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Oneness #34, Oneness Magazine, /华乐家李宝顺、许徽:弦上奏出移民心声

华乐家李宝顺、许徽:弦上奏出移民心声

文│苏秉苓  图│新加坡华乐团体提供   

在音乐的国度里,没有语言之异,只有琴瑟之和。

漂洋过海到一个曾被喻为文化沙漠的岛国,承传千古音乐之情,只为心中的理想孜孜不倦地奋斗着、执著着,为迈出的每一小步喝彩,为倒退的每一小步黯然。

坚持,因为爱。

弹奏,因为触动。

李宝顺和许徽,两位年纪相差将近20年的华乐家,一拉一拨,以异乡狮城为家,奏出首首拨动心弦的二胡与古筝之音,为本地华乐团的茁壮及传承献出“心声”。

在乐器堆里长大

自新加坡华乐团初创不久就担任乐团首席的李宝顺,不仅拉得一手扣人心弦的二胡,连说话时也如唱歌般委婉起伏,随口哼出几小段的华乐调子,娓娓动听,让人心醉神迷。

这样的功力,没有一年364天(年三十给自己放假一天)的努力,是绝对无法达成的。即便已臻大师级别,李宝顺超过半世纪的坚持,始终在日常生活中磨砺着,心系着如何用最优美的二胡曲子,让听者进入如诗如画之境。

出生自中国天津知识分子家庭的李宝顺,六岁那年,随口问正在拉小提琴的四哥,是不是走调了,被哥哥发掘出非一般的音乐天赋,从此与拉弦乐器结下不解之缘。当时,爱听京剧但不玩乐器的父亲,买了许多乐器摆在家中,李宝顺在乐器中长大,四哥成了他的小提琴启蒙老师。

两年后,李宝顺就读的小学要组织华乐队,懂得拉小提琴的他被邀加入。没有小提琴,就二胡吧!相对成人小提琴,二胡更适合他还未完全发育的臂长。

就这样,左手手指在琴杆上的琴弦上移动着,右手忽轻忽重地运弓,李宝顺完成中国音乐学院二胡专业,加入中国极负盛名、代表民乐演奏最高水准的北京中央民族乐团,并在几年后成为该乐团二胡首席,同时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成员、国家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及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协会理事等。

▲李宝顺在最近《精品集》音乐会担任领奏

1997年来新加坡之前,李宝顺已受委为中央民族乐团代首席,也担任由中、日、韩音乐家组成的亚洲乐团首席。他经常到不同国家演出、多次为国家领导呈献华乐之美,1990年第一次到新加坡演出。
当时他有机会与本地老一辈的华乐爱好者进行交流,对于这群非科班出身、各有正职,却积极投入华乐的业余华乐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当新加坡华乐团1996年成立并邀他担任乐团首席时,他答应了。在1997年下旬他搬到岛国,自此落地生根。
一路走来,李宝顺24岁的女儿在新加坡受教育、成长并就业,原本不太吃辣、偏爱重口味的中国北方饮食习惯,也已本土化,即便回到北京,也是不辣不欢。味蕾入乡随俗,皮肤更是适应新加坡的潮湿,“现在到北京住一段时间,就会全身发痒,皮肤干燥。”
回顾二十余载,在岛国办华乐是幸福的。虽然剧场、博物院或音乐厅等文化艺术场地的数目不如欧美,文化发展尚未能与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步前行,但相对过去,艺术活动已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国人的重视,多所学校的华乐团和新加坡青年华乐团也栽培许多后辈新血。而他,始终坚持做音乐的严格要求,为狮城的拉弦人才,继续发光发热。

对古筝情有独钟

五岁那年,幼儿园有两个同班同学,每天固定时间到一间小教室练习拉二胡。许徽每次经过房外,听到优雅乐声,羡慕极了,也央求妈妈让她学二胡。淘气好动的独生女想学些修身养性的乐器,父母求之不得,安排她到类似新加坡民众俱乐部的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学音乐。当时负责教音乐的导师让许徽试玩音乐室内的乐器,至今还对当时情景历历在目的许徽,就从笛子、二胡、扬琴、琵琶等乐器中,挑出曾听过的二胡。

谁知一拉,竟是锯木声,这难听的声音与她想象的太远。只会玩古筝的导师见了,故意牵她试拨古筝。长长的古筝,满满的弦,怎么拨,声音都是美的。稚小心灵,从此种下了古筝的生命之树。

样貌典雅的许徽,家学渊博,几代人都从事教育工作,父母虽不反对她学音乐,每年也规定她以考上音乐学院附属小学和中学来自我检测,但认为她年纪还小,不应太早朝专业发展。直到被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提前录取,许徽才在音乐学院真正展开音乐之旅,兼修打击乐。

“从没后悔学古筝,中间没放弃过,就一直学着,练琴像洗脸刷牙一样,养成习惯后就得每天做。13岁那年第一次参加古筝比赛,得了第一名和一台古筝后,每天练琴变得有意义,未来的路也豁然开朗。”

不久,她受邀加入上海少年宫,随乐队到美国、日本等地表演,累积了乐队合作和舞台演出经验,当时觉得自己越是付出努力,得到的回报就越多,表扬声越多就越有自信,这个良性循环,促成她学习的前进动力,也培养了她的韧性和抗压能力。

大学毕业后考上了上海民族乐团,开工前到香港演出时遇到新加坡华乐团指挥叶聪,得知新加坡华乐团向全世界招考古筝演奏者。她抱着旅游心态,也没自带古筝,结果却一鸣惊人,被录取了。

赤道气候坏了心爱的宝贝

▲许徽去年参与《粉彩音诗》音乐会

当时23岁的她,得到父母支持,到异地开展人生新篇章,“身边的人都说,我2002年来新加坡的时间点对了,当时房租低、国际航班和电话也便宜方便,上午到华乐团准备曲目及合奏,下午练琴,日子充实。”

可能上海与新加坡气候与饮食相去不远,许徽的适应度高,不到五年就申请为新加坡公民。这些年来,也没想过移民他国,有假期就回上海探望长辈,“论生活的便利度和安全度,新加坡是理想首选。”

唯一不太能适应的反而是她的“宝贝”——乐器,因为湿度高,从中国带来好几只古筝或鼓都开裂。

“以前到植物园户外演出时,如果前一天正好下过雨,空气湿度高,谱子或鼓皮就像在水里泡过一样,声音就完全没办法很好地表现出来。”

目前除了在三所小学教授古筝,许徽也到彩虹中心学校教导有特需的学生学习古筝,并协助一些自闭症的学生学习。她也受邀与印族同胞合办小型音乐会,用古筝配合印度传统乐器西塔琴、塔布拉鼓及陶制乐器,奏出过去不曾接触过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