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的宝贝
文 · 尤今 图 · 编辑部
我家里有很多“宝贝”。
“宝贝”指的不是价值连城的古董、也不是珠光宝气的首饰。
在旁人眼中,这些宝贝,可能不值一哂,然而,由于其中寓藏了某些情愫,因此,成了我个人“价值连城”的收藏品。
有一块锈渍斑斑的马蹄铁,被我以柔软的绸布包裹着,不啻拱璧地收在壁橱里。
马蹄铁上面,盈盈地立着一个充满了爱的影子。
那一年,在飞雪初降的冬季,我到澳大利亚南部海岛塔斯马尼亚(Tasmania)的一家农场消磨了好几天。
农场的女主人伊丽莎白,原本在首都悉尼执教,厌倦了繁华都市喧嚣紧张的生活,放弃教职,告别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偕同家人移居南部海岛,买了一大块地皮,养牛、养羊、养马;种菜、种花、种果树,过着与世无争的畜牧与农耕生活。
感动我的,不是她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潇洒情怀,而是她造福他人的举措和襟怀。
她在农场里为残障人士开办了一个“骑马训练班”,义务训练断手的人以单臂骑马;缺臂的人以双足控制马缰。
她表示,自卑与自怜,是残障人士与他人打交道的两大障碍,他们因此常常画地自限,活在没有窗口的黑暗里。那些灵性高的动物,能够很好地与他们相伴,为他们解除心灵深处的寂寞。然而,遗憾的是,肢体的残缺偏又阻挡了他们接近与亲近那些形体较大的动物,因此,他们的心,常常处在干涸枯萎的状态中。
伊丽莎白把一些残障人士请到农场来,让他们自行选择喜欢的马匹,用了比常人多十倍的耐心,以一对一的方式训练他们骑马。经过了长时间磕磕碰碰流血流泪流汗的训练之后,这些缺手缺足的人,都能够在广阔无垠的草地上享受驰骋于马背的大乐趣。最为重要的是,他们从中找到了自信心;又从自信心中寻回了人生的乐趣。
伊丽莎白阐述了一则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十余岁的少年威廉姆斯,天生缺少双臂,性情孤癖、脾气暴戾,他母亲说他浑身都长满了又尖又硬的刺,把所有尝试靠近他的人刺得雪雪呼痛。然而,自从参加了骑马训练班以后,他身上的刺,便一根一根地掉落了。他把那匹心爱的马取名‘吾臂’(My Arm),从这个名字,我便知道,他从马儿身上得到了他最想要的东西——这个东西的另外一个名称是:快乐。去年夏天,他在残缺人士骑马比赛中鳌头独占,当颁奖者把奖章挂在她脖子上时,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绽放在他脸上的笑容——那是一种让阳光也晃动、让月亮也失色的笑容;那是一种战胜自我、征服了世界的笑容!”
这个缺臂的少年,后来成了骑马训练班的义务小教练,把其他活在自闭世界里的残障人士一个一个地引出了牛角尖,把快乐像一桶桶水般,哗啦啦地淋在他们身上。之后,受训成功的他们,又以同样的方式去帮助别的残障人士,环环相接、生生不息。当他们克服万难,成功地驾驭了骑马术之后,他们终于相信了,如果命运让你做一株爬藤植物,你千万不要哀叹自己必须终生倚墙而活;你若愿意,你可以变为美化剂,把那堵呆板木立的墙装点得绿意盎然,活色生香,彰显自己生存的意义,同时也把美丽和快乐带给人间。
在农场度过了难忘的几天后,离别时,伊丽莎白将一块沉甸甸的马蹄铁放到我掌心里,说:
“亲爱的,我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送给你,可我们西方人相信,马蹄铁是运气的象征,我希望好运和快乐永远追随着你!”
我俯视手中的马蹄铁,那是一块生锈的U字形铁块,没啥收藏的价值,可是,我却视如瑰宝,千山万水地把它拎回家来,因为马蹄铁里藏着一颗美丽的心,那是伊丽莎白的善心。这颗善心,改变了许多残障者的人生。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珍藏的宝贝,而每件宝贝里都蕴藏着一则触动人心的故事,我决定以“我的宝贝”为创作的训练课题,让学生在纸上晾晒他们的心情。
那一天,上课时,我请学生把他们心里藏着的一件“宝贝”写在纸上。
没有想到,大部分学生心目中的宝贝,竟然是如影随形的手机!由此可见,他们的整个生活内容已经缩小到一部手机上了;对于其他的东西,他们视而不见。
我点醒他们,手机只能算是便利的日常用品;心爱的收藏品,才是真正的宝贝。
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爸爸的宝贝是象牙烟斗、绝版钞票、镀金貔貅等等;妈妈的宝贝是琉璃凤凰、寿山石罗汉、水晶花瓶等等。至于他们自己呢,他们摊开双手,说:我们又没有经济能力,哪里可能有珍藏品啊!
学生们都错误地把珍藏品和商业价值挂钩,以为只有昂贵的物品才有珍藏的价值。他们忽略了,有些物品,可能一文不值,我们珍藏终生,是因为里面孕含着刻骨铭心的故事。
我与他们分享了一篇动人的文章——余显斌的散文《母亲的宝物》。
《母亲的宝物》叙述的是一个母亲收藏在铁盒里的东西改变了儿子的一个重大决定,也改变了母亲晚年的生活素质。
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地靠着卖菜把他送上大学;毕业后,他在小城里打拼出一番事业。正想好好地让母亲舒舒服服地安享天年时,母亲却不幸患上了失智症。她呆在家里,屡屡生出事端,比方说,米饭原已煮好了,她却又开火重煮,把好好的一锅饭煮糊了。又比如:出门后,竟然在回家时去了另一层楼,进错了家门。他的妻子不胜其烦,多次怂恿他把母亲送去养老院,他硬是下不了这个决心。可是,类似事件一再发生后,他便想:养老院对她兴许也有好处,那儿老人多,她不必忍受面对四壁的孤单。
母亲勉强同意后,在收拾东西时,把一样东西紧紧攥在怀里,那是一个上了锁的铁盒子——一直以来,母亲都把它看成是宝物,患病之后,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没有忘记它。妻子怀疑铁盒里装的可能是一些宝物或银货,担心拿去养老院会被偷窃;她要求母亲让他看看,可母亲却摇着头,抱得紧紧的,不让。晚上,她睡着了以后,夫妻俩便偷偷打开来看。一看,他便眼泪直流,自此打消了送母亲到养老院的念头。
此文末段,作者如此写道:
铁盒中藏的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还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学生们读了这篇文章,终于深切而又具体地了解到,是粘附在物品里那一份隽永的爱,使物品有了珍藏的价值。
心眼洞开,心扉打开之后,学生豁然发现,他们手上实际上就有拥有好些不啻拱璧的“珍藏品”,诸如:第一次出国的机票、奶奶送的古筝、好友手写的信、邻居送的食谱、老师批注过的作业、有着岁月年轮的东西(爷爷的算盘、婴儿时期的小枕头)等等。他们呈交上来的作文,珠玉纷呈,内容丰富,我从中看到了旅情、亲情、友情、邻里情、师生情等等。这些寄寓于物品里的浓郁情愫,使每一件收藏品都充满了活泼的生命力。
举两个例子。
学员王予安,珍藏了一片在日本旅行时捡拾的枫叶。她的作文《枫叶》里,有一段文字,特别触动人心,引述如下:
普普通通,不起眼的秋叶,却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枫叶,象征着岁月的轮回。枫叶,成了枫树对冬季的祭品。它的火红代表着热情与奉献,它精细的叶脉,代表着它的精致与典雅,同时也象征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哪怕只是一瞬,也要绚烂辉煌!这是我经历的第一个实实在在的秋天,好想好想留住这片秋色。我从落叶堆里左翻右翻,精挑细选,拾起一片完好无损的叶子,小心翼翼地把它夹在我的笔记本里。这片叶子,我拿回家做成了书签,把它当宝贝一样,夹在我最心爱的《红楼梦》里。林黛玉为落花吟《葬花词》,我却惋惜一片被光阴遗忘的叶子。
另一名学员王丁一一,有着一份别开生面的珍藏品,已经收藏了好几年。那是一封她在四年前写给自己的信——写给12年后的自己。她洋洋洒洒写了满满一张信纸,写好之后,把信连同信封用透明胶带缠了又缠,压在抽屉最下面,准备12年后重新再读。期间虽然曾有无数次她想拆开重读,但最后都自我控制了。她说:“这信就像一坛好酒,必须酿够时间,才会浓厚香醇。”
以下这一段有趣的文字,引自王丁一一的作文《一封信》:
其实信的具体内容已记不清楚,不过有一句话我却记忆犹新——我跟自己说:不要怕狼狈,不要怕披头散发遍体鳞伤,可是一定要开心,再不开心也要哄自己开心。当时写这段话的时候我哭了。明明是一字一句落于自己笔下,却仿佛有一个人站在身边娓娓道来。我忽然有些分不清,到底这段话是送给当下的自己,还是12年后的那个?或许正是因为12岁的我没能遇到一个对我说这样的话的人,又怕等到24岁还是没有这样的运气,所以只好由自己说给自己听……我想,等我24岁的时候,岁月的沉淀一定让我成熟了很多。再回头看看12岁那年写的信,应该会觉得文笔稚嫩,想法童真。但就是这样孩童的语气,反倒能勾起感慨万千。那时,不管我是贫是富,变化多少,那封信,都会是我24岁生日最好的礼物。
五花八门的创作素材,就不动声色地蕴藏在生活的海洋里,珍藏的宝贝,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莘莘学子只要张开心眼,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细细品味生活里的一切,便会有源源不绝的素材从笔下涌现。
(作者为本地作家、新加坡文化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