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华妇产前产后禁忌多
文| 莫美颜 图| 黄鼎翔 、新加坡报业控股
跟其他华族社群一样,土生华人也视生儿育女为家族大事,这充分表现在怀孕、生产及孩子满月的种种传统习俗中。作为早期南洋华人移民与当地妇女通婚的后裔,土生华人的生活习俗是中国、在地马来人、印度人,甚至是西方文化的沿袭与融合。现年86岁的陈瑞钻(音译)是一名传统土生华人,虽然年事已高,但记忆清晰,简直是土生华人习俗的一本活字典。
土生华人妇女一旦怀孕后,女性长辈,尤其是婆婆会格外谨慎,确保母子平安健康。
早年新加坡治安欠佳,加上物资匮乏,路灯远远才有一盏,抢匪摸黑打劫行人之事时有所闻。陈瑞钻记得,那时孕妇若夜里出门,都会在口袋里放一根铁钉。老人家认为,这样可以保障孕妇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不修补、不缝纫、不出席婚礼
一些籍贯的华人妊娠期间会以炖鸡、姜、鸡精、药酒进补。陈瑞钻说,土生华人虽没有妊娠进补的习惯,但孕妇会避免饮用冰凉饮料,并多喝牛奶和鸡蛋。土生华人认为,牛奶和鸡蛋富含蛋白质,有益胎儿成长,这样才能生出健康又容易照顾的宝宝。
一般来说,越富裕的土生华人家庭禁忌越多。据《土生华人文化遗产》(Peranakan Heritage)一书记载,土生华人怀孕期间的禁忌不少,比如为免生下兔唇儿,孕妇不能搬动家具,不能做修补工作,不能做缝纫和使用剪刀等。孕妇也不能使用洋灰,以免难产。同时也不出席婚礼,免得新娘变穷光蛋。
《峇峇文化之旅》一书介绍,土生华人相信,孕妇若遭猴子惊吓,新生儿会全身毛茸茸,像顽猴一般,所以孕妇对猴子必须敬而远之;为免婴儿出生时脚先生出导致难产, 家中长辈也会劝孕妇吃水果时不得切掉水果的尾部;怀孕四个月后还有请接生婆为孕妇洗去邪澡的习俗。接生婆一边念咒语,一边用浸满柠檬和花瓣的清水擦洗孕妇的房间。
在医疗条件较落后的年代,生产的风险较高。土生华人妇女即将临盆时,家人会把护身符、指甲、剪刀和槟榔刀等串起来悬挂或黏贴在床柱上。他们相信这样可以驱邪,确保产妇顺利生产。他们也相信,生产时打开所有门窗,婴儿便能顺利诞生;若不幸难产,则给产妇喝一碗放了钥匙的清水替她解难。
过去土生华人都是在家中生产的,除请接生婆帮忙,产妇生产时,婆婆和妈妈都会在一旁打气或协助,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产妇身上。即使是亲家关系紧张,也会在这时放下成见,一起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陈瑞钻说,现在的年轻一代土生华人怀孕后多数没沿袭传统保胎习俗,而是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确保母体和胎儿的健康,及时纠正和治疗孕妇健康和胎儿发育的状况。
塞棉花,戴头巾,床下烧老姜
产妇产后必须禁足一个月,并把身体调养好以免后患,即所谓的坐月。
土生华人认为,妇女生产时全身毛孔扩张,为防止身体进风,坐月期间要紧闭门窗,产妇要耳塞棉花,头缠头巾,用草药洗浴,多吃热性食物,如麻油鸡、猪肚汤、龙眼姜茶、香茅茶等。在土生华人的观念里,海鲜为有毒之物,蔬菜则性寒,产妇都应避免进食。期间产妇得坐卧在床底下焚烧着老姜的床上暖身,接生婆也会为产妇按摩和缠上六米的腰带束身。
陈瑞钻记得,她的那个年代,一般家婆都会为产后的媳妇烹煮三餐,但产妇得自己照顾新生儿,有条件的土生华人才请人陪月,收费为三四十元。
陈瑞钻育有三男一女,每胎生产后都按传统坐月。她认为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健康无恙,是拜传统坐月习俗之赐。而现在的年轻人都各有想法,坐月期间无论活动、休息和饮食一般都没什么禁忌,不过为恢复苗条身材而按摩缠腹的则大有人在,到底爱美是人类的天性。
男女婴待遇大不同
孩子满月当天,产妇踏出房门的时候,得用加了青葱和多种生草叶的水洗浴去除污秽,并为新生儿剃掉被视为不洁的胎毛以刺激新毛发生长,然后为他戴上配有小铃铛的脚链。父母便可凭铃铛声响得知婴儿的动静,方便照顾。
早期土生华人多有拜神祭祖的习俗。孩子满月这天父母要祭祖谢神为孩子祈福,过后派发红粿给亲友,生男婴送红龟粿,生女婴送红桃粿。生男婴还会开派对庆祝,生女婴一般不请客,除非女婴是家中第一个孙儿。
从前一些土生华人在孩子满月时会赠送礼盒给亲友。礼盒是一个青花瓷,那是土生华人的最爱之一。“礼盒”内的礼品一般为汤圆、红鸡蛋、黄姜饭及咖哩鸡,华族及马来族文化的融合显而易见。亲友把“礼盒”内的礼品收下后,会将“礼盒”清洗干净,放入回礼回赠。
当时回礼也有讲究,必须包括两扎红纸包裹的面线,象征长命百岁;两颗冰糖,象征孩子生活甜蜜;两个生鸡蛋,期许孩子的父母再生育;一个红包,是给新生儿的祝福。
现在土生华人仍在孩子满月时请客庆贺,但不一定沿袭传统庆祝方式,至于亲友不论送小饰物、衣物或现金红包祝贺,也大都不拘泥于形式和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