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eople, Yuan #158, Yuan Magazine, /自学成才的叶瑞平

自学成才的叶瑞平

文 图 · 郭永秀

上世纪70年代,我疯狂爱上华乐,和友人一起搞乐队。那时候的客观环境跟现在完全不一样:没有官方的支持、没有民间的赞助、一切靠自己。当时新加坡与中国还没有建交,就连供乐队演奏的乐谱也没有,需要听着录音带一个音一个音地记下总谱,后来自己才慢慢学会了编谱、作曲……其实,70年代之前,就有许多这样的人,为了华乐(那时候称民乐)前赴后继,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叶瑞平就是其中的一位。

近年来,我在脸书上常看到叶瑞平发表一些有关音乐的视频和资料,所以特地到他经营的新韵乐器有限公司做了专访。走进这间位于芽笼一带购物中心三楼的乐器店,只见头顶上挂着几行小提琴,右边巨大的玻璃橱展示着许多不同形状的小提琴,左边一间小乐器室则展示了许多吉他、尤克里里、曼陀铃和类似班祖(Banjo)之类的乐器。再走进里面,又看到了整排的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另一房间则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华乐器:二胡、琵琶、扬琴、中阮、古筝、不同类型的鼓和打击乐器、音乐学院考级及各种乐谱。总之,中西乐器样样齐全。

1945年出世的叶瑞平(77岁)一头银发,但精神奕奕、行动敏捷、思路清晰,像个中年人。也许这一代人经历了磨练,又有音乐的滋润,反而活得更健康、自在。话匣子一打开,瑞平兄便滔滔不绝。


八孔竹笛、三弦胡琴、音乐轮盘和为学习吹奏笛子的学员专门设计的轮盘

发明八孔竹笛 三弦胡琴 音乐轮盘

叶瑞平给我看他发明的乐器:八孔竹笛、三弦胡琴、音乐轮盘……

先说八孔竹笛: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竹笛是横吹的,有一个吹孔、六个按音孔。一般来说它基本上通过按音的方法吹出四个调,例如全按桐音为D的笛子,可吹出C、D、F、G四个调子,但缺乏半音。若要演奏半音需按半孔,既不方便又不科学。叶瑞平就在右手三指下方增加一个出音孔,用尾指按音;又在靠近食指下方的位置加挖一个出音孔,由右手的拇指按音。通过八只手指不同的指法,不必像西洋长笛一样加键,就能按出12个音!而且可以滑音、也可以奏颤音,这真是了不起的发明!可惜的是这八孔竹笛没有得到推广,知道它的人不多。

三弦胡琴:长久以来,二胡在乐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就如小提琴在交响乐团中一样。与有四条弦的西洋小提琴比起来,二胡只有两条弦,音域就比较窄。许多研究二胡的人都想方设法要为二胡增加多一两根弦,以扩展它的音域。我也见过一些不同的设计,不过不管增加了一条或两条弦,最后也没有被华乐界运用,二胡仍然是二胡。

叶瑞平设计的这款三弦胡琴却蛮特别:它有两个千金、三条弦和一个特制的琴码。弓仍是同样的弓,被夹在一根内弦和两根外弦之间。拉外弦的时候,运用不同的角度,就可以拉到不同的弦,发出不同的声音。三根弦调音为D、A、E,因此比一般的二胡高出了一个5度,这有点像二胡和高胡的结合体。它还可以拉双音呢!我自己试试拉奏,觉得声音很不错,完全可以代替目前所用的二胡。

叶瑞平又拿出一个圆形的“音乐轮盘”,这个圆盘把音乐中的全音和半音的关系,以转轮盘的方式清清楚楚地展示出来。这对一些从事音乐教学的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除此以外,他也运用同样的方式,为学习吹奏笛子的学员设计了另一个轮盘,只要看图就能知道吹奏不同调子的指法。为笛子设计的乐音轮盘,圆心为吹孔,最外为第一发音孔,空心为开孔,红色为按孔。孔中一划为按半孔,每格中的左边的指法是缓吹,右边是超吹。学会看这轮盘,不必老师指导也懂得按哪一个孔发出哪一个音。

纯粹是兴趣和使命感

从叶瑞平上列的发明中,可以看出他真是个有心人。他搞音乐纯粹是为了兴趣和一种推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看到一些乐器在构造上有所缺失,就心痒痒地自动深入钻研,希望把民族乐器改良得更好,更适合现代人演奏。可惜的是这些发明没有通过商业化的方式推广。

在他的课室里面,还可以看到许多小提琴的半制成品,包括小提琴的面板、琴头、琴颈、琴身、弦轴、琴弦、琴马、腮托、琴弓、指板和共鸣箱等。叶瑞平说他向来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乐器、改良乐器,看见什么乐器不合理想,都会做实验来改良。店里一些其他的乐器,也都是他做实验的对象。问他这方面的技术跟谁学的?他说通过自学和向别人学习,观察别人,然后亲自动手实验,比较复杂需要用到机器的他就与乐器厂合作。其实在他的那个年代,都是靠着满腔热情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既没有想到什么商业利益,也没有想到发明新乐器带给他什么好处。

看到他的这些发明,我完全可以理解他在制作和改良乐器时的心情。因为我也和他一样,早年在搞乐队的时候,条件极差,很多问题都要亲自解决。例如笛子不准了,就要懂得如何挖按音孔的内侧,调节音准;笙不准了要自己以蜡“点笙”,校准它的音阶。甚至锣不准了,也要懂得利用铁锤敲打锣的边沿或锣心,以矫正音高。乐器坏了、线断了、弹拨乐器的音不准也得自己设法解决。

看完叶瑞平所发明或改良的乐器,话题就转到了他从事音乐的经历。他在学生时代,一直都爱好美术和运动,其次是唱歌。进入中正中学接触到民乐,开始学习笛子后就着迷了,放弃了美术、戏剧、羽球、跳高、跑步等。

叶瑞平不断研究改良小提琴。这是半制成品

学习各种乐器、作曲和指挥

开始时,他听邻近工地的工人吹笛子,觉得很好听,就拿起哥哥的笛子胡乱吹起来。后来听到学长孙清水能以笛子吹花舌,更引起他的兴趣。然而孙清水会务很忙,没法从旁指导,后来安排学长刘晨钟指导他要演出的曲目。在学习过程中,与罗富贵和曾亚成两位同学交流(较多研究笛子大师冯子存和刘管乐的作品);接触到陆春龄老师的作品(学到他优美的音色和曲风);聆听了刘森的吹奏(学到他的滑音——如《牧笛》这首曲的演奏方式);领略了王铁锤的曲风;赏析到赵松庭在《和平鸽》一曲中如何发挥出他的演奏特色……

他就是这样广向名家学习,把各位名师的演奏技巧融汇起来,博采众长,全面地把要演奏的乐曲内涵表达出来。除此之外,他也不断努力加强自己在乐理上的根基。

1959年,本来学绘画的叶瑞平在中正中学念书时,加入了当时由林哲源、孙清水和刘晨钟组织领导的民乐团。当时还有合唱团、口琴队等。1960年,中正音乐舞蹈晚会上他第一次上台表演《黄莺亮翅》。后来他陆续独奏了笛子曲如《牧笛》《霍拉舞曲》《喜报》《茉莉花》《奔驰在草原上》《欢送》《赶路》《闹花灯》等。那时候中正校内的文艺团体非常多,有美术会、科学会、戏剧会及民乐会。叶瑞平的兴趣很广,每个会都参加。

叶瑞平在中正民间音乐会从一名学员开始,慢慢成为会里主要的演奏员,他在这段时间里积极自学各种乐器,每个星期学习一首新曲。例如他从林哲源那里取得小提琴的资料和教科书,就跟着教科书自己学习。可能因为他天生具有音乐才华,所以许多乐器都是自学的。他能演奏的乐器很多:笛子、琵琶、高胡、二胡、大胡、小提琴、扬琴……除此之外,他也自学乐理、指挥理论及和声乐,苦读世界音乐史及音乐家生平。1965-1966年他从林哲源手中接过指挥棒,成为民乐队及合唱团指挥。当时常奏的乐曲有《弓舞》《金蛇狂舞》《大联欢》《瑶族舞曲》《东海渔歌》等。

回忆起当年的中正中学,音乐艺术人才辈出。如林哲源(小提琴、二胡)、蔡新林(二胡、高胡)、郑民才(板胡)、戚兆明(琵琶)、洪南成(大提琴)、郑朝吉(三弦)、李其海(笛子)……这些人往后都成了新加坡华乐界的主要推手。

创作不少歌曲与器乐曲

60年代许多文艺团体都有左倾现象,中正民间音乐会也不例外。1966年民乐队和合唱团被封解散。叶瑞平虽然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在会里是主要负责人,在内政部留下了记录,导致他后来两度申请读大学都不被批准。1966年高中二毕业后,只好到银行工作。他在当时的合众银行做了5年,辞职以后加入了父亲的公司九八行(所谓的九八行,类似于商业代理或中介,东南亚各地的土产运到新加坡后,会通过竞标方式为货品寻找买家。商人抽取交易额的百分之二为佣金,其余百分之九十八货款交给卖方,因而被称做九八行)。他后来又在跨国医药公司任医药代表,前后共12年。1969年结婚,第二年女儿出世。

70年代叶瑞平受邀加入刚成立的实验剧场,组织民乐队。实验剧场是由许多在1969年被政府所封的“康乐音乐会”成员所组成的。同一个时候他开始了音乐创作,例如为由韩山元写的诗剧《苦难的航程》作曲。1976年新加坡拍摄了由陈昌明和林明洲导演的《桥的两岸》,也是由叶瑞平作曲、配器和配音,当时他以“竹叶”为艺名。因为这是第一部本地人制作和表演的电影,所以当时非常轰动。主题曲《桥的两岸》及许多电影插曲如歌曲《长长的路》《我们走在夜路上》《辽阔的海洋》《情歌》,乐曲《马来舞曲》都由他一手包办。叶瑞平组织了两支乐队(华乐队和西乐队),亲自指挥乐队为《桥的两岸》配乐。

这期间他也创作许多歌曲和器乐曲,其中包括诗剧《苦难的航程》中的歌曲《献歌》《珠江颂》《客家山歌》,《邦咯渔歌》中的舞蹈音乐和歌曲《补网》。80年代以后他又创作了歌曲《海燕》《金山沟下》,为电视剧《小小心灵》创作主题歌,为晋江会馆舞蹈团撰写舞蹈音乐《桂香与狼》,为风格唱片机构制作儿童歌曲唱片,为综艺机构的演员撰写新年歌曲《新春之歌》。他写的另一首歌《南洋有个好地方》也曾由周炯训指挥的新加坡电台合唱团演唱。

1978年叶瑞平和几位朋友联合创立了艺声企业(Eason Enterprise),专卖乐器。当时有林淑勤、郭富春、李伍华、陈锦祥和他共5位股东。后来因为理念不同,多位股东放弃了股份,最后只剩下陈锦祥一人独自经营艺声企业至今。

1962年,在维多利亚中正音乐会上演奏笛子的叶瑞平

年轻时的叶瑞平在指挥乐团

孜孜不倦、富有创意的音乐家

叶瑞平是一个很有创意的人,从他改良乐器方面就可以看出。例如60年代在中正民乐会里,为了培养弹拨乐手,由于乐器有限,就买了一批很便宜、没有半音的潮州梅花琴(秦琴),拆下所有指板上的品以后,再重新以12平均律排列黏上指板,供队员学习。所以后来他发明了三弦胡琴、八孔竹笛及音乐轮盘等绝非偶然,而是隐藏在他骨子里,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以及想改良民族乐器的志向使然。

1983年叶瑞平就自己创立了新韵(Synwin)企业,后来又改名为新韵乐器有限公司。他到当时刚开放的中国,访问了敦煌乐器厂等,向他们订购民族乐器及钢琴,后来增加了小提琴。发现一些乐器构造上有问题时,他就自己改良,也跟乐器厂合作改良和制作乐器。乐器种类繁多,必须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才知道如何改进。叶瑞平会拉小提琴,也教小提琴。他的乐器店里就有两间教室。通过教学和实践,叶瑞平完全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法以及如何改良乐器和制作乐器的方法。千禧年以后,他基本上已经没有搞音乐,却选择了与音乐有关的行业——乐器买卖。除了售卖乐器以外,他也为顾客维修乐器改良乐器,提供了极佳的售后服务。

纵观叶瑞平的音乐旅程,虽然没赶上音乐逐渐受重视的年代,但他以天赋的才华,为华乐和本地文化做出了贡献。即使现在已经是77岁高龄,他对音乐的热忱仍然丝毫没有减少。除了经营乐器店,他还经常在脸书上发表对音乐的心得、演奏笛子。他的传奇经历,已成为我国乐坛的佳话。

位于芽笼一带购物中心三楼的乐器店挂满了乐器

各式各样的华乐器琳琅满目

(作者为本地诗人兼作曲家)

Home/People, Yuan #158, Yuan Magazine, /自学成才的叶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