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情缘:侧写甘地的华裔弟子曾圣提及其后裔
文·吴明珠
十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我在谢福崧的陪伴之下到荷兰路一间三层楼的洋房。洋房的主人是谢金玲,她和她的儿子周伟立一起住。去那里的目的是搜集资料以便写一篇有关曾圣提的文章。曾圣提是上世纪出现在新加坡的一个非凡人物,谢金玲和谢福崧都是曾圣提四妹的孩子。
我一踏进客厅, 目光便给挂在墙上的一幅肖像吸引住了。肖像里的人物是曾汉经,晚清秀才——曾圣提的父亲。
创办报刊与创作文学
曾圣提被称为新马华文文学的导航者。1901年出生于广东省饶平县凤凰镇,原名曼尼。小时候在私塾念书,后来在厦门集美学校接受中学教育。1922年南来新加坡,在道南学校任教员半年后回上海。他受泰戈尔的感召,1925年赴印度在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求学。在印度期间,经友人的介绍, 他成了圣雄甘地唯一的中国学生。圣提(shanti)这个名字就是甘地为他起的,是梵文“和平”的意思。曾圣提1926年回国,翌年再度来新, 定居新加坡以后陆续安排弟妹南来。他有弟妹12人,6弟6妹,原配名陈可美,两人育有三男三女。在本地,他参与多家华文报刊的创办工作,如《南洋商报》、《电讯新闻》、《现代日报》等。他在南洋商报担任电讯翻译与
副刊编辑期间,和他的弟弟华丁、玉羊及朋友积极提倡文艺。先后在该报创设《洪荒》、《文艺周刊》等副刊。
曾圣提提出“以血与汗铸造南洋文艺铁塔”的口号,在各报章杂志发表了48篇作品,其中诗20首、散文9篇、小说11篇、译作7篇、剧本1个。1937年“七七事件”发生后,他组织“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任团长并亲临台儿庄等战场采访,实地报道抗战情况。
1932年,曾圣提再访甘地。1936年去槟城与友人合创《现代日报》,直到日本南侵前才回到中国重庆。他有一个邻居,小伙名为程奇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居住天津时,与其来往甚密。程在一篇刊登在中国的文章中写到:“曾伯伯是一个快乐、宽容、淡泊名利的人,在我青少年时期,他是对我有很大影响的人。”
1943年2月,曾圣提听到甘地第6次绝食,用10天时间写成《在甘地先生左右》,记叙他在甘地身边的经历。这本书160页,1943年由上海真善美图书公司出版,1959年由新加坡青年书局重印。杨松年教授在他的《新马早期作家研究》中称,这本书问世后, 就被誉为1943年最佳著作。因为不论是内容或写作手法,它都与众不同,好评如潮。曾圣提和这本书曾是南洋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专题。
与甘地关系密切
甘地对曾圣提给予特别关注,让他成为自己最亲近的学生:可以与他的儿孙一起用餐。曾圣提在印度也施行绝食,在书中对绝食期间的记叙十分详细:从身体痛苦、意识麻木到心中圆满、精神畅旺。
他第二次去印度探访甘地时,这样描写他抵达的那晚: “ 无意观赏月亮, 但月亮偏那样撩人, 没有叶的巨树的疏影, 好像淡墨泼成的图画似的, 洒在地上: 浓的是干, 淡的是枝。”又写在阿须蓝甘地与众门徒在广场上晚祷的场景:“晚饭后,夕阳在地平线上,我第一次发现印度西部夕照天空的美丽:远空近空的霞彩,由橙红变成强烈刺激的紫色,转瞬间,又变成鲜明愉快的桃花色……”
曾圣提自1949年后再未动过笔,1979年,印度“甘地和平基金会”邀请他去印度,在甘地的“隐庐”圣巴马提阿须兰从事甘地生平及思想之研究。临行前,中国有关方面终于承认了他的地位,授予他“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研究员”的职称。在这之前的30年,曾圣提静静地坐在天津兆丰路信厚里那栋三层小洋房里,无人理睬。曾圣提于1982年12月在阿须兰去世。
历史学家方修所编撰的十本《马华新文学大系》里,把曾圣提列为“新马华文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贡献的作家”。杨松年教授、林万菁教授以及其他学者都写过有关曾圣提的专题文章。
《在甘地先生左右》最后一章“别离”中他写道:“临晚,一点月色也没有,祷歌在圣巴马提河畔黑魆魆的祷场中发出。巴布兹(印地语“父亲” ) 叫我坐在他的身旁, 面向着村中大众,他向村民正式宣布我的离去, 大家一齐为我祝福。火车抵圣巴马提车站的时候,我站起身来向巴布兹告别。我弯下身子,触他的足背,他沉重地拍我的肩背。我的眼泪忍不住又夺眶而出。”
周伟立,43岁,是继曾圣提以后他们家族唯一的写作人,毕业自牛津大学,现在帮助他母亲经营椰子产品的生意。他从高中开始便爱上写作,曾以陶宗旺为笔名出版了三本诗集,即《支吾》、《匿名的忧郁》及《中途爆胎》。
伟立说:“我大舅公给年轻人的启迪就是勇于追求梦想和有世界大同的胸襟。我作为他的后裔感到很光荣。”
谢福崧在1979年曾圣提从中国去印度,途经新加坡时见过他。他说:“那时舅舅78岁,说话声音洪亮,精神很好。他勇于追求梦想,上世纪20到40年代之间交通很不方便,他竟然敢乘船到印度去,真令人佩服!他给年轻人的教诲就是: 要勇于追求理想, 不要贪图安逸。”
曾圣提曾孙女再结印度缘
继曾圣提之后,上世纪80年代,他的后裔又再度与印度人结缘。其孙女曾也兰于1980年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Maharashtra)一个静修的地方认识了谷达克兰提(Kranti Gut ta),后来两人结婚,生下两个女儿。克兰提目前是印度银行业公会的秘书。大女儿贾瓦拉(JwalaGutta)成为国际级的羽毛球健将。
贾瓦拉, 37岁, 身高1. 78米, 从90年代起便代表印度参加重要的混合双打及女子双打羽毛球赛。她一共打赢316场赛事, 是赢奖最多的印度人。她曾于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荣获金牌;2011年在伦敦举办的奥运会夺得铜牌;2013年在国际羽毛球赛中夺得铜牌。贾瓦拉于2011年荣获亚朱那奖(Arjuna Award),是印度10大运动员之一。
贾瓦拉在瓦尔达(Wardha)出生, 现居海得拉巴(Hyderabad),4岁开始勤练羽毛球。除了以球艺著称,贾瓦拉很敢发言。她公开争取妇女的地位,反对暴力。她说:“做人要有正义感。坏的事情,像强奸、对妇女和学生施暴都应该强烈谴责。”印度媒体问她是否爱国, 她回答:“我从小就代表国家打球,再也没有人比我更爱国。”贾瓦拉刚在海得拉巴创立一间体育学校,训练各类运动员。她说:“我一直都想有自己的事业,我有领导能力,喜欢挑战。每个人的能力都不同,我希望培养有个性的运动员,把他们带进体坛。”
今年九月,贾瓦拉刚和电影演员维诗努·维沙尔订婚。我们恭喜曾圣提的后裔都前程似锦、幸福美满!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