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Oneness #37, Oneness Magazine, /不是主角,却是关键角色

不是主角,却是关键角色

文·宋鹏博士

成为同传口译员,需具备什么条件?

首先,至少要精深掌握两种语言。

第二,反应要快。因为口译与笔译毕竟有分别,我们在现场不能翻查字典,必须随机应变,临阵不慌,快速找到对应语言的最佳阐释。

第三,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我们工作的领域没有界限。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掌握别人研究了好几十年的东西,再加上工作的范围非常广泛,今天是法律,明天是医学,后天是IT,需要快速抓住全新的专业知识和用语,以专业权威的口吻来传达给听众。

口译员需要“广而泛”还是“专而精”呢?

应该介于两者之间。口译员需要有一定的视野与背景,才能跟其他人建立共鸣,特别是翻译对象往往是各领域的专家,例如一个学者在同一个领域深耕了几十年,讲的内容极为精髓化,口译员必须快速消化、理解,并用观众能理解的语言翻译过来。

他们好比是“行走的智库”,每一行都要懂一点,还要有进一步的理解,不能流于表面,所以必须又广又精。我们除了做好会议准备外,还要有相关的日常累积,如阅读专业书籍,甚至上课。亚太区的口译市场很多元化,海事、咨询科技、区块链等,如果我们只专注一个领域,可能没法养活自己。

口译员无法挑工作,但客户是可以挑我们。例如银行业的峰会,与会者都是业界精英,他们的“黑话”(指专业术语)非常多,客户会找具备精专背景的口译员。一般高阶的口译员,必须在几个领域有深专的知识和口碑。

口译其实已远远超越了语言的转换,更深层的是文化的传递,例如英语就有很多种,不同地区的语言习惯、风俗等也要分清楚,否则讲者冒出一些俏皮话、双关语甚至涉及地域特色的话来,你就不知如何应对。

口译也是一种再创作。当看到台上的演说者充满能量的演说时,口译员也要将这种活力通过语言语调给表现出来,而不是纯粹文字上的照本宣科。也许你以为翻译只需要懂得双语就可以做,其实不然。

口译可分哪几类?

如果按口译形式来分,除了同声传译与交替传译外,还有大众比较熟悉的陪同传译(Accompanying Interpretation),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国家领袖或企业总裁出席会议的随身翻译,这也属于交替传译的范畴之内。

有时领导人私下会散步、聊天,他们可能会采用耳语传译(Whispering Interpretation),这是接近同步传译的方式,当对方领导讲话时,口译员就会给领导人“耳语“(耳边轻声翻译),翻译是同传进行的,不需要等对方停下再翻译。

上述提到的都是单向翻译,双向翻译是由一名口译员为交谈的双方,完成两种语言的互译。

口译员多是新移民吗?

要看语种,因为新加坡百分七十是华人,中英口译相对来说新移民比较少,因为群体少,能够做口译的就更少。至于其他语系如日语、韩语等,本地人没有优势,自然清一色是新移民,所谓的新移民在本地也是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不是刚来的一两年的新移民就能胜任的。

口译员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从口译员的曝光率、从业人数和公众对其了解来说,它的确是属于小众行业,其重要程度往往被忽视。一直以来,口译员就是隐形人,主角永远是演讲者、领导人,即便口译员就站在他们身旁,也没有多少人去注意。在国际会议场上的同传箱,很多人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曾有会议嘉宾在手机响起时,跑进来接电话,以为是个休息间。

如果公众不了解,对行业是很不利的,因为他们不理解我们的工作需求和重要性。最大的困难是,跟会展公司、政府机构、大型公司一起工作时,很少主动积极地配合我们的工作,很少提供充足的准备材料和会议细节,大家觉得你是翻译,到时出现就行了,这对我们的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最终受影响的其实是听众。

在会议前,我们需要做几方面的准备,例如了解这个会议的内容、日程安排、与会嘉宾的个人背景、身份等。另外,还会到网上找演讲者的视频来看,了解和提前适应他的讲话习惯、节奏、口音等。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可以收到演讲嘉宾的讲稿、演讲内容等原材料。

上述说的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资料总是不足,并且一般是会议马上开始了才到我们手里,还不一定是最终版本,所以我们这行很需要公众的认识、谅解,以及社会的支持。

疫情对口译造成什么影响?

对口译行业来说,即便疫情过去,或许也回不到疫情前的模式。基本上,以后的会议都会转型为混合(Hybrid)模式,例如现场1000人,另外的2000人可能在线上聆听,演讲嘉宾或译员也未必需要在现场。

观众甚至可能不必到现场,灵活安排,只是选择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小分会,而不是舟车劳顿大老远飞来参加几天的全会。以前要在现场设置很多机器设备,但往后可能只要一台电脑链接上网,就可以进行口译与聆听,也大大减少了工作人手和流程。

对口译业来说,因为观众群的扩大,对翻译语言的需求会相应增加,对会展行业来说,成本会减少,但效率却大大改善。口译行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无论是供应者如主办单位与口译员,还是最终使用者都在适应和过渡,变挑战为迎战,化危机为机遇。

Home/Oneness #37, Oneness Magazine, /不是主角,却是关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