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录》我们的共同记忆
文图 · 鲁虎
作者按:新加坡花县会馆于2022年9月2日假红星酒楼举办103周年庆祝晚宴。当晚同时发布新书《征信录》,特邀笔者讲评,本文根据讲评稿整理。
由衷高兴参加新加坡花县会馆103年周年庆晚会。百年薪火,世纪传承。今晚的庆祝晚宴有项内容,是新书100周年喜庆《征信录》发布,我认为这是一个特别之举。早年华人社团在重大活动后,常会编辑《征信录》作为真实活动的第一手记录,以便日后随时参阅、备考。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大环境的改变,这样的做法就越来越少见到。
会馆让我来谈谈出版《征信录》的价值。我想从第一次来花县会馆的经历说起。大概是2016年,在副会长庾潍诚博士的带领下,我有幸参观了花县会馆。当时我发现花县会馆是一个有传奇、有故事、光辉亮丽的地方,可是另一方面我对会馆墙上的花县先贤,除了洪秀全外,一个都不知道。这是因为我虽用心研究新马华人的历史,但平日关心的只是一些大社团以及几位著名的华人领袖。
像我这样一个专门的研究者都存在如此大的认知缺陷和不足,这其实可以引发出相关的一些疑问。像花县会馆这样的大批会馆默默无闻,是因为自己默默无为,还是因为自己默默无语?大众的努力和经历,是让它随风而过,还是通过记录让它留下印迹?记录下来真有些用吗?如果要记录,怎么记录才最好?
战前华人社团初创年间,先辈忙于求出路,拼生活,不会花太多精力在记录自己的活动上。日本侵略时期,大多数社团停滞,资料、文物散失。建国后,会馆在政治、社会、教育等方面的角色淡去,活动艰难开展,甚至难以为继,即使有人想记录,也是兴趣缺缺。这些大背景,也许可以说明社团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方面是严重不足的,只有少数大社团或文化专业类型的社团能做到例外。
其实,记录是重要的。记录了就是历史,没有记录就是传说。让人知道了就是有历史,多人知道了就是大家的故事、共同的记忆。做过的事要让人了解,这正如美好要分享、爱心有行动一样。像花县会馆,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和黄花岗烈士对华人历史的影响,以及蓝头巾在南洋土地上洒下的汗水,不值得我们大书特书吗?还有新加坡的开发、自治、建国、中华文化传承,以及对祖籍家乡命运的关切,难道不是我们成百上千个会馆、成千上万个成员一起打拼的事业吗?这不是值得自豪的经历和我们的共同记忆吗?为什么不记录并讲述出来呢?
现在,《征信录》就是这样开始记录的一个尝试。它不是全部以往的研究,只是记录了花县会馆2019年百年庆典活动。通过这一时刻的详尽记录,不但可以生动地感受当日活动的点点滴滴,如同沉浸在现场一般,从中也可以了解到花县会馆发展相关的方方面面,以及会馆的精彩和特色。你可以在其中发现自己的身影,也可以找到始终坚持的各类人才、同行者、长者、领袖。当后辈和研究人士想问古于你时,你可以展示给他们,也许会感动和激励他们。这会是我们的文化,这正是我们的传承。“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这段风流,这路漫长,我们有责任告诉后人:我们曾经做过。
从我们一直在读书的人来看,纸版《征信录》的出版不只是传统做法,其实还有新的意义。随着电子阅读的普及,纸版书会变得越来越少,甚至成为稀缺的珍品。纸版书还是拥有阅读的便利和享受。它翻阅方便,有实体感,便于收藏、保存和展示。大家如果真的愿意拿回家放在客厅一段时间,相信会成为谈论个人和新加坡光荣历史的良好契机。
谈到这里,我要呼吁我们的会馆同胞,请不要轻看和忽略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你可以把它记下来,自我回味,也传承后人和大众。具体来说,比如你的一生经历、创业经营、社会服务、家族故事、与祖籍故乡的交流等等,其实都是有价值的,值得写下来的,成为新加坡大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花县会馆是个有特色、有历史、至今仍组织良好、行动活跃的会馆。在结束我的感想之际,我想再次祝愿花县会馆再接再厉,再创美好的未来。也祝愿各位健康、幸福,以及生活在满满的文化感、历史感之中。
(作者为花县会馆学术顾问、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