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仔饭、咖喱鱼丸“乡”溢满桌
文| 许瑞霞 图| 熊俊华
星洲炒米粉与香港炒面在本地非常普遍,但很多人也许不晓得这两道面食,发源地与名称扯不上关系。也就是说,在本地的星洲炒米粉不是新加坡的本土菜,而在香港也没有香港炒面。
星洲炒米粉的“星洲”是新加坡的旧称,但这道面食实际源于香港。据说在上世纪50年代,香港街市已有“星洲炒米粉”这道平民美食,常见于茶餐厅与大排档。港式的星洲炒米粉随着香港移民而传至海外各地的唐人街。
不过,港式星洲炒米粉与本地的版本,在味道与卖相上大不相同。新加坡九龙会会长陈文平指出,道地的港式星洲炒米粉放比较多的黄姜粉而不是咖哩粉,配料只有虾、鸡蛋、叉烧与豆芽,不像新加坡那么重口味。
在收紧防疫措施前,采访了陈文平会长,边吃着香港美食边谈九龙会如何协助香港新移民在新加坡落地生根、融入生活。当晚他还约了几名香港友人,分享他请金龙船酒楼的厨师烹煮多道家乡菜,一解一年多来大家因新冠疫情而无法回家的乡愁。尤其当咖喱鱿鱼猪皮鱼蛋与港式腊味煲饭上桌时,阵阵迎面而来的久违香气,引来哇声四起,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煲仔饭少了什么?
移民狮城近30年、已入籍的冯琼英说:“在香港吃咖喱鱿鱼是用竹签串着吃的!”这道香港人气街头小食,除了鱿鱼外,还有鱼蛋(本地称鱼丸)和猪皮,咖喱香味浓。疫情暴发前,喜欢美食的陈会长经常飞回香港大快朵颐。他说:“咖喱颜色和香港的不同,如果有白萝卜,会更加入味好吃。”
港式腊味煲仔饭的锅盖一打开,那扑鼻而来的香气叫人垂涎。饭面上铺满了芥兰苗与各式腊味,有腊肠、润肠与腊肉,红绿白相间,卖相诱人。米饭则沾满了腊味的香气,尤其以鸭肝做的润肠,香浓酥化,最快被清空。陈会长忍不住大赞:“正,冇得顶!”(广东话,意思是:棒,无可挑剔!)对老饕而言,腊味饭少了鸭润,就是少了一点味。
每年一进入秋冬季,香港大街小巷处处是腊味飘香的煲仔饭。在寒冷的天气里,一碗热腾腾的煲仔饭特别暖胃,也满足了香港人的味蕾。
入乡随俗吃冰鲜
香港人爱吃活海鲜。当地菜市场处处可见一个个大水盆里游着的生猛海鲜,不像本地巴刹卖的都是冰鲜。冯琼英说,香港海鲜的品种多又新鲜,“在新加坡只能入乡随俗吃
冰鲜。”
陈会长很有心,特别向酒楼预订了一尾生猛鲩鱼,我们抵达时,还见它在鱼缸里游,没多久就成了桌上佳肴。这道梅菜蒸鲩鱼,肉质非常鲜嫩,也勾起了他与朋友在香港吃中山脆鲩鱼火锅的美味话题。
另一道醉虾,是陈会长特别要求餐馆现场点火烹煮,火舌瞬间在醉虾身上飞舞,很有视觉效果。餐馆负责人说,已有十多年没做这道菜了,因怕火焰太大引发警铃响。香港人也擅长炖汤,传统做法的砂锅云吞鸡汤,汤底浓郁,云吞里的虾很爽口,鸡肉点红醋吃,更带出了鲜味。
冯琼英说,香港的云吞是包裹一只虾与少许肥猪肉,但新加坡却“瘦身”了没有肥猪肉,口感有别。其他的避风塘炒蟹、罗汉上素与木瓜炖雪耳,在本地也是深受欢迎的港菜。
九龙会协助港人融入
1990年移民来新的陈文平,成了新加坡女婿。他也是一名成功的房地产投资商、新加坡香港商会会长,为新港两地人民搭起了经商的友谊之桥。九龙会是在当年4月成立,去年迈入30周年,原本筹备一个大型晚宴,却因疫情而喊停,改为捐出30万个口罩给慈善机构。
与早年新加坡会馆成立的初衷一样,九龙会发挥守望相助,协助同乡融入本地生活,并对社会作出贡献。初期会员多数是移民本地或在本地工作的香港人,鼎盛时有5000多名会员,目前大概有1000人。
陈会长指出,今日的新移民多是资讯科技人才,与30年前的移民有别,当年因资讯不发达,九龙会除了从香港订阅报章杂志外,也经常主办联谊会,旅游团等联谊活动,如今除了继续为新移民提供帮助外,也积极推展慈善活动。
他觉得,既然在新加坡安居乐业,就应该积极承担社会义务。他也将儿子带入青年团,协助筹划各种慈善活动。九龙会由于表现优异,2013年荣获宗乡会馆颁发的杰出会馆奖,2016年获国民融合理事会颁发特别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