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意的艺术家翁锡礼

文图·邹璐

翁锡礼近照

约好了去翁锡礼的家拜访他,安静的午后,天就下起雨来。雨也不大,淅淅沥沥的,空气变得更加清新,心情也随之清爽恬静,感觉是可以慢条斯理地做事,细枝蔓叶地说话的好时光。

翁先生的家在城市中部,两层楼的私宅。走进院子,就看到收拾得极为整齐,显得生气勃勃的庭园,与花草树木、雕塑、装置,让人想起他曾经工作长达19年的国家公园局以及展示了他的众多设计作品的新加坡植物园。其实,他的家就是一个微型植物园,他始终爱和这些花草树木相伴。

家里同样也是干净整洁的,墙上挂着翁先生近年来的油画创作,多是以植物花卉为主,带出家居的优雅氛围,室内室外浓浓的南洋热带风情,非常协调一致。我常常觉得要了解一个画家,其实不单要看他的创作,还需要更多了解他的生活、他的创作环境、他的艺术成长历程。只有当这些信息全部叠加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能对艺术家的创作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另一方面,从研究的角度,也让人特别珍惜与画家面对面的机缘。屋外细雨一直在下,屋内,我们的话题随着画家的娓娓道来徐徐展开,度过一个愉快的午后。回到家再仔细阅读画家去年出版的画集,更有一一印证的契合和美好。

画集全面展现艺术人生

《一心一艺》是翁锡礼迄今为止收集整理较为全面的一本画册,据说为了做这本画册,他从事广告设计的幼子花了近一年时间协助他进行制作出版工作。但一切都是值得的,通过这本画册,尤其是经过画家的亲自疏理,能让读者对其艺术成长历程,以及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有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

书中将其个人艺术创作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以描绘新加坡植物园景物为主的“心向”;以各地旅行经历为绘画内容的“淡行”;以胡姬花等花卉为题材的“润心”;以及回顾他的园林景观雕塑、装置艺术、邮票、钞票、硬币等重要设计的“缘聚”;最后是艺术家早期艺术

创作的“重温”。这些过于诗化的标题,读起来感觉比较抽象,不妨细致阅读收录其中的画作,可以让我们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及成长历程有更多了解。

艺术家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相反,他们这一代艺术家,从早期求学无门,蹉跎岁月;到后来追随导师,如饥似渴;再到后来一边工作,养家糊口,谋生奋斗。他们都是三五成群,结伴写生,互相磨砺。他们是一个群体,很有时代产物的感觉。个人认为,翁锡礼最具艺术气息的创作是在他的早期,在画册中他将之列为“重温”,收集了从1960-1970年代的油画创作共16幅。

翁锡礼1941年生于中国广东潮州潮安,8岁时随母亲移居新加坡。1957年他进入画家沈雁创办的新加坡艺术学院学习西洋艺术长达3年,这是一个晚间课程,每周两节课,对小小年纪就开始做工的他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3年里他专攻素描,打下绘画基础,并于1960年代开始就与同伴参加“六人画展”、“东南亚文化节”等,崭露头角。

早期作品多以街头写生为主,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当时的街景、社会。如:表现河水山大火之后的《失去的家园》、小印度耍蛇变魔术的街头即景《扣人心弦》等,色调极为沉郁凝重,让人有一种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郁结苦闷,但也有“回首向来萧瑟处

”的时代脉动,画出了那个时代质朴、砥砺、顽强的精神。这种不可复制、无可替代的时代感是这批作品的可贵之处。

作品是画家性情思想的再现

其次非常值得推荐是“淡行”部分,共收录画作57幅。个人认为“淡行”系列更能体现画家的创作实力和他的性格、思想和情趣。这一部分作品大多是画家在2009年正式从国家公园局退休之后,专注于艺术创作,成为全职画家的作品。

这期间他去过不少地方,如故乡中国潮州、台湾、泰国、尼泊尔、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等东南亚周边国家,画家也远赴印度、法国等地。画家是一个对人对事有温情的人,在他的笔下,热衷于描绘当地人的居住环境、生活场景,尤其是建筑物、街景、集市、乡村民居等,并且喜欢在风景中添加一些隐约的人物,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以简约的笔触略略勾勒,将观众引领到当地人的生活实景中。

画家性格温和谦逊,新加坡知名收藏家、国家美术馆创馆主席许少全曾在文章中描述说:“(翁锡礼)是一位轻声细语和谦逊朴实的男人,同时也是一位疼爱妻子的丈夫,宠爱孩子的父亲和厨艺精湛的厨师。”他的话非常贴切地概括了画家。由此来看他的作品,我们似乎对他的取材取景有更多会心的理解。以画册中多幅印尼各地风情的作品为例,作品中有喧腾忙碌的集市、有当地女子成群结队去拜神的古庙、有日惹婆罗浮屠的神圣,有巴厘岛海神庙万众崇拜的辉煌,此外,也有当地传统斗鸡的惊险刺激和女子焚香祈祷的肃穆庄严神秘。画家热衷于观察和描绘这些最具当地人生活实

景的细节,在画面处理上,细节处细致入微,概括处抽象渲染,显示出创作上收放自如的从容。

创作于2012年的《漫步在古朴小巷》,画面上建筑物呈左右对峙,这是画家比较喜欢的取景和构图。画面从中间向两边有一种叙事延展的空间流动感,光影交错,在光影的带动下,两位穿着传统服饰的当地女子,头顶贡品从画面中施施然走过。感觉就是巴厘岛寻常可见的一个擦肩而过,却让人有忍不住回头张望那远去背影的忽然一丝心动,心里悄悄掠过一个念头,想要把这个瞬间永远记住。

翁锡礼说,他习惯凭记忆画画,记住风景,而不是依赖照相机画照片。想要画出印象和记忆中的风景,所以在处理画面两边的建筑物时采用概括和省略的手法,充满模糊印象感,但由于独特色彩的运用,斑驳中带着迷离,仿佛是所有去过巴厘岛的游客,对于那个美丽岛屿带着神秘色彩的残梦回忆。

倾向于画古朴黯淡景色

《牛车水街景》2014 (油画) 80×65cm

《牛车水街景》2014 (油画) 80×65cm

2011年完成的一幅《水上人家》,作品构图和色彩都十分简约,却很出彩,令人回味。这幅宽1米高75厘米的画作从色彩上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透着湖蓝和灰绿的湖水;黄浪翻卷的水面以及搭建在船上的茅草屋顶或简易帐篷的住家;衬着远景高棉特有的晴空,画面让人联想起当地百姓的生活,内心顿生悲凉和同情。

洞里萨湖上的居民和岸上人家每年跟着湖水不停迁徙,旱季和雨季时湖水位落差可高达十米,虽然水流退却后的土壤变得肥沃,当地盛产稻米,但百姓的生活依然是贫瘠的。画面以简约的手法,描绘出当地人简陋贫寒的居住条件,富有节奏感和力度的笔触,让这些水上仓惶的茅草屋有风雨飘摇的动感。随着湖水荡漾,终生漂泊的水上人家,在现实生活中同样载浮载沉,风雨飘摇。整幅作品构图简略,色彩简约,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翁锡礼表示,由于从小在乡间长大以及少年成长经历,他倾向于画古朴暗淡的景色、乡间破败的老屋、普通百姓的日常是他关心的创作主题。分别创作于2005年的《郊外的旧棚屋》和2008年完成的描绘中国福建土楼的《层层叠叠》,就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人文关怀:细节描写触动人心,作为民居的建筑物都有倾斜颓败之势,却又被牢牢支撑起来,显示出当地百姓与现实抗争,积极进取,逆境求存的顽强生命力。而分别创作于2008年、2012年的表现中国福建乡村景象的《幸福小径》、《放牧的日子》,则带有淳朴清新的田园气息。

年纪越大,追求奔放画风

翁锡礼少年时,由于照顾家庭,早早放弃求学的机会,在祖父的古董店帮忙。经过3

年专业艺术培养后,他加入电视台工作,后也供职于教育出版社、建屋局。做得最久的是国家公园局,让他的职业生涯达到了连他自己也意想不到的事业顶峰。他被认为是本地最有成就的邮票、纸币、硬币设计师,植物园以他的名字为一种胡姬花命名。画册中的“心向”系列就是以植物园的地标建筑、经典景观、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植物园作为绘画内容的系列创作。从时间上看多是近年作品,显著特点是:画家在努力摆脱原本的传统写实风格,向抽象写意概括的风格转变。

以2007年完成的《睿智的共存》和2016年完成的《和谐之秘》为例,同样是描绘热带植物特有的气根

纵生交错,间隔10年的两幅画作带给人明显不同的观赏体验,2007年的作品,植物枝干挺拔、强劲,富有生命力,光影的处理更趋向写实效果,生动自然,局部刻画丰富了视觉感受。而近年作品则强调色彩的过度、交融、渲染、弥漫,从而希望带出一种律动。

看到“润心”系列,眼前的明媚会带给观众愉悦之感,这是以胡姬花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创作。画家从小在中国潮州乡间生活,祖父母是花农,所以花卉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在心里自由生长,近20年的植物园工作经历,更是让他每天与花卉植物相依相伴。他的花卉作品,可以说是他的生命底色,心灵律动,因此有关花卉主题在画家笔下有罕见的热情、奔放、浪漫、蓬勃。他以成片成片同色系花卉为主要描绘和抒情对象,不拘泥于细节的处理,直接渲染成一大片生机勃勃的花海,让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心旌荡漾。

翁锡礼轻声细语的说话,总是提醒自己要以一种谦逊感恩的心做人处事。他有意识回避谈论工作中

所取得的成就,更津津乐道于当下的艺术创作。相信这位一心一意于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将会以他的坚持成为终生艺术家。

(作者为本刊特约撰稿。封面作品:《史密斯街》2010 (油画) 59.5×74.5cm)

参考资料:

  1. 《一心一艺──翁锡礼画集》(2017)