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住宿新一代的居住模式
文| 苏秉苓 图| 受访业者提供
近几年,共享住宿(co-living)的租房模式已在全球各大城市掀起热潮,特别受千禧一代的青睐。租户只需拖个行李箱,就能轻松入住装潢现代化、舒适干净的房间,到设计新颖的共用厨房喝咖啡,到宛如酒店大厅般的起居室与其他租户交流。
这种新兴潮流,除了让租户有独立的卧室以保留个人隐私外,其他起居活动空间如客厅、厨房或是浴室厕所(收费高的则附有独立浴室)等,则与其他租户共用,彼此自由交流,结识兴趣相投的新朋友。
一些大型共享住宿业者还提供类似服务式公寓(service apartment)的服务如高速wifi网络、管家服务、健身室和办公空间,同时精心安排各种消闲或进修活动,让陌生孤独的海外短期住宿,升华到建立人脉、体验异乡风土民情的非一般层次。
当然,与本地私宅租赁市场相比,共享公寓收费不算便宜,每月租金从1300元到3000多元不等,比传统私宅租金高出30%到50%。
不过,由于共享公寓一般坐落在繁华大都会的心脏地段,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或地处艺术文化及地方特色浓厚一隅,与市中心的单间房租比较,价码还是具竞争力的。
融合生活与社交的起居环境
共享公寓概念源自美国硅谷,原意是让年轻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与合作伙伴在密集的空间里一起生活与工作。
三四年前,随着新加坡共享经济、起步公司生态圈,以及年轻白领工作者及游客增多,共享住宿逐渐萌芽,冠病疫情前更是百花齐放。目前市场上规模大小不一的共享公寓服务业者约有20家,平均住客率超过七成。
本地最大业者是雅诗阁服务公寓(Ascott)旗下的共享公寓lyf。去年,它在综合项目福南的329个单位公寓大楼开业后,许多人更密切关注这种租房趋势。
作为东南亚最大的共享公寓业者,品牌总监黄竣鸿受访时说,共享住宿打造一种融合创意生活空间与特有社交活动,并支持生活、工作及娱乐的新颖起居环境,客户主要是千禧一代。
为迎合这些数码原住民的生活习惯,从入住到退房流程、预订和付款,都能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完成,快捷方便。
来自香港的Dash Living,去年底进军新加坡,并购2016年在本地提供共享公寓的Easycity后,已从260个单位发展到目前的600个单位,住客率一直平稳向好,即便在冠病疫情期间外来客源有限的大环境下,也达到90%。
新加坡总经理刘航受访时说,他们的共享公寓在服务和品质上非常接近服务式公寓,但价钱却是同等级服务式公寓的60%,对长期租户来说是相对划算的,有些更可享有泳池和健身室设施。
“共享公寓与服务式公寓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提供每天清洗服务,而我们是一星期一次。它们的租约最少六天,我们是三个月。”
轻便自在,容易管理
刘航分析说,相较于传统租房,共享公寓具备许多优势。
除了现代化的家私布置、标准的入住退房流程、享受业者安排的社区活动和优惠等外,更大的吸引力在于租户不需要和房东同住,也不用担心合租伙伴提早离开而得另寻新室友。
此外,共享公寓的租期最短三个月,不像组屋或私人公寓一般要求一年。同时也无需负担经纪介绍费、水电费、或处理WiFi安装申请、维修租屋等行政琐事。
因此,对忙碌的外籍工作人士而言,只需一通电话或一封电邮就能获得客户经理专业的协助打理。这也正是共享公寓能在本地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
刘航说:“虽然新加坡传统租房市场很活跃,但有高品质、服务周到、值得信赖的租房营业商却与外来人口的流动不成比例。实际上,共享公寓对租房市场起着改良、完善及稳定的作用,不像一些新兴行业对传统行业具很大的颠覆性。”
整体而言,本地共享公寓多集中在人流繁忙的市中心附近,如牛车水、诺维娜、丹戎巴葛、乌节路一带、芽笼和小印度等。
尽管冠状疫情持续发酵,一波又一波的病例回升影响跨境出差旅游或海外求学重新启动的预见日期,不过共享住宿业承受的冲击比酒店业小些,一些外籍人士因无法回国而延长租期,而且租户得签下至少三个月的租约,让不少共享公寓的住客率依然维持在七成以上。
以lyf来说,今年4月到9月的住客率为87%,虽然无法对比去年9月开业后曾达到的98%高点,但并不影响业者明年在花拉公园及纬壹推出新的共享公寓,为本地共享住宿市场增添560多个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