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先生与集美学村
文图 · 陈煜
陈嘉庚先生(1874-1961)出生于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到厦门旅游的人,大多会去集美学村和鳌园参观,那里学子如云、游人如织,每见此景感慨良多。这么一处偏远的闽南渔村,因为他而改变际遇;即使在今时今日,当一些闽南侨村因城市扩张而被铲平,集美也因为他得以幸存,并将永远受惠于他的远见与魄力。
如今站在高楼林立的集美,很难想象在陈嘉庚时代,他究竟主持建成了多少栋教育建筑?与其它用途建筑混杂在一起的集美学村,也常常令人感到迷惑,这么庞大的校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当时在闽南乡间建起的现代教育机构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在中国学术界,由陈嘉庚主持修建的建筑,常被称作是“嘉庚建筑”,其建筑时期跨越40年,建筑风格多样。从早期的简易建筑,到模仿海外带回的西洋建筑图纸,再到亦中亦西的“闽南传统复兴式”建筑,这类在西式建筑主体上,加上闽南传统建筑燕尾脊屋顶,被认为是校主陈嘉庚首创,有着特殊的文化意涵。
早期的木质简易建筑
陈嘉庚在家乡兴学的念头,源自1912年返乡时,目睹乡村孩子没有机会读书,从小便在田间海边干活,他深知这些孩子的未来只能是文盲苦力,唯有教育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
当他决定独资兴学时,其热诚并不为乡邻所接受,难以获得建校的土地,当时村内民居稠密,村外四处坟茔,无人愿意为建校而迁葬。万般无奈之下,陈嘉庚留意到集美社与郭厝社之间的海埭,那里是围海形成的鱼塘,遂决定买下鱼塘,在其北侧填筑出小岛建筑学校。
1913年3月,集美初等高等小学校借用宗祠开始授课,5个月后,在小岛上建成一排单层木质坡屋顶建筑,这是集美学村最早的校园建筑。陈嘉庚在经香港返回星洲时,特意采购时钟一架,悬挂在小学校建筑正中屋顶。遗憾的是,这一组简易木质建筑,在历经风雨之后,于1937年7月全部拆除。
引入堂皇的西式建筑
集美小学设立后,陈嘉庚意识到福建缺乏师资,有校无师难以教育学生,决定兴办师范学校与中学校,后又设立水产学校、商科学校、国学专门部、女子师范学校、女子小学、幼稚师范学校、幼稚园等等。1916年10月,陈嘉庚令弟弟敬贤返乡主持建校,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陈嘉庚对于现代教育的概念逐渐清晰。
由于缺乏长远和系统的规划,加上受制于用地问题,教学建筑呈现见缝插针的发展状态,在集美逐渐形成5处教育区域,以鱼塘小岛为核心区。
在小岛上围绕小学校木质建筑发展,在其北侧兴建居仁楼、西侧建尚勇楼、东侧建沦智楼,作为师范和中学的教学楼使用。延伸至北部岛外区域,与居仁楼隔水相对兴建大礼堂(后称:敬贤堂),在大礼堂北侧兴建三立楼(即:立德楼、立言楼、立功楼)。在这一教学片区周围设置医院、手工教室、科学馆、水塔等辅助设施。
在小岛东北处二房山区域收购山地,开始兴建尚忠楼、诵诗楼,作为集美女子师范学校和附属女子小学。在小岛西南处,郭厝社与岑头社之间的交巷山,兴建即温楼和明良楼,作为教职员和学生宿舍。在临海的寨内社郑成功故垒,兴建延平楼作为集美小学新校舍。在后尾山兴建葆真楼作为幼稚园。
这一时期完成的建筑,大多数为西洋建筑式样,有着宽大的走廊、拱券、柱式、坡屋顶,有些甚至冠以伊斯兰风格的穹顶。一排排的殖民式建筑,令此时的集美学村宛如英国城镇。这些建筑相传是以陈敬贤从新加坡带回的建筑图纸作为依据,不难看到同时期星洲华社倡办的教育建筑的模样。
1920年代,集美的各种教学配套设施相继建成,得益于陈嘉庚南洋事业的成功,使他能够以大笔金钱支撑集美的建设。1926年陈嘉庚的商业运作陷入困顿,集美建设也趋于停滞。
闽南传统复兴式建筑
早在1920年代的大规模建校期间,陈嘉庚开始尝试兴建闽南传统复兴式建筑,例如,集贤楼(医院)、博文楼(图书馆)、文学楼、敦书楼、明良楼、崇俭楼、延平楼等。这些多层建筑,主体部分采用西洋式样,结合各种柱式与拱券、外廊与窗户,屋顶则采用闽南传统式样的大屋顶,以燕尾脊为突出特征,结合斗拱、彩塑等传统建筑手法。
1950年陈嘉庚归国返乡,在中国政府和海外亲友的支持下,得以在原有校舍的基础上,扩展集美学村。除了扩建敦书楼群、即温楼群,这一时期完成了一些大规模项目,包括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简称:华侨补校)建筑群、集美中学建筑群、龙舟池等,为集美打造了优美的海滨景观,实现陈嘉庚将家乡建设成为文化区和风景区的心愿。
这一时期完成的嘉庚建筑,大部分采用闽南传统复兴式建筑式样,由于建校用地得到政府支持,场地更为开阔,建筑规模更为宏大。同时得以招募大批技术高超的闽南匠师参与工程,建筑工艺精湛,以传统的建造手法解决了许多建筑技术难题。例如,南熏楼主体部分达15层,1980年代前是福建省的最高楼;道南楼面宽则达到160米,是超长的板式建筑。
嘉庚建筑与嘉庚精神
如今恢弘的集美学村建筑群,让人难以想象筚路蓝缕的创校年代,陈嘉庚不仅付出大笔金钱独资建校,更要与愚顽的保守思想较量。为了鼓励乡村孩子读书,不仅免费提供教育,还要补贴其父母经费,以获得允许让孩童就学。建校所需的用地,也是在不断协商收购中得以完成,导致如今分散的校园布局。
二十世纪初,福建时局混乱,为了保护集美各校,陈嘉庚动用个人影响力,向国民政府请求,将集美各校作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1923年10月获得孙中山大元帅府批准,令闽粤两省军政各界加以特别保护,从此,集美各所学校统称为“集美学村”。
尽管获得民国政府的保护令,集美学村并没有逃过战争的劫难。抗战以及国共内战期间,集美学村多次遭受空袭炮轰,大批建筑损毁,后来经过多次修葺,终不能保留原来景象,一些建筑相继拆除。在中国改革开放大力兴学之际,为了腾出空间扩建校舍,很多民国时期兴建的建筑被拆除或重建。2006年,大部分保留下来的嘉庚建筑被评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纵观陈嘉庚的一生,他坚持己见推动集美学村的建设,从他所主导兴建的建筑式样,可以看出他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从采用西洋式样的建筑,到中西合璧的闽南传统复兴式建筑,试图以建筑表达现代教育须传承华族传统文化的理念。陈嘉庚往来新闽的社会经验,也体现在他对集美学村建筑的命名上,“养正”、“南侨”、“道南”等新加坡华校的名字,流露出他对星洲的思念。
2019年是陈嘉庚冥诞145周年纪念,新加坡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而在厦门,集美学村、鳌园、陈嘉庚纪念馆,甚至可以说整个集美,都在纪念他的一生、他为新闽两地社会做出的奉献。
(作者为ON-LABO创办人兼主持人、本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