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人与亚太新世纪
—2019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图 · 顾楠楠

9月28日上午,中国文化中心四楼剧场座无虚席,由南洋学会举办的“东南亚华人与亚太新世纪2019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在这里举行。研讨会分前后三场进行,主题分别是“东南亚华人与信仰”、“东南亚华人表演艺术”、“东南亚政治经济”,主讲人来自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大陆、澳大利亚、马来西亚。

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致开幕词

陈荣照教授致开幕词

南洋学会由姚楠、张礼千、郁达夫、刘士木、关楚璞与许云樵六人于1939年冬发起组织,现有会员国内外110余人,是东南亚华人最早研究南洋课题的学术团体。今年恰逢新加坡开埠200周年,同时又是南洋学会成立80周年,可谓双喜临门。会议在现任会长 (原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 陈荣照教授及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致开幕词后正式拉开帷幕。

首先上台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梁元生主任发表题为《“海岛”与大陆:试析近代新加坡、香港两地华人的政治取向与文化认同》的演讲。他说:“几个月前,当我接到南洋学会邀请,为9月28日国际学术会以海外华人文化和政治认同为题作主旨演讲时,我身处的城市香港尚是安定繁荣,与新加坡同被誉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营商及宜居城市,想不到过不多时,六月风暴突起,示威群众频频游行,并且攘成暴乱,冲击政府和警察,又鼓动罢工、罢市、罢课,阻塞交通、影响生计,使香港突然沦为满地硝烟的战场,成了一个躁动不宁的城市。反观新加坡,这些年来在稳定中持续发展,深受国际企业公司的青睐,在投资、营商、教育、创新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令躁动的香港嫉妒和羡慕。”接下来,梁教授以英籍华人林文庆医生1919年在英国殖民地时期的香港大学第三届荣誉博士学位颁授典礼的致辞开始讲起,作为华人的林文庆医生赞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儒家文化,认为其道德理想和人文精神都值得着意栽培专家及技术人员的现代大学参考和借鉴……

梁教授的演讲引起了在座听众强烈的共鸣,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林纬毅教授主持第一场论坛:东南亚华人移民与信仰

林纬毅教授主持第一场论坛:东南亚华人移民与信仰。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丁荷生教授与高级研究员许源泰博士从坟山文化与管理的角度作了《新加坡清朝古墓、恒山亭研究》的演讲;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蔡志祥教授的《从祖先到先人:新加坡的中元节和万缘胜会》,从灵魂救赎的角度讨论新加坡华人在落叶归根的过程中,如何一方面应对国家发展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在坟山迁徙过程中,灵魂安顿和归属的问题;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暨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景熙教授以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海外华人宗教“德教”为研究对象,通过疏理从1939年至20世纪60年代的德教紫系文献,在勾勒该华人教派在新马地区多元民族社会历史中与时俱进的演变脉络的基础上,探讨海外华人宗教借助扶鸾仪式,动态建构社会认同,传承中华文化的具体机制,发表演讲《从“化乡”到建构“公民”新马德教紫系与华人社会认同的演变》。

蔡曙鹏教授主持第二场论坛:东南亚华人表演艺术

下午的演讲更加精彩纷呈,首先是蔡曙鹏教授主持的“东南亚华人表演艺术”,来自中国东南大学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廷信教授发表演讲《中国戏曲在东南亚的传播》;来自悉尼大学语言文化学院中国研究系讲师石峻山博士发表了《缅甸华人戏剧发展概论》演讲;澳门大学历史系张倍瑜博士发表了《后殖民时期马来亚潮剧改革与新马社会主义运动》的演讲,将新加坡潮剧置于五六十年代新马社会运动背景中,探讨戏班艺人如何在纠葛的社会主义思潮和反殖运动影响下,成立马来亚潮剧职工联合会,将工人运动和潮剧改革结合起来。

许振义博士主持第三场论坛:东南亚政治经济”

由许振义博士主持的“东南亚政治经济论坛”把整场研讨推向了高潮,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中国项目部主任李明江副教授发表《“一带一路”倡议:地缘经济与印度 – 太平洋地区之安防竞争》演讲,探讨“一带一路”对中国及印度 – 太平洋区域国家在安防课题上可能产生的影响,他认为“一带一路”可能对区域经济东和中国的国际安防政策形成重大影响;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博士发表演讲《“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南亚地区》,从“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外交政策转变、东南亚地区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中国对东南亚地区投资以及面临的挑战等4个方面论述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新加坡国际事务学会高级研究学者胡逸山博士则以《“一带一路”中马关系:机遇与挑战?》论述了马来西亚各界普遍积极看待中国建设“21世界海上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也期盼中国在这方面扮演“领头羊”的角色,以商业贸易为主轴,促进双方互惠互利。

8个小时的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现场听众兴致盎然,不少人还意犹未尽地围着嘉宾探讨相关话题,感叹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获益良多。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中国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