学术演讲和研讨会,邀请对南洋文化有兴趣的社会人士参加。

陈荣照自1974年起长期担任该学会秘书及副会长一职,2002年荣任会长,两年后因年事已高由他人接替。

2004年,陈荣照主编的《儒学与新世纪的人类社会》由新加坡儒学会出版。

2010年,为了纪念南洋学会成立70周年,该学会主办了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出版一本《南洋学会出版书刊总目》(1940-2010)。该总目由陈荣照主编,把过去南洋学会出版的丛书、期刊详尽罗列出来,对研究南洋课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除了南洋学会,他也是另一学术团体——“新社”的成员。新社是李廷辉、魏维贤,杨进发,黄敬恭等于1966年创办的华文社团,出版的刊物包括《新社学报》《新社文艺》《新社季刊》及《新社文艺丛书》等。其中《新社学报》为学术性刊物,刊载新社成员在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研究心得,作者多系新大汉学系、南大文史两系及马大、港大汉学系的老师。陈荣照一度担任社长,他也曾任《新社季刊》主编。1999年,他主编的《新马华族文史论丛》出版。

新社学报(创刊号 封面)

1994年10月,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是一个国际性学术文化联合组织,旨在弘扬儒学文化及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推动儒学文化、亚洲文明与世界其他文化文明的互学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及各国共同发展,促进人类进步。李光耀总理出席开幕礼并发表演讲以示支持,其时新加坡正在提倡儒家伦理教育,亟需一个团体加入国际儒联,“新加坡儒学会”应运而生。学会成立之初,来自商界的唐裕先生任会长,陈荣照及苏新鋈任副会长,负责学术方面的活动,后来陈荣照担起了会长的重任。

新加坡儒学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一些工作,诸如办研讨会、办讲座、出版书刊等。2004年,该协会收集各国学者在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编成《儒学与新世纪的人类社会》一书出版。这些活动积极推广东方文化价值观,对本地社会人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儒学与新世纪的人类社会》

此外,他也担任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炎黄国际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及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与高级顾问。

默默奉献

陈荣照教授的学术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那就是汉学与儒学。前者贯穿了他的整个教学生涯,后者则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离开大学校园之后,他依然醉心于儒学研究,并为之付出了心血。

2014年,他与王昌伟一起主编了《儒家与宗教研讨会论文集》,由新加坡儒学会出版。

2016年10月,他主编的《儒学与现代社会论集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与新加坡儒学会联合出版。本书为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研究丛书之一,汇总了陈荣照教授在进入21世纪后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及在一些重要学术会议上的致辞、演讲等。该书对儒学的精深意蕴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深刻阐发,表明儒学可为建立和谐的普世价值观提供丰富的资源,造福社会。

此外,他还于2007年主编了《槟城钟灵中学校史论集》,成为学术界研究钟灵校史的重要文件。

这一时期,他还主编了《新加坡当代华文文学作品选》(2010年)与《亚细安现代华文文学作品选》(2013年)。

作为一名汉学及儒学大家,陈荣照教授一直都在默默奉献,不居功,不张扬,让人不由想到“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当是陈荣照教授最为真实的人生写照吧。

陈荣照教授全家福

后记

听闻陈荣照教授之大名久矣,但从未敢有过走近他的世界窥探一二的奢望。

“陈荣照教授你写过了吗?”“为什么不采访陈荣照教授呢?”不断有人这么问。

于是请寒川代为联络,然后在一个阴晴不定的午后,满怀崇敬与忐忑推开了他家的大门。那天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位仁厚慈爱的长者。接下来的两三个小时里,他在我的陪伴与“引导”下,回溯着过往岁月的点点滴滴。没有长篇大论,没有谆谆教诲,很多细节已经全然不记得,但那又有什么关系。

他家客厅里,满眼都是照片,墙上挂的,桌上摆的——他的父母、岳父母,他的妻子儿女,他的内外孙子女。爱满堂,福满堂。

有关“新社”的部分资料,得到伍木、白荷及周粲的热心相助,尤其伍木发来的一些文件及图片极具参考价值。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冰心文学奖首奖得主)

Home/Yuan Magazine/People, Yuan #163, Yuan Highlight Article, Yuan Latest Issue/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陈荣照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