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Culture, Yuan #159, Yuan Magazine/新加坡华族舞等同于中国舞吗?

新加坡华族舞等同于中国舞吗?

文 图 · 赵柏钧

一次,我邀朋友一起去看“华族舞晚会”,当舞台上表演着美丽的朝鲜族舞蹈与蒙古族舞蹈时,我的朋友就好奇地问我:柏钧,这是华族舞吗?我回答道:不是。朋友又追问:那为什么“华族舞晚会”中,有不是华族舞的舞蹈?……我吃惊地看着他,却无言以对。之后,我便萌生了与更多人一起分享新加坡华族舞边际与内涵的想法。

著名海外华人问题研究专家王赓武教授,就华人身份认同提出过7种概念:中国历史认同(Chinese Historical Identity)、中国民族认同(Chinese Nationalist Identity)、村庄认同(Communal Identity)、国家/当地认同(National Identity)、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阶级认同(Class Identity)、种族认同(Ethnic Identity),并提出了东南亚地区华人身份认同的复杂性、重叠性以及多变性等特点。也许就是这些“复杂性”、“重叠性”及“多变性”的存在,导致在本地华族舞蹈界出现了概念错乱的问题,进而出现一些舞蹈作品“搭错车”的现象。

本文简要地从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舞蹈学的层面,阐述新加坡华族舞的概念及内涵,使新加坡华族舞的边际更加清晰可见,不易与其它舞种混淆。

中国语境下的“华族”
在了解“华族舞”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华族”一词的由来。

从历史学的层面上讲,中国的“华族”是与“夏族”对应的名词,是在远古时代划分两个部族的名词。后来,“华族”和“夏族”经过几百年的时间逐渐融合,到了汉朝成为了汉族,属“族系”概念。直到1937年的《国语辞典》才将“华族”一词,赋予了一个新的概念:“犹言中华民族”。这是有意识地在建构一种新的民族认同,其行政“疆域”意识由此镶嵌在“华族”一词之中。

然而,在现今的中国境内以及中国语境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来彰显疆域意识的比较广泛;而使用“华族”一词,来彰显疆域意识的却比较少见,大家仍旧认为“华族”与“汉族”有着极深的渊源。因此,在现今的中国语境中,就“华族”一词的原意而言,“族系”意味要大于“疆域”意味,“华族”并非与“中华民族”完全等同,亦非“中华民族”的简称。

新加坡语境下的“华族”
在新加坡语境中,“华族”一词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华族”在东南亚国家的形成,与二战过后,东南亚国家纷纷推翻殖民统治,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有关;也与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不再承认双重国籍,并鼓励旅居在海外的中国人,留在海外且效忠自己的居住国有关。这些因素,使许多东南亚国家的中国人放弃了中国国籍,转而加入了居住国的国籍,成为了居住国各民族中的一分子,这个族群在东南亚国家通常被称作“华族”。

“华族”一词在20世纪50年代,于东南亚国家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使用。庄国土先生在《论东南亚的华族》中说到:“华族”是由保持华人意识的中国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稳定的群体,是当地族群之一,是构成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在身份认同方面,“华族”一词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着与“华侨”进行身份区分的意义。

在新加坡,“华族”是对应马来族、印度族、欧亚裔而产生的,是具有华人血统、建构新加坡这个国家的重要族群之一,是构成国家的一个民族。也就是费孝通先生在解释“民族的三个层次”中讲到的:在民族学意义上的民族,它是可以清晰识别出的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成熟的大民族,是国家构建中的重要主体。

中国舞涵盖了哪些舞种?
目前,中国舞蹈界普遍认为,中国舞包括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以及中国古典舞两大类别。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民族舞是指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不包括汉族舞蹈;民间舞则是指中国的汉族舞蹈。

为什么新加坡华族舞不能完全等同于中国舞?换言之,为什么新加坡华族舞不能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包括在内?

新加坡华族舞所承载的内容
如果我们明白舞蹈作为一个载体,其背后所承载着巨大的信息时,就不难回答这些问题了。

在人类学家、哲学家、美学家、舞蹈学家看来,舞蹈是一个民族的标记物。每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生存环境、生活习俗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民族个性、审美方式,都蕴藏在其千差万别、风格各异的舞蹈之中,并通过人的身体语言将这些内容鲜活地表现出来。就像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请你跳舞给我看,我便知道你是谁”。以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舞蹈是“借姿态的节奏来模仿人的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舞蹈理论家欧建平老师也曾说过:“舞蹈,是非文字语言;语言,是要传递信息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舞蹈的背后蕴藏着大量的信息,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新加坡,大多数的华人是在中国明朝、清朝以及之后,从福建及广东移民到新加坡,其中绝大多数的移民是“汉族”。在人员大迁移的过程中,“汉族”文化与艺术也随之迁移到了新加坡,并成为新加坡多元文化与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华侨”身份到“华族”身份大转移的背景下,中国民间舞与中国古典舞,顺理成章地进行了“身份转变”,由中国民间舞及古典舞,转变成为了新加坡的“华族舞”。然而,中国少数民族舞,却无法顺利转变为新加坡华族舞的一分子。

因为,华族舞是新加坡华族“性格”、“感受”、“行动”的表达;也是新加坡华族文化与民族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新加坡华族的标记物。以新加坡华族的人群构建而言,在新加坡华族这个民族中,鲜少有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基因,所以,中国少数民族舞无法像民间舞与古典舞那样进行“身份转变”,成为华族舞的一员。

新加坡华族舞不能等同于中国舞
在历史学方面,新加坡早期的中国移民在政治变迁的国际大环境下,其身份发生了变化:从中国的“华侨”变成了新加坡的“华人”,从中国的“汉族”变成了新加坡的“华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加坡的华族具有较强的“汉族基因”。

在民族学方面,新加坡“华族”身份的认同,是对应马来族、印度族、欧亚裔而产生的,是新加坡国家的重要族群之一。新加坡的“华族”一词与中国早期的“华族”一词概念接近,均属“族系“概念,但与“中华民族”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更不是“中华民族”的简称。

在文化学方面,新加坡“华族文化”在文化归属上,是泛指中国传统“汉族文化”,而非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在舞蹈学方面,新加坡的“华族舞”与中国的“中国舞”也有着本质区别。新加坡“华族舞”,是泛指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而非中国舞所包括的全部舞种,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舞。人们切莫有“华族舞”就是“中华民族舞蹈”的简称,抑或“华族舞”就是“中国舞”的错误概念。换言之,“华族舞”仍属“族系”概念,而“中国舞”则属“疆域”概念,二者的边际完全不同。新加坡的“华族舞”作为新加坡华族的“标记物”,虽与“中国舞”有着深厚的渊源,但却无法等同。

新加坡华族舞与中国舞的关系
虽然,新加坡华族舞与中国舞无法等同,但这种“不等同”,不应视为“背叛”,而应视为舞蹈由“原生”向“再生”的转变与探索。这种“不等同”是舞蹈传播过程中“在地化”与“多样性”的具体表现,也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中国舞与华族舞的关系,就像是血脉相承,但又相对独立的“父子关系”。也正因这种“关系”的存在,才使得中华文化能够更加枝繁叶茂、源远流长。

(作者为舞蹈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新加坡表演艺术协会主席)

Home/Culture, Yuan #159, Yuan Magazine/新加坡华族舞等同于中国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