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艺术的世界传播者蔡曙鹏

文·沈芯蕊
图·受访者提供

采访蔡曙鹏博士那天,他刚从金边参加柬埔寨国际电视台和中国五洲传播中心联合制作的《光阴的故事-中柬情谊》首发式回来。他作为编导受邀在首发式上与观众分享新加坡、中国和柬埔寨三国的木偶戏剧团联合演出《罗摩衍那》的构想和体会。这部作品,也受中国河南省文化厅的邀请,在郑州和信阳演出,广受媒体与专家好评。

蔡博士的简历上写着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讲师、东南亚考古与艺术中心首任高级专家、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舞蹈系创系副教授、韩国首尔大学访问学者、日本大阪大学客座副教授、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南洋艺术学院表演艺术学校校长、中国-东盟戏剧周总顾问、越南河内国立电影与戏剧学院讲座教授等等。这些职衔,彰显着这位东方文化艺术的世界传播者数十年在不同岗位上默默贡献的精彩历程。

我问他:“您哪来那么多时间?”他说:“我要感谢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王玉花老师的教导。那个年代端蒙小学的许多年轻教师,怀揣培育社会未来主人翁的理想。深知教书不过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王老师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蔡曙鹏博士口中念着这句话,仿佛时空流转回溯到儿时⋯⋯

母亲怀抱中的蔡曙鹏

庭院梦回

儿时建国幼稚园的庭院、花园、杨桃树、鱼缸、弹珠、毽子和秋千都在记忆中流转。小时候教他弹钢琴和画画的大姐姐,小时候老师教的歌谣,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做的游戏,他都记得!这记忆像潺潺溪水,流转到眼前,带着笔者顺流穿越回60余年前。

蔡曙鹏,出生于印尼。幼年体弱多病,求神问卦都说养不大,父母便送他到新加坡的友人家中寄养。那时的习俗是体弱的孩子易夭折,送出去才能身体健康,顺利长大。寄养家庭干妈陈孟瑜是已故新加坡画家张汝器的遗孀,家里都是画家的作品,这也成为蔡曙鹏最早受到的艺术熏陶。

陈孟瑜是建国幼稚园的校长,在现在的潮阳会馆正后方的一间洋房开设幼稚园。歌唱与舞蹈教育是这所幼稚园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这让年幼的蔡曙鹏接触了儿童歌舞。5岁那年,和幼稚园的小朋友们一起参加了一个在快乐世界体育馆举行的慈善晚会,演出了两个节目,这是幼小的他第一次正式上台演出的难忘体验。记忆犹新的他,还声情并茂地唱起当年的儿童歌曲,在笔者面前的仿佛还是当年的小朋友,惟妙惟肖的表演很有感染力,让人觉得他童心未泯。歌谣唱毕,他摘下眼镜轻拭眼角,我想这眼角是泪痕吧。不知是回忆当年情景感叹岁月飞逝,还是追忆辞世已久的义母。

蔡曙鹏在孩童时期就展现超凡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他偶尔会和陈家的姐姐出去看芭蕾舞,或跟从潮安南来的祖母去看潮州戏。电影里的矫健舞姿或戏台上的生旦净丑,都让他看得津津有味。这些审美经验,在他的心田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学生时代

到了上小学的年纪,蔡曙鹏到端蒙小学就读,老师们对他影响深远。王玉花老师的那句 “一寸光阴一寸金”,一直提醒他要惜时如金、潜心求知,不要浪费大好光阴。三年级班主任罗梅(连士升夫人)在课堂上常说:“同学们,你们长大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燃起他奋发向上的激情的话,至今还萦绕耳际。感恩当年有那么多位好老师启蒙他幼小的心灵,让他深受触动,一直牢记至今,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其实,小时候蔡曙鹏最喜欢的是画画。父亲第一次带他去中华总商会看画展,画家华丽罗当场挥毫画兰花。小小的他觉得好像不难学,回家后自己学着涂鸦,自制梅兰竹菊的书签,分赠给同学和亲戚。中学时代,还曾经到画家陈文希家里去学水墨画,并在陈老师的介绍下,到刘抗老师在三角埔35 号的画室学过一年油画。1967年底高中毕业后, 等待南洋大学7月份开学之前的6个月,去南洋美专学了一个学期,也算圆了他的绘画梦。 虽然跟三位画家学画时间不长,但对蔡曙鹏的艺术人生却有深刻的影响。美术的基础及学画培养起来的鉴赏力,让他在戏剧创作等领域,更具形式感及审美的创造能力。

蔡曙鹏自少年时代就学习舞蹈、音乐,参与华中和华中校友会的话剧活动。加入儿童剧社后, 在程茂德社长的栽培下,19岁便担任儿童剧社舞蹈组、美术组组长。在儿童剧社及后来的青年剧社,编导了许多作品,都曾在电台播出或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例如发表剧本《友谊花开》、《最甜的东西》、《天不怕地不怕》、《青年画家》、《妈妈也有错》、《意外的礼物》;舞剧《黄鹤的故事》、《巴督山的传说》和《王二小放牛郎》;话剧《三个秀才》、《装死的这回真的死了》、《东郭先生和狼》、《大灰狼》等。蔡曙鹏说:“剧社给一群青少年一个广阔的创意空间。当时合唱团的组长是方百成、翟志玉,口琴队组长是何子石,铜乐队是黄伟光, 文艺组是蔡碧珠,各组组长年龄相仿,相互激励。在程社长提供的创意空间里,各组大胆开拓,在欢乐的氛围里度过灿烂的青春岁月。”

1971年,时任南大美术协会会长蔡曙鹏画的南洋大学

蔡曙鹏在南洋大学读书期间成绩优异,获得荣誉学士学位。1976年他考获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东南亚研究硕士,到北爱尔兰继续深造,拜师于享有世界权威地位的约翰·布莱金(John Blacking)教授的门下。三年后考获皇后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的民族音乐学博士。这些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都源于他广泛的兴趣,也为他涉猎舞台这一综合性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负笈英国期间,他得到《星洲日报》李学文编辑的提携,在星云副刊“英国寄简”专栏写了一系列关于英国艺术界动态的文章,日后部分文章结集在《世界艺坛巡礼》一书中出版。他也广交英国艺术界精英,与当时同在贝尔法斯特的新加坡小提琴家Lee Pan Hon和英国舞蹈、话剧、歌剧界许多优秀演员结成莫逆之交。他两度组织《东方舞蹈之夜》,编导了舞蹈晚会的所有节目,在皇后大学艺术节亮相。

艺术生涯

蔡曙鹏博士毕业后,于1980年1月受邀到埃 及首都开罗的高等艺术学院讲课。同年5月回国,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执教。1986年应南洋艺术学院邀请,协助该院设立舞蹈系并担任兼职高级讲师。

80年代,由刘抗老师引荐,南洋商报总编辑莫理光请蔡曙鹏主编该报的《舞蹈》、《表演艺术》副刊,刊登了大量报导与评论文章,并为新明日报编《台前幕后》副刊,鼓励当时在国大念书的谭德婷、董明思、蔡志礼、邱慧明、林明珠,活跃于文艺圈的方百成、陈英来、张德顺、陈春宝等学写剧评和舞评,在普及表演艺术知识、介绍国内外舞台艺术活动和提高理论水平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1981年至1989年,在时任国家剧场信托局主席张良材和副主席曾贵明的提携下,他为国家剧场组织了舞蹈学会,主编舞蹈文集与新加坡第一本英文艺术刊物《表演艺术年刊》共七期。

艺联剧团创办人周立良在80年代初,多次邀请蔡曙鹏帮艺联排戏。自1983起,他为艺联策划“品戏茶座”、专题戏剧展览,指导排演了莎翁的《暴风雨》、郭沫若的《虎符》、曹禺的《原野》和《王昭君》、高行健的《彼岸》等。之后又受蔡亮校长的邀请,为南洋女中导演了《红楼梦》、《四川一好人》、《人参娃娃》和《化蝶奇缘》。也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英文系排演了英语话剧《西厢记》、日文系的日语话剧《灰姑娘》,还把峇峇知名剧作家Felix Chia的马来语《山伯英台》 搬上舞台。他改编自韩玉珍长诗的舞台剧《茉莉公主》,获得1984 年新加坡戏剧节最佳演出奖。

不久后,李豪将蔡曙鹏推荐给正在寻找歌剧导演的新声音乐协会的创办人朱承安会长。自此,开启了他的歌剧之旅,先后为新声执导了多部华语西洋歌剧,如《密卡多》、《第一百个新娘》、《威尼斯船夫》,也为新加坡歌剧的大功臣廖锡华制作的歌剧《茶花女》、《欢乐的国土》和《蝙蝠》(Die Fledermaus)担任技术总监。

这个时期,除了教书与艺术创作外,他也热心公益,全国文章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我国或邻国舞蹈、戏剧比赛,常常在评委席上看到他的身影。

李显龙总理参观新加坡戏曲学院演出经典潮剧《火烧临江楼》时,创院院长蔡曙鹏讲解戏曲图片展

1991年蔡曙鹏受邀到达卡为国际剧协孟加拉中心主办的国际研讨会做主题发言

2017年在贵州民族大学主持中国-东盟传统戏剧传承与创新论坛

国际舞台

1989年,由新加坡社会发展部推荐,蔡曙鹏受聘为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属下的东南亚考古与艺术中心首任表演艺术高级专家,从此登上东南亚的大舞台,与本地区的艺术界精英结下深厚友谊,完成许多对舞台艺术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工程。

80年代起,蔡曙鹏多次被选为新加坡代表团成员,出席亚细安表演艺术会议与艺术节,或带领国家舞蹈团出访,宣扬新加坡舞台艺术。在泰国任职7年期间,考古与艺术中心主任Subhadradis Diskul 亲王,更委以重任,把策划与执行东南亚戏剧、舞蹈与音乐的多种研究与表演的任务交给他, 并先后协助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建立舞蹈系,为曼谷大学建立表演艺术系。

1991年远渡重洋,应邀在澳洲、加拿大共20 间大学巡回演讲,讲座专题是东南亚非物质文化与当代舞台艺术,也曾在韩国汉城国立大学(1992 年)和日本大阪大学(1993至1994年)研究与讲课, 传播东南亚文化艺术。

戏曲学院

国家艺术理事会扶植戏曲艺术的时代契机,让蔡曙鹏在1995年又再次转换跑道。在该院董事主席林国城和副主席廖文良邀请下,出任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当时新加坡戏曲面临观众流失、戏班难以为继、业余剧团运营艰难、培训课程匮缺、学术研究稀薄、媒体关注不足等严峻问题。

戏曲学院成立后,定位为一个从事培训及研究的教育与学术机构,有着普及和提高戏曲的双重任务。蔡曙鹏策划戏曲学院的年度学术研讨会、编辑戏曲学院丛书、也编戏曲进校园教材、组织戏曲学院团队演出为青少年而写的创新戏,如《老鼠嫁女》、《绣鞋奇缘》、《好邻居》、《年的故事》、《桃太郎》、《夜莺》、《红山的故事》、《聂小倩》和《画皮》等。大戏有《林谋盛》、《新民的故事》,取材自印度古典史诗的有《放山劫》(罗摩衍那)和《手足仇深》(摩可婆罗多)等。除了培养团队队员在大专、中小学教戏曲表演课外,几乎每年推出《青年剧展》和《狮城戏曲新蕾》,让青少年体验戏曲演出的乐趣。

蔡曙鹏把新加坡与邻国的艺术交流视为己任, 协助湘灵音乐社、余娱儒乐社、陶融儒乐社、潮剧联谊社、麟记舞蹈团等剧团,以及戏曲学院培训的许多青少年,在美国、法国、德国、丹麦、挪威、西班牙、摩纳哥、芬兰、中国、日本、韩国、孟加拉、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二十几个国家共70多次的国际艺术节演出,让世界各地观众走进新加坡的戏曲与舞蹈的世界。

蔡曙鹏为越南国家话剧院成立65周年编导的大戏《红楼梦》
演出获越南文化部颁发《突出贡献奖》后,发表得奖感言

文化传播

近十年,蔡曙鹏与许多海内外表演艺术团体合作,游走于许多国家,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亚洲戏剧与舞蹈。在越南,他在河内国立电影与戏剧学院讲课,培养了一些出众的演员与舞蹈员,获得东南亚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的黄林松、成为国家话剧院二团团长的梅原、在中国-东盟戏剧周获金奖的秋荷、成为电视连续剧主角的春南等,可以说桃李满越南。他也为国家丛剧院导演了已经在全国巡演、以及在中国、韩国、奥地利参加国家艺术节的《老榕树的传说》;为国家话剧院导演的戏包括在全国巡演多次、在马来西亚和中国参加国际戏剧节的《老鼠嫁女》和在多次重演、在日本参加国际儿童戏剧节的《金鸡偷油》,以及在孟加拉首演、越南演出的《美人客栈》。2017年为越南国家话剧院编导的《红楼梦》在河内歌剧院首演之夜,越南文化体育旅游部副部长王维边为表彰蔡曙鹏为越南戏剧所做出的贡献,上台为他颁发了“突出贡献奖”。

正因为如此,2018年新加坡与越南建交45周年,蔡曙鹏统筹了两国合作在河内演出的建交45 年纪念文艺晚会和在新加坡演出的多语言儿童歌舞剧《老鼠嫁女》。前者包括越南国家丛剧院演出的《红山的故事》,以及新加坡华族舞蹈剧场、马来迪亚舞蹈团、新加坡印度艺术协会联合演出的舞剧《老榕树的传说》。

蔡曙鹏在中国的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天津的艺术院团与高校讲课与排戏,担任“中国·东盟”戏剧周总顾问(2013至2015)、“中国·东盟”戏曲演唱会(2015至2018)特邀顾问,带领中国院团参加国际艺术节至今有26次, 先后获得不同省市的奖状。

他也是戏剧和舞蹈评论家,受邀在美国、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十几个国家举行的国际戏剧、舞蹈、木偶戏比赛中担任评委。2005年,他受邀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委、《当代世界戏剧百科全书亚洲卷》主编,还著有《东南亚戏剧》、《东南亚舞蹈》、《蔡曙鹏文集》、《狮城说戏》等,已有上百篇论文发表于海内外学术期刊。

现在银发渐多的他,不忘初心,忙碌依旧,正像其名字一样迎着曙光踏上鹏程万里之路。他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对东方文化艺术的执着向往和追求,依然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大小舞台上。就像当年在儿童剧社,19岁的蔡曙鹏刚进剧社就担任舞蹈组组长。眼前的这位长者仿佛还是当年的那个少年,那个学习优异,做事敢于担当的少年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