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毓申的传奇故事

文图 · 郭永秀

认识陈毓申老师是很偶然的。在多年前的一个音乐会上,她主动跟我打招呼,令我很感动。因为当时她已经是新加坡极负盛名的声乐老前辈,而我只是刚在乐坛上崭露头角的音乐工作者。陈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人完全没有架子。我从小就是听田鸣恩老师的歌声长大的,知道她是田老师夫人后,更加钦佩不已。

在新加坡声乐界,除非你是刚起步的年轻人,不然一定知道陈毓申老师。她是本地声乐教学的开拓者之一,早年本地最先从事声乐教学者,除了田鸣恩老师和李豪老师以外,最为人所知的就是陈毓申老师了。

陈毓申今年已经87岁。她的学生很多,随手拈来都是杰出的声乐人才:黄彩鸾、应兴棠、韩煐、陈仰安、陈仰厚、陈濛、吴翰卫、杨云英、林修齐、林俐婷、蔡润贤、庄杰……有些学生还来自马来西亚。她告诉我有一对姐妹花住在吉隆坡,每星期风雨不改,驾车300多公里来学习声乐,然后又赶着回去吉隆坡。许多留学海外的歌唱家,也会特地拜访她,以成为她的学生为荣。

陈毓申的人生跟其他音乐家有很大的不同。她从小娇生惯养,是父母掌上明珠,走上声乐之路是非常偶然的。这和我们所听到的许多音乐家出生寒门,一生中为生活和理想艰苦奋斗的故事完全不一样。

生长在富裕的家庭

提起陈毓申,立刻就会让我们想起另一位著名的声乐家田鸣恩。不错,田鸣恩就是她的夫婿,整整比她大了17岁,已经于1994年逝世。陈毓申的这一生,跟田鸣恩脱不了关系,可以说没有田鸣恩,也就没有今天的陈毓申。

陈毓申原籍广西,1935年11月1日在上海出世,生长在一个富裕又有名望的家庭。父亲从小被其父母指腹为婚,结果5个提亲的女孩都先后夭折,后来没有人敢跟他提亲。父亲成年后在家人安排下结婚,18岁时生下一男孩,就是陈毓申的大哥,后来二哥也出世了,但夫人不幸于19岁病逝。

父亲19岁时,家人就把他送去北京念大学。过后又到日本留学。在日本碰见了陈毓申的外公(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后任广西大学校长)。外公看中了这位长得高大英俊、聪明优秀的小伙子。父亲留学回来,在广西任高等法院检查官,外公把女儿嫁给了他。一年后,母亲生下大姐,接着是二姐,一两年后怀了陈毓申,但却不知道。那段时间父母之间发生误会,母亲一气之下坐游轮从广西到上海,不久才发觉怀孕了。未免被误会与人私通,母亲打电话通知父亲,父亲高兴死了,派了三位佣人到上海服侍母亲。

陈毓申喜欢音乐是受母亲影响。母亲爱音乐,会弹风琴,后来在上海学医,生下了陈毓申后,被父亲接回广西。陈毓申的父亲后来从检察官升任广西高等法院院长,在广西是很有名望的人家。陈毓申在广西最有名的中山小学上课,同班的有白崇禧将军的儿子白先勇,还有成为影后的林黛等。

初听田鸣恩的演唱会

小学五年级时,她跳级直接进入初中一年级;初二时又跳到高中一年级。念高二的时候,陈毓申只有14岁,第一次听到田鸣恩的演唱会。当时田鸣恩31岁,已是著名的歌唱家。父亲带着母亲和陈毓申一起去听音乐会。陈毓申从小受母亲的影响,每天晚上都要听妈妈弹风琴才能入睡,但却不知道什么是音乐,更不清楚什么是艺术歌曲。听了田鸣恩的演唱以后,她整个人被迷住了,回家后耍起小姐脾气,又哭又闹,坚持要父母亲带她去跟田鸣恩学唱歌。父母无奈,只好带她去找田鸣恩。

当时田鸣恩受邀从北京到广西,出任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看陈毓申只有14岁,拒绝收他为学生。田鸣恩叫她试唱,她提着还没变声的尖锐声线演唱唯一懂得的歌《踏雪寻梅》。田鸣恩一听就笑了,说这样的声音怎么能念音乐系呢?

被拒绝以后,年轻的陈毓申回家以后大耍性子,倒在地上又哭又闹,弄得家中鸡犬不宁。父母亲没办法,只好去求院长,田鸣恩也只好给院长面子,勉强收了陈毓申为学生。那时上课是必须住在学校里的,父母亲还特地安排了两位女佣跟着陈毓申:一位煮饭,一位照顾生活起居。在学院的三年,因为还没有变声,所以不准唱歌,只能学习练气、唱音阶、音程、背歌等基本技巧。

难忘的逃难历程

陈毓申念小学时,日本已经入侵中国且往广西推进。日本人来的一个惊悚的场面,她至今难忘。当时飞机狂轰滥炸,她跟母亲一起躲到稻田间,而弟弟恰巧就在那个时候出世。母亲因为受到惊吓,没奶喂弟弟。只有11岁左右的陈毓申却很懂事,到田里去挖甘蔗的根(根上面的甘蔗已被收割,仅剩土里的部分)。陈毓申拔出根在河里洗干净后,咀嚼出甘蔗汁,一口一口喂给弟弟。所以弟弟出世的第一餐不是人奶,而是甘蔗汁。

陈毓申忆述了另一次逃难经历:

13、14岁的时候,我到广州的姑婆家玩,认识了当时正在追求表姨的一位台湾年轻的飞机师。想不到这位飞机师却对我一见钟情,直接促成了后来逃难到香港的一段往事。

我们从桂林逃到南宁。许多国民党的官员,包括爸爸都被护送到台湾去,但不准带家眷。有一次我正在上田鸣恩的声乐课,突然间有一位飞机师从台湾驾了一架可坐5位乘客的飞机到来,告诉我们必须赶快逃,不然来不及了。我的妈妈就带着两个弟弟,还有我和一些金条一起上飞机。田鸣恩问飞机师能否带上他?飞机师看刚好五个人,就说好。结果这架飞机就载着我们5个人往海南岛飞去。

降陆以后才知道这位飞行员是偷偷驾飞机从台湾飞往广西,目的是要载我离开。原来他暗恋着我,知道共产党将打到广西,所以不顾一切,偷偷驾了飞机来接我。后来他被台湾当局抓回,也不知道判了多少年。

到达海南岛不久,田鸣恩到处找机会,终于找到一艘油船载我们到澳门。一路上我因为晕船,不断地呕吐,第三天到达澳门时,吐到血都出来了。我们因为没有签证,当局不让5人登陆。但因为我的情况危殆,所以船长立刻打电话向澳门当局求救,澳门当局只好把我们5个人接上岸,而且立刻送我入院就医。

过后我们联系上爸爸,他从台湾飞到香港,把我们5人也接到了香港。在香港,爸爸有自己的房子,我们也就此在香港住了下来。

因战乱移居香港

到了香港之后,田鸣恩安排他的好朋友,也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学:黄友棣和林声翕来替陈毓申补习乐理。田鸣恩也同时教导她学习英文和声乐。

1952年,田鸣恩受新加坡中正中学的邀请,来新加坡教音乐。当时陈毓申非常伤心,又哭闹着要跳海,田鸣恩只好答应以后把她接到新加坡。他到新加坡以后不停写信给陈毓申,所有信件都被陈毓申的家人扣留了。后来被陈毓申发觉,就写信给田鸣恩。等在新加坡的田鸣恩一切都安定下来,陈毓申就偷偷买了飞机票,只身飞往新加坡。

当她从飞机上下来的时候,田鸣恩找了两辆货车,又找了100多个学生,每人手上捧着一束玫瑰花来迎接她。如此浪漫的举动令陈毓申当场感动得流下眼泪。

1954年,田鸣恩与陈毓申结婚时留影

在新加坡住下来后,他们就开始筹备结婚。但在那个时代师生是不允许谈恋爱的,更别说结婚。这段婚姻不被看好,还遭双方家长反对,以致结婚时不敢通知亲友,仅有5个人出席婚礼。陈毓申出生于1935年,而当时的新加坡的法律规定21岁才能结婚。只有19岁的陈毓申只好给自己加了两岁,变成21岁。所以后来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就变成了1933年。

田鸣恩受聘到新加坡中正中学教书,当时一般教员的薪水只有200多元,中正给了他800元。后来陈毓申也在中正任教,薪水也有600多元。

婚后的家务事都由田鸣恩包办。他还是一位烹饪高手,每天三餐都亲自动手煮给陈毓申吃,对她照顾可算是无微不至。田鸣恩的爱,成为陈毓申这一生中生活和精神上最大的支撑力量。

田鸣恩、陈毓申与大儿子田心、小儿子田力

到意大利进修

陈毓申生了两个男孩:田心和田力。1960年,她和田鸣恩决定到意大利深造。他们变卖了房子,其中一部分留给父母亲以及照顾两个孩子之用,两人就到意大利的罗马音乐学院(Conservatorio Santa Cecilia di ROMA)进修。

罗马音乐学院是全世界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音乐学院之一,建立于1585年。他们手上的钱第一年就用完了,田鸣恩的外文很好,在罗马找到一份饭店经理的工作,半工半读赚钱供两人的生活费及学费。在罗马5年的留学生活中,他们也利用假期到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地学习和考察。

他们学成归来,就到香港看父母及两个孩子。孩子一个念小学,一个念幼稚园,见面却不懂得叫爸爸妈妈,陈毓申抱着他们大哭了一场。

之后他们带着孩子回到了新加坡。田鸣恩到南洋大学、义安工艺学院教合唱。陈毓申也到中学去教声乐、合唱、音乐等,育人无数。

1968年,田鸣恩应邀联合新加坡的学校,组织了一个校际合唱团,在国庆典礼上演唱他作曲的《新加坡,你多年轻》。建国总理李光耀听了非常兴奋,一度想把它当为国歌,后因太长而作罢。田鸣恩因操劳过度,国庆当天淋到雨,4天后不幸中风。

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习时的陈毓申

田鸣恩中风以后,所有大学合唱团的指导工作只好交给陈毓申,她开始独自撑起家庭的生活。后来田鸣恩经过数年治疗后慢慢可以说话,也可勉强走几步。由于他的名气很大,所以很多地方如台湾高雄、北京等地都请他去讲学。陈毓申趁着田鸣恩出国任教的机会,又拿到了奖学金,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oyal School of Music)进修,追求她心目中完美的声乐艺术。所以她通晓英文、法文和德文等外语。

田鸣恩撑了20多年,于1994年去世。这段时间陈毓申就得靠自己到每一个学校去教学,撑起整个家庭,养大了两个孩子。

2009年10月17日举行的陈毓申教学纪念音乐会《春华秋实》

2015年月3日在维多利亚音乐厅举行的《田鸣恩纪念音乐会》

为了唱歌和教学而生

陈毓申得天独厚,她说她一生从不生病:年纪将近90岁,可是没有“三高”,也不发胖。生性喜吃甜食,每天无蛋糕不欢。三餐少吃饭,平时就吃零食过日子。晚上通常都不睡觉,快天亮的时候才入寝。而且到了这个年龄,眼睛没有花,耳朵也很灵敏,只是前一阵子因跌倒而双腿不良于行。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她还记得清清楚楚,特别是提到歌曲和声乐的问题,她就会非常兴奋。

留学意大利的那几年,让她学习了很多中外顶尖的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曲,走进了西方歌唱艺术最高的殿堂。回国后很多学生私底下跟她学声乐,这些学生对她都很好,经常打电话问候或来看望她。田鸣恩去世以后的日子,她就靠着这样的一种精神上的支持,继续活下去。因为有音乐,加上学生们的关怀,使她感觉到生活的充实。

陈毓申所学过的每一首歌,不管是旋律或歌词,到现在没有一首忘记,她似乎就是为了唱歌和教学而生的。目前,她还在弹琴教学生,继续为我们的乐坛贡献力量。在新加坡的声乐界,陈毓申的故事,就是一则传奇。

(为本地诗人兼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